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与螺旋 CT在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中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1
/ 2

MRI与螺旋 CT在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中的效果评价

伍俊

湖南省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 411101

【摘要】目的:探究MRI与螺旋CT在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原发性胃癌患者均经过MRI和螺旋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果。结果:MRI检查结果显示胃内病灶阳性率和胃外病灶阳性率均高于螺旋CT检查结果,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在原发性胃癌患者诊断中效果高于螺旋CT。

【关键词】原发性胃癌;MRICT;病灶诊断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发生与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具有密切关系[1]。该疾病在我国存在地域性差异,其中西北地区胃癌发病率高于南部地区,而且好发于男性人群。原发性胃癌由于病程发展较快,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均造成极大的威胁[2。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胃镜检查、消化道钡餐的或镜下活检对胃癌患者进行诊断。但是随着影像学技术逐渐发展成熟,临床上逐渐采用螺旋CT以及MRI对胃癌进行诊断。为了了解两种诊断方式的应用效果,在本文中,对本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进行分组讨论,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对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原发性胃癌患者中,抽选出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8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均接受MRI、CT诊断,所有患者均经过纤维胃镜诊断确诊为原发性胃癌。所有原发性胃癌患者的入院时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疼痛、上腹不适、乏力、无食欲等。

在这8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中:男性患者病例数为:43例、女性患者病例数为37例,年龄范围:26~78岁,平均(57.6±6.9)岁,高度分化胃细胞癌患者32例、中低度分化胃细胞癌患者23例、15例胆管细胞癌、10例高度分化腺癌。

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原发性胃癌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8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展开的螺旋CT和MRI检测,螺旋CT选择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扫描仪,诊断前20分钟嘱咐患者饮水1000~1200毫升,并使用高压注射器,选择注射用欧乃派克(300U)作为造影剂,注射速度:3.0~3.5ml/s。造影剂注射半小时后,对患者进行动脉期扫描(20~30s)、门静脉期扫描(55~65s)、平衡期扫描(100~120s)、各期之间延迟4.5min。设置电压120kv、电流200~250mA、矩阵242×242、层厚和间距均为5mm。

MRI选择美国GE公司生产的核磁共振扫描仪,患者检查前20分钟饮水1000~1200ml,扫描方式: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参数设置:TR3.8ms、TE1.9ms、T16.8ms。层间距:1.5~2.0mm,层厚:134`159mm[3]

胃部动态扫描采用LAV方式,在患者肘静脉进行穿刺,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马根维显(0.1mmol/kg),流速控制:2.5~3.0ml/s,在10s、45s、90s时进行一次扫描。矩阵设为:125×256、层厚为:6.0mm、间距为:1.0mm[4]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种方法对原发性胃癌患者CT、MRI胃癌病灶检出阳性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版,计数资料以(%)表示,两两对比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5e9152f569556_html_42b69093ef725d72.gif ±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值<0.05表达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RI对原发性胃癌患者胃内病灶、胃外病灶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CT阳性检出率,组间数据对比:P<0.05(详细见表1)。

表1 MRI与CT检查原发性胃癌患者病灶检出率(n/%)

组别

例数

胃内病灶

胃外病灶

——

——

检出例数

百分比

检出例数

百分比

MRI

80

76

95.00

55

68.75

CT

80

68

85.00

37

47.50

卡方值

——

4.4444

8.2864

P值

——

0.0350

0.0039

3 讨论

原发性胃癌不仅具有较高发病率,而且患者预后治疗效果差,自然生存率低于1年,致死率十分高。临床上诊断胃癌常见方式包括:X线钡餐、胃镜检查等,CT与MRI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影像学诊断方式,均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敏感度,目前逐渐被用于胃癌患者诊断中。CT检查的优势在于能够避免呼吸运动所产生的干扰,从而降低误诊、漏诊率,但是该诊断方式对早期胃壁增厚不明显患者诊断效果一般,在临床诊断中存在局限性。而MRI以其高度分辨率,能够清晰反映出病灶组织边缘结构变化,可观察组织特性,对原发性胃癌患者检出率较高[5]

在本次研究中,对8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开展螺旋CT和核磁共振扫描后,发现MRI诊断效果明显高于CT检查效果。MRI对胃内病灶阳性检出率为95.00%,明显高于CT胃内病灶阳性检出率85.00%,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胃外病灶检出率同样高于CT检查,数据比较:P<0.05。

综上所述,在对原发性胃癌病灶进行诊断时,应用首选MRI诊断,提高临床诊断率。

【参考文献】

[1]秦书敏,刘亚良,黄光建,王萌.3.0T MRI与MSCT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价值[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8,30(12):19-22.

[2]陈玲,赵瑞峰.3.0T磁共振WB-DWI成像和PET/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进展[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5,25(3):57-59.

[3]李国勤,刘礼健,白锡光,尹忠生,曾子娟,王明明.螺旋CT与MRI对于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的临床对比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8):1133-1135.

[4]苏杨,王江玥,刘静,陈云龙.螺旋CT及MRI用于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价值评价[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8,23(A01):47-47.

[5]张合意.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在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鉴别中的对比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8,19(2):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