内科消化系统疾病 患者恶心呕吐临床分析及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08
/ 2

内科消化系统疾病 患者恶心呕吐临床分析及治疗

程京飞

利康医院,北京 102609

摘要:目的:探究内科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本次对照实验中,于我院内科消化系统疾病选取60例存在恶心、呕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配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参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则采用病因针对性治疗,并对比两种不同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使用病因针对性治疗的研究组,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96.66%);而使用常规治疗的参照组,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76.66%),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且数据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存在恶心、呕吐的内科消化系统疾病疾病患者使用病因针对性治疗可快速判断出病症的诱发因素,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对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内科消化系统疾病;恶心呕吐;常规治疗;治疗效果

前言:当前时代背景下的饮食水平较之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满足了人们口腹之欲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各类病症。多数消化系统类疾病患者均存在恶心、呕吐症状,而患者在到院治疗时可能因其症状较浅而采取常规治疗,虽然能够暂时性缓解病症,但若患者患有其他比较严重的病症,那么仍需进一步治疗。本次对照实验中,详细分析了对存在恶心、呕吐的内科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使用病因针对性疗法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对照实验的研究对象共60例,为我院内科于2010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患有内科消化系统疾病类病症,存在恶心、呕吐症状。经诊断后,患者均符合入组标准,不存在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障碍,无药物禁忌症、过敏史。入组后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配为了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患者。研究组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16例、14例,年龄介于25~56岁之间,平均年龄(42.85±2.63)岁;参照组中,共17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8~63岁之间,平均年龄(54.24±2.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疗法。主要对患者采用奥美拉唑、甲氧氯普胺治疗。将奥美拉唑口服治疗,每天一次,每次 20mg;同时,可配合甲氧氯普胺片口服治疗,每天3次,每次5mg,连续治疗10d。

研究组使用病因针对性治疗。导致内科消化系统疾病疾病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的主要病因有胃肠道系统病因、胆道系统病因及神经系统病因[1]。首先,对于胃肠道系统病因患者,应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配合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在该病因下,患者胃肠道存在痉挛或炎症,导致其消化系统类炎症反应强烈,通过使用抗生素可有效达到抗菌、抑菌效果,抑制炎症反应继续增强,同时两种注射液可稳定患者机体内环境,尤其是酸碱平衡。其次,胆道类病因所引起的恶心、呕吐应主要使用疏通胆道的药物。胆道比较狭窄,可能会出现结石或堵塞情况,并诱发炎症,疏通胆道类药物可对其进行防治[2]。最后,神经系统原因比较少见,因该原因诱发恶心、呕吐的因素为患者颅内高压,需配合神经科进行治疗,同时,若患者恶心、呕吐情况严重,可适当应用镇静剂。

1.3观察指标

本次实验的观察指标以治疗有效率为准。

1.4统计学处理

将SPSS22.0作为本次实验的统计学处理工具,治疗有效率使用(%)表示,若数据间差异较大,可使用(P<0.05)表示。

结果

2.1

1 治疗有效率比较(n=30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研究组

19

10

1

96.66%

参照组

11

12

7

76.66%

P值

<0.05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且数据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消化系统类疾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会对患者消化系统产生较为严重的伤害。恶心、呕吐是内科消化系统疾病常见临床症状,主要是因患者自身功能异常或消化道感染所引起,若未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患者机体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会出现紊乱,并产生脱水情况,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此外,若患者病症情况严重,极有可能会并发眩晕、腹痛、发热等症状,而由于诱发恶心、呕吐的因素众多,因此在治疗时应尽快找出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

临床上对于内科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多采用常规疗法,采用抗炎、抗感染、止吐类药物,但仅能够暂时性的缓解患者症状。本次对照实验中,对研究组患者使用病因针对性治疗。据研究,导致内科消化系统疾病疾病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的主要因素为胃肠道系统病因、胆道系统病因及神经系统因素,使用病因针对性治疗可快速找出致病因素,并使用针对性的药物治疗,进而提高治疗有效率。由表1可见,使用病因针对性治疗的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达(96.66%),而使用常规疗法的参照组仅为(76.66%),参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通过本次实验来看,根据诱发恶心、呕吐的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宫玉淳. 分析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有效治疗方法及效果[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8):46-47.

[2]杨雪兰. 50例恶心、呕吐患者的消化内科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