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6
/ 2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邵新彪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城关镇第五小学 安徽 六安 237000

  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抽象性的学科,在往小学门推进这门学科的时候,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更有情感的学习体验,因此也更高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致和不断探索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走出了教师辛苦教导却收获甚微的不好局面。所以,教师在教习中需要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优势,在教学课堂里为学生带去更优质、更丰富、也更为直观的数学体验。

  关键词: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越来越丰富。结合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现状和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快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速度,为小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并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激励学生努力完成学习目标,从而最终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因材施教

  结合小学学生的特性,教师在为学生教学的时候应该避免传统应试教学的局限环境。使教师在数学学科严谨抽象的特征下,也能为学生提供新鲜、有趣的教学方案。那么教师在制作课程时应充分考虑教学的目的,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体验去创设教学方案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的教程。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与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时,也能逐渐完善数学课程中的知识点。不再形成数学是枯燥的、困难的刻板印象。在教学过程里引入信息技术的图像、视频功能为学生营造动态的数学环境,给学生带来新鲜的体验激起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小数》时,我运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功能把各类人民币纸币、硬币图画的放大让学生更为直观的看见各种钱币的样子,再予以延伸,用货币的方式同时加强小数的日常运用;同时还能依此让学生模拟商场购物的情境,让学生用有限的货币去网上模拟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需要找回多少和需要支付多少。以此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能力,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在学生实际参与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再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奥运开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设计一个动态模拟图,模拟真实的钟表。指导学生认识何为时针、分针,钟表的刻度怎么看,时针、分针是怎样转动的,转动的位置代表什么时间,让学生亲自模拟体验一番后,就能更好的掌握关于时、分的诸种知识了。   

二、 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时,要帮学生建立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而这个概念本身是抽象的。首先,“一周的长度”这概念,看似简单,但是这一周的长度很多是和物体本身融合在一起的,要真正建立清晰概念不容易。所以,我利用课件出示几个图形和一片树叶,然后沿着图形和树叶的边缘画一圈,边画课件边显示画的路线。最后课件把每个图形和树叶路线以下,展开成一条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动画中,迅速就抽象体验了一圈周长的含义。像数学书、树叶、课桌、尺的一周边线,需要学生自己把这线从物体上抽象出来,而这我们无法用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来剥离这“一圈周长”,而利用课件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这一过程。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顺利完成了认知过程,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一共有多少》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动态气球的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CAI色彩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 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小明的一天》时,我运用课件中很多的情景图,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时,吃饭几时,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看电视的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是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姝,陈玲,陈美玲.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3).

  [2]张明.微课教学翻转传统课堂[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