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核心素养的“种子”,提升计算课的魅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6
/ 3

播下核心素养的“种子”,提升计算课的魅力

金芬艳

浙江省义乌市上溪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小学数学中的计算内容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内容,而运算能力是构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性。然而计算课几乎是数学中最枯燥的课型,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计算课的魅力,本文从计算课的情境创设、自主探究、有效练习、拓展延伸等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播下核心素养的“种子”,让计算课不再枯燥无趣。

【关键字】小学数学计算课核心素养教学环节

小学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它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内容,而运算能力又是构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计算课的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们教学中不难发现计算课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往往对于这样的课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方式不符合当今的所倡导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要求。那么在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前下,我们在实际的计算课的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核心素养下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一种学习环境的创设,它,有“情”有“境”,“情”引领“境”,“境”先于“情”,“情”高于“境”。它能让学生在多元感知中激活经验、兴趣、情感、思维,融入建构学习的过程,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计算课这种枯燥无味的课,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作用下,能产生一定的情境反应,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然而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一进一出”的原则,不仅要将情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更要把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去,让学生感悟到计算课也一样有乐趣,同时数学核心素养在无形中生成。

例1:在教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小熊购物》时,创设了如下开放式的情境:

5e98142eaa77d_html_d4c0e312203bdfd.gif

出示情境图和算式:3×4+6,6+3×4,请同学们猜猜小熊胖胖买了什么好东西?你是怎么知道的?算式中各个数字都表示什么来研究一下吧。

此情境简洁在尊重学生已有不同经验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机会,可以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不但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能力,而且真真切切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2:在教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0×5=?》时,创设了如下设置疑问的情境:

【片段】: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通过刚才的复习可见,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算练习。

5-0 25-0 369-0 456-0 123-0

5+0 36+0 456+0 125+0 23+0

从这组数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下面老师再出一道口算题,请大家大胆猜想一下0×5得多少?说说你的想法?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此情境中由已知的向未知的进行延伸,以猜想的方式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发表见解,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核心素养下自主探究

计算课无可厚非离不开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计算法则,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直接教授学生计算方法,对于为什么这样学生却不知其所以然,这所以然就是所谓的算理。一个完整的计算是由算法和算理共同组成的,两者之间是一个分析与结论的关系,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有效地写出算法,从而提高运算的正确性。这算理的理解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合作去探究其中的奥秘,而这一过程恰恰是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例1:在教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打扫卫生》时,在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基础上,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探究方法理解算理

【片段】:师: 18.9÷6到底等于多少,我们已经学过了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请学生自主尝试计算。

自主尝试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汇报。

汇报结果:

方法一:18.9÷6用竖式计算,除到十分位9÷6=1余3就结束了。

方法二:18.9=18元+0.9元,18÷6=3元,0.9元=90分,90÷6=15分,

3元+0.15分=3.15元

方法三:把18.9换算成以分为单位的整数1890来计算,得到315分=3.15元

方法四:竖式计算,发现有余数后,在余数3后添0继续除……

教师追问:观察竖式中的余数,为什么后面可以添加0继续除?

引导学生回答依据“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18.9÷6与我们刚刚学过的小数除以整数有什么不同?

……

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在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且明白了其中的算理。计算课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地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真正的目的。

例2:在教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谁打电话的时间长》时,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对比迁移中自主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片段】:师:学生独立算式5.1÷0.3

思考:①用你认为合理的计算方法,②除数是小数是否可以转化成整数?③怎么转化?④应用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围绕前面提出的要求,展开讨论并做好记录。

全班共同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并进行算法最优化。算法如下:

①把0.3元=3角,5.1元=51角,变成了51÷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51÷3=17分。

②把除数0.3变成整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扩大10倍变成51,被除数的变化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51÷3=17分。

对比几种方法的异同,找出相同点:①都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把除数变成整数,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的除法,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是培养,为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商不变的规律应用。

在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时,不同的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给他们一段交流的时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对比迁移中渗透转化的思想,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核心素养下有效练习

针对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的算法,设置有一定综合性、一定难度的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算法,并适当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在习题的设置上要有一定是数量,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练习中提高;习题难度的设置也很重要,难度要逐渐加大,还不能出现断层;同一难度的习题设置不宜过多;习题还有体现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和发展,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不同的成功。

例如:在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电影院》的作业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造了多种练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进行练习。

基础碰碰车

填一填。

口算25×22时,可以这样想25×()=50,25×()=500,( )+( )=550,所以25×22=550.

先口算,然后再说说你的算法。

12×15= 21×11= 52×13=

竖式计算。

28×32= 64×12= 43×13=

估一估。

22×28 31×19 33×28 18×43

升级跷跷板

55e98142eaa77d_html_deb68e7bc3fa5967.gif
、小白兔吃萝卜(估一估、算一算、连一连。)

智慧摩天轮

6、解决问题。

(1)超市李叔叔想进一批优质儿童钙片。每盒38元,进24盒。带1000元,够吗?实际要付多少钱?

(2)阳阳周六到电影院看电影。

5e98142eaa77d_html_4e709ed4bbb992bc.gif

“学”的目的是“用”,而学生在用的过程中其计算能力也会得到巩固和提升,从而达到了核心素养中运算能力的要求。

四、核心素养下拓展延伸

一节课学习结束指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进一步明确知识的重点、难点。指出应注意的问题,确保学生系统的掌握情况、自己的学习状况等。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互评、组评进行自我调控,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将所有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还可以讲些有关的小知识、小问题进行拓展。

例1:在教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打扫卫生》时,在学习结束后,给学生带来了有关小括号的趣味数学故事和拓展练习。

小括号的来历

小括号是谁发明的?又是怎样发明的?

在没有发明运算符号以前,人们运算都要用到很复杂的文字进行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需要有密切联系的各种计算也逐渐复杂起来。这些计算常由两个或几个算式合成,而且在计算时常常需要先算出有一个算式再算出另一个算式,于是便产生区别先后运算顺序的符号。

大约400多年以前,在大数学家魏芝德的数学运算中,首次出现了()〔〕{}()叫小括号,又叫圆括号,是17世纪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的〔〕叫中括号,又叫方括号{}叫大括号,又叫花括号。法国数学家韦达使用过〔〕和{},但这些符号到18世纪才广泛使用。

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表明运算的顺序。如果这三种符号在一个算式里出现,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大括号里面的。

拓展练习:

在合适的位置填上“+”“—”或“×”使等式成立。

⑴ 1 2 3 4 5=1 ⑵1 2 3 4 5=0

例2:在教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乘火车》时,在学习结束,给学生带来了充满趣味的思考题

奶奶少付钱了吗?

小明的奶奶去商店买磁化杯,每只杯子售价38元,奶奶买了一只回家。

第二天,奶奶又来到了商店,售货员向她介绍,新来了一种42元的磁化杯,质量更好,建议她购买,奶奶决定买3只。销售员算了一下账:“你应该给我126元,这样吧,你先给我26元钱,明天将那只38元的杯子拿来,我帮你推掉,另外你再付100元钱给我就行了。”奶奶回到家对4只杯子进行了比较,决定买两只38元的和一只42元的。

第三天,奶奶把不要的杯子交还给看销售员,在结算的时候,销售员又收了奶奶54元钱。

在整个过程中,奶奶已经被搞糊涂了,她认为自己少付钱了,得把钱还回去。

你能帮小明的奶奶计算一下,她究竟少付钱了吗?

像这类型的趣味拓展,不但能增加学生学习计算课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计算课其实是一门艺术,它可以非常复杂无趣,也可以非常简单生动。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就可以将两者进行良性转化,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都会互相渗透。教师如果能精心培养,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一定会充分展开,不单单是运算能力连着其它的数学素养也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播下核心素养的“种子”,一定能迎来计算课教学的春天。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构建核心素养下一节节高效、扎实的的计算课而拼搏、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刘晓萍,陈六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分析[J].今日教育,2016(3)

[2]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3)

[3]蓝艺明.从知识习得的维度探析小学计算机教学[J].课程教学研究,2016(8)

[4]刀晓凤.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教学策略 [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4(4)

[5]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本).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