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血凝检验结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8
/ 2

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血凝检验结果的影响

王若飞 李小红

湘乡市妇幼保健院 湖南 湘乡 411400

摘要:目的:观察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血凝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0例血凝检验的患者作为样本,于标本获取后0h、3h、6h、12h、24h,分别进行血凝检验,对比不同标本存放时间下的血凝检验结果。结果:血液标本存放12h者APTT(38.4±1.5)s、PT(20.4±0.7)s、Fib(5.4±0.5)g/L,与存放0h、3h及6h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液标本存放24h者APTT(43.2±1.3)s、PT(28.9±0.3)s、Fib(7.6±0.6)g/L,与存放0h、3h、6h及12h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标本存放0h、3h、6h者相比,血凝检验指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血液标本存放时间的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数值逐渐增大。当存放时间达到12h后,检测结果异常情况明显。故建议临床将存放时间控制在6h内,提高血液标本质量,确保检验结果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的血凝情况。

关键词:血液标本存放时间血凝检验结果;出血性疾病

前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为血凝检验的三项主要指标,可用于辅助判断患者有无凝血功能障碍,从而为各类外科手术提供参考,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临床研究发现,血液标本的质量,是影响血凝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根据标本存放时间的不同,检验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为提高血凝检验项目数值的准确性,本文于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作为样本,观察了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血凝检验结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30例血凝检验的患者作为样本,患者性别:男/女=15/15,年龄(45.4±10.2)岁,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且无乙肝、无肝硬化、无抗凝药物使用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血凝检验:(1)准备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以及相应检测试剂。(2)蓝盖真空管采集外周静脉血2.7ml,采用109mmol/L柠檬酸钠1:9抗凝。(3)3000r/min下离心15min,分离血小板血浆。(4)检测期间,室温控制在20℃~25℃,所有标本均4℃环境下存放。(5)于标本获取后0h、3h、6h、12h、24h,分别进行血凝检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血液标本存放12h者APTT(38.4±1.5)s、PT(20.4±0.7)s、Fib(5.4±0.5)g/L,与存放0h、3h及6h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液标本存放24h者APTT(43.2±1.3)s、PT(28.9±0.3)s、Fib(7.6±0.6)g/L,与存放0h、3h、6h及12h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标本存放0h、3h、6h以及各时段TT数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 不同存放时间的检查结果

组别

APTT(s)

PT(s)

Fib(g/L)

TT(s)

0h

32.2±1.9

11.9±0.4

2.4±0.3

16.7±0.2

3h

32.5±2.0

12.0±0.3

3.0±0.1

16.8±0.1

6h

32.7±1.1

12.5±0.6

3.3±0.3

17.0±0.2

12h

38.4±1.5abc

20.4±0.7abc

5.4±0.5abc

17.2±0.4

24h

43.2±1.3abcd

28.9±0.3abcd

7.6±0.6abcd

17.6±0.3

(与0h相比aP<0.05,与1h相比bP<0.05,与6h相比cP<0.05,与12h相比dP<0.05)

3 讨论

血凝检验为临床用于诊断出血性疾病、术前评估患者手术风险的主要辅助手段,具有检验效率高、创伤小、便利性强的优势。血凝检验强调对酶促反应终点时间进行测定,测定所需标本以血液为主[1]。近些年来,随着血凝检验患者数量的增加,为确保检验结果准确,预防误诊与漏诊,临床对该指标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渐深入。大量学者指出,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离心处理、保存以及检验方法,均为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对各项因素进行严格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重点[2]

因血液标本质量以及血凝检测结果影响因素较多,研究内容相对复杂,故本文仅对标本存放时间与检验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根据CLSI推荐,用于血凝检测的标本,可在室温下保存,但应于2h内完成检测[3]。4℃环境下低温保存,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保存时间,但同样应于4h内完成检测[4]。本文将标本保存时间控制在了4℃,检验温度为室温,标本保存时间分别为0h、3h、6h、12h以及24h。通过对检验结果的观察发现,保存时间为0h者APTT(32.2±1.9)s、PT(11.9±0.4)s、Fib(2.4±0.3)g/L。

血液标本获取后立即检测,所得结果最接近患者真实病情。但因检验科标本量大,立即检验存在困难,故往往需对标本进行保存[5]。通过对保存3h以及6h血液标本血凝检验结果的观察发现,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各项指标数值逐渐增大,但患者APTT、PT以及Fib检测结果与0h者无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将存放时间控制在6h内,于4℃环境下保存标本,均可取得较为准确的检验结果。通过对保存12h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观察发现,APTT(38.4±1.5)s、PT(20.4±0.7)s、Fib(5.4±0.5)g/L,,与存放0h、3h及6h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当存放时间达到12h时,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进一步观察发现,血液标本存放24h者APTT(43.2±1.3)s、PT(28.9±0.3)s、Fib(7.6±0.6)g/L,与存放0h、3h、6h及12h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可以认为,当存放时间超过12h后,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检验结果异常情况逐渐加重,检验结果准确性逐渐下降。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为血凝检验的三项主要指标。人体中缺乏血小板的血浆加入过量组织因子后,凝血酶原可转化为凝血酶,对血浆凝固时间造成影响。通常情况下,PT为12~14s。随着标本存放时间的延长,该指标数值增加。PT可反映患者的外源性凝血状况,且可辅助诊断肝病。因此,为提高上述疾病的检出率,尽可能缩短血液标本存放时间是关键。将APTT与PT结合,可用于辅助诊断血友病、出血性疾病以及肝脏疾病。APTT延长,PT无异常者,多见血友病A、B。APTT与PT指标均升高,提示由共同凝血途径缺陷所致出血性疾病。除上述两项指标外,纤维蛋白原在凝血功能检验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可见,如血液标本时间过长,极容易导致误诊出血性疾病,引发医疗事故。本着对患者负责的原则,如需进行血凝检验,临床应于获取标本后,将存放时间严格控制在6h内,降低误诊与漏诊率,为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的提升提供保证。但与此同时,仍需加强对标本采集、运输等环节的重视。应选择健侧外周静脉获取血液标本,标本运输时间应尽可能缩短,运输过程中,应避免碰撞,预防溶血。另外,还需对标本存放温度进行控制,延长存放时间。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步骤检验,应保证仪器参数、功能无异常,保证试剂使用量无异常。一旦检验结果存疑,需考虑重新检验。

综上所述,随着血液标本存放时间的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数值逐渐增大。当存放时间达到12h后,检测结果异常情况明显。故建议临床将存放时间控制在6h内,提高血液标本质量,确保检验结果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的血凝情况。

参考文献:

[1]梁晓峰,王坤,宋增武.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存放条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03):414-416.

[2]冯文南,梁静欣.血液标本的放置时间和方式对多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2):99-100.

[3]王春霞.分析血凝试验检测结果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改善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7):176+179.

[4]邓海峰.血凝试验检测结果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改善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9):62.

[5]郭吉,王爱玮.ACL-200血凝仪检测凝血四项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