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教学”还是“组织学习”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7
/ 2

“组织教学”还是“组织学习”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刘树森 刘祥波

山东省五莲县实验小学 山东 五莲 262300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自进入国内课堂教学以来,一直有不同的声音。有的专家和老师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是课堂变革的必然趋势,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的学习方式。有的老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哗众取宠的课堂形式,认为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今课堂教学中争议最大的一种学习方式。

关键词:教学 学习 小组合作

一、对待小组合作学习的不同观点

小组合作学习推崇备至。这些人往往是教育专家,还有部分教学一线的老师。他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真正的学习,调动学生全身心的参与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未来课堂的主要形态。在优质课、公开课上,一定能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场景。在这些课堂上,学生们合作学习、共同研究,使课堂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同学们在研究环节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在汇报环节能够讲出精彩的发言,精彩的结论,让听课的老师大呼过瘾。这样的例子、这样的公开课优质课,举不胜举。

另一种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持有反对态度,他们的观点是,小组合作学习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们的理由有三点:“时间少、效率低、难组织”。第一时间少。小学课堂一节课40分钟,而学生真正的小组探讨、小组交流往往需要10分钟左右,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探讨出结论来,如果时间少了,他们往往很难得到深度答案,他们认为在小学课堂只有40分钟的前提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浪费时间的组织形式,课堂上需要复习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还要巩固练习等等环节,如果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占用太多的时间,就会使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第二效率低。一个知识点,如果用讲授法,可能老师用三言五语就能把知识点讲明白讲透彻,学生接受了再加上适当的练习,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就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掌握,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探索的时间过长,学生探索的方向不一定正确,学生探索的深度不一定达到目标要求的深度,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下,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完成。第三难组织。老师讲授,相对好组织好把控,老师只要在课堂上把话说明白,把课讲明白,学生认真听就行了。而这样的问题交给同学们去合作学习,老师可能会付出更多的精力,要设计好的问题,要有好的小组组织形式,要有好的小组汇报方式。所以老师们普遍感觉小组合作学习不好组织。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成了公开教学表演的一种形式,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基本上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们更是体会到讲授教学和和学生小组合作教学的效率的差异,所以他们说,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你见过哪位老师使用小组合作学习?他们说班级授课制不停止,就永远没有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

二、由“组织教学”到“组织学习”

诚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对者这三个观点,他们并没有说谎话,是老师真实的想法。但是他们的观点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本式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这样的授课方式,学习小组的作用不大。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多的突出老师的教,把教师置于课堂的中心环节,他们把控着课堂的方方面面,管理着课堂内的每一个学生,他们关注到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认真学习的学生,也在督促着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在打瞌睡的学生,让他们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那些不愿意参加课堂教学,对知识不感兴趣的学生,在老师的督促下也只好被动的睁开眼睛,看着老师,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但他们真的在学习吗?他们真的有收获吗?可能他们在那里被迫无奈的学习,被迫无奈的听老师讲课。而“生本式课堂学习”是“组织学习”,是通过老师有效的引导,有效的组织,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主动的去研究,主动的去解决问题。在学本式教学中,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而不是答案的给出者。这样的理念,对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无比推崇,老师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用最多的时间做好自主学习。只有主动的学习,才会产生深度学习,才会产生深度参与。

三、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组织

第一,任务设计。必须是具有冲突性、挑战性的大问题。好的合作学习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赖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也是合作学习具有教育价值的基础。一个好的合作学习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合作学习也得以向更深入的层面进行。

第二,活动设计。必须有清晰的组内活动步骤安排和分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项学习活动,必须有清晰的步骤安排,小组的同学必须有明确的步骤安排,小组的同学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小组合作学习应当遵循以下步骤,基于情境——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达成共识——汇报交流。

第三,及时评价。捆绑性评价要指向集体思维产品(成果)。评价与小组活动同时进行,没有评价,也就没有小组活动,没有评价也就没有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评价应包括教师的评价以及嵌入评价。

第四,规范语言。规范学生在组内交流和组间交流的用语。组内交流时要有规范的语言,避免把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了课堂随便说话的环节。组内交流发言时,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我认为,我发现、我觉得应该是用”这样提示性的用语,使学生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间交流时,汇报的小组的语言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来汇报”、“我们小组认为”、“我们的观点是”等等,汇报结束后,“同学们对我们的汇报满意吗?”、“请同学们质疑”等,质证小组的研究成果。

第五,管学合一。班级管理与课堂学习小组合二为一。合作小组作为班级的一项基本的管理组织,应把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与课堂内外的班级管理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整体,让小组的成员在学习上、在班级事务的处理上,都成为一个整体,建立小组的集体的观念,让学生有集体的成就感。

结语:小组合作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但不一定每堂课都要组织合作学习,要选择需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的地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是前提,是基础,在学生自主学习后还有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地方组织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实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要重视任务设计、活动设计和评价设计,通过有效的活动组织、步骤设计,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