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 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1
/ 2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 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林丽芳 郭宇红 廖梅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乳腺外科 365000

摘要:目的:综合探究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化疗治疗,同时超声引导下实施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配合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观察160例患者的最终应用效果并总结相应护理经验。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PICC置管,其中150例为一次性穿刺成功,占比93.75%,其余10例均为2次穿刺成功,成功率为100%。过程中并未发现穿刺位置出现感染或者静脉炎等并发症,其中9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出血,发生率5.62%;3例上肢肿胀,发生率1.87%。结论:研究表明,在超声引导下实施改良塞丁格技术,并PICC置管的成功率较高,并且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以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PICC;改良塞丁格技术;乳腺癌;化疗

引言:乳腺癌多发群体为女性,女性的乳腺是乳腺腺体、纤维组织、皮肤以及脂肪组成,而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疾病,实际上原发性乳腺癌并不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一旦细胞失去了正常作用,便较易产生连接松散或掉落现象[1]。此类情况会造成癌细胞在全身各组织、各器官的扩散,由此可见,针对乳腺癌患者必须在手术开始积极配合化疗治疗,静脉化疗就是当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并且有效降低了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反应。近年来,国内乳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基于此,本文抽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主体,综合探究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月收治的1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160例乳腺癌患者中年龄最小的35岁,年龄最大的57岁,由此可见,患者的年龄区间在35-57岁的范围内,其平均年龄为(40.26±3.22)岁;160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患病位置分布:右侧乳腺癌80例,左侧乳腺癌80例。本次研究的排除标准为:不能积极配合治疗者、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外周静脉条件差者。160例患者已全部签订知情同意书,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较小,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160例乳腺癌患者均超声引导下实施改良塞丁格技术,并PICC置管,同时积极配合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对乳腺癌患者健侧肢体及血液化验各项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可通过PPT形式让患者了解PICC相关知识,并告知患者PICC置管的方式、目的以及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取得患者同意后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然后将PICC置管专用器材及用物准备好,引导患者平躺,穿刺侧手臂保持身体始终呈90°采用超声对患者的上臂内侧静脉进行检测,基于此,清晰鉴别动静脉血管[2]。除此之外,穿刺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静脉的宽度以及深度情况,尽量避开静脉瓣等组织;②在皮肤靶区处做好相应标记,精准测量置管长度,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将止血带扎紧并嘱咐患者握拳,穿刺侧手臂转向外侧。穿刺位置静脉显示之后,首选贵要静脉,在穿刺位置皮下注射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动态穿刺,见穿刺针回血,同时做好固定,以预防出现位移等情况,然后送入导丝,退出穿刺针;③采用扩皮刀在穿刺处切开一个小缺口,然后置入扩张器,将PICC导管置入鞘中,利用导丝的辅助作用推进前行,以此达到将导管全部送入血管的目的待到导管全部进入血管后即可将导丝与扩张器拔出,需要注意堵塞鞘口,以此预防血液外渗,修剪导管长度及贴膜,置管完毕后,X线胸片正位检查PICC导管尖端位于第6到第8椎体水平位为置管成功,做好相应的后续护理措施[3]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将观察160例乳腺癌患者的PICC置管成功率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工具,主要作用于本次研究中所产生的相关数据信息的统计与分析。运用(均数±标准差)表示160例患者的计量资料,使用x2、t检验160例患者的计数资料。当(P<0.05)时,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

2 结果

160例乳腺癌患者均成功完成PICC置管,其中150例为一次性穿刺成功,占比93.75%,其余10例均为2次穿刺成功,成功率为100%。

过程中并未发现穿刺位置出现感染或者静脉炎等并发症,其中9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出血,发生率为5.62%;3例上肢肿胀,发生率为1.87%。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改良塞丁格技术是传统塞丁格技术的优化版,两者的差异之处在于改良塞丁格技术能够大幅度提升PICC置管的1次穿刺成功率,同时对患者的损伤降低至最小,据不完全统计,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为100%。

综上所述,在超声引导下实施改良塞丁格技术,并PICC置管的成功率较高,并且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以此切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芳,李莉,王传英,王珊珊,郑艳,连玉红,李敏,徐艳芳. 留置PICC的乳腺癌病人个体化自我管理教育效果观察[J]. 护理研究,2018,32(03):482-484.

[2]陈莹莹,凌瑛,陈国连,黄钰清,徐永荣,叶将霞,赵志莹. PICC维护网络的现状与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2018,18(01):112-118.

[3]吕彦,卫宝玲,黄美玲,郭丝锦. PICC与VPA在肿瘤化疗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J]. 重庆医学,2018,47(04):502-507.

[4]金丽,林真珠,熊小云,吕元红,何少玲,孙莉,方小燕,贺万香. 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18,33(07):47-50.

[5]林素兰,赖丽君,吴兰华,陈玲,赵艳杰. 乳腺癌病人PICC置入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J]. 护理研究,2018,32(05):80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