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早期脑梗死 CT影像诊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20
/ 2

36例早期脑梗死 CT影像诊断分析

苏海涛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云南 昆明 650204

摘要:目的:分析36例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结果和价值。方法:将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36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资料作为本次分析资料,对其展开全面的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发病后的CT影像特点。结果: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影响诊断异常主要表现在灰白质交界异常、动脉密度加大、脑室挤压变形、颈动脉变化、脑回无对称性等方面;6例患者在初次诊断时没有确诊,而是在发病后确诊。结论:使用CT影像技术诊断早期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可见CT影像值得应用。

关键词: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

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结果的可靠性有利于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能够减少由于缺血导致的脑细胞坏死数量,优化治疗效果。一般出现脑梗死症状后,3h~6h之内中的CT影像检查会显出异常,可称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依据。基于此,笔者以我院的早期脑梗死患者为例,分析患者的CT影像特点和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6患者均在我院经过确诊为早期脑梗死,有21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50岁~79岁,平均(64.8±4.2)岁。既往疾病史: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长期饮酒以及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偏瘫、失语、意识障碍、肢体感觉障碍、肢体运动障碍以及昏迷等症状。

1.2方法

CT扫描方法:使用单层螺旋CT设备实施连续扫描,扫描的层数为9层~12层,层厚度为10mm,间隔距离为10mm,部分患者由于疾病和身体等原因,采取5mm的层厚以及间隔进行扫描,得到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1]

1.3临床观察指标

分析36例患者早期脑梗死CT影像异常变化情况,包括灰白质交界异常、动脉密度加大、脑室挤压变形、颈动脉变化、脑回无对称性、脑沟狭窄、豆状核边缘模糊。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36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的CT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结合患者的疾病史,诊断30例患者为早期脑梗死。详细信息如下表所示。

表一 观察36例患者早期脑梗死CT影像异常变化(n

指标

条件

左侧

右侧

小脑

基底节

桥脑

灰白质交界异常

1

2

1

0

1

17

7

2

5

0

动脉密度加大

5

3

1

2

2

10

7

1

2

0

脑室挤压变形

2

2

0

0

1

16

8

2

4

0

颈动脉变化

1

0

0

0

0

17

10

2

5

1

脑回无对称性

2

0

1

1

0

16

9

2

3

1

脑沟狭窄

2

2

0

0

1

16

8

2

3

0

豆状核边缘模糊

5

2

2

0

0

15

8

1

3

1

3讨论

脑梗死是指脂肪、纤维软骨、心脏内壁附着的血栓等栓子随着血液流动进入脑动脉,造成学赶阻塞,当侧支循环无法实现代偿时,该供血区域脑组织会出现缺血性坏死,局部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脑梗死患者在脑卒中患者中所占比例大约为15%~20%,死亡病例大多数是由于并发肺炎、严重脑水肿以及心力衰竭等;同时,脑梗死有较高的复发率,再次复发的患者死亡率更高。

发生脑梗死的原因包括:(1)心源性因素,这是脑梗死中最为常见的发病原因。直接原因就是慢性心房纤颤;在青年人群中,发生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风湿性心脏瘤;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瓣膜上附着的炎性赘生物发生脱落现象,同样会引起脑梗死。同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果是房室间隔缺损,也能够引起反常栓塞;心脏外科手术以及心脏黏液瘤等也会引起脑梗死[2]。(2)非心源性因素。肺部感染、肺静脉血栓、败血症、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异物栓子等,同样会诱发脑梗死。(3)还有一部分脑梗死患者无法确定发病原因。

发病比较急是脑梗死的主要特点,大多数患者在发病之前没有任何征兆,通常在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病,可在数秒或是数分钟之内发展到高峰期,少数患者的病情呈现出激进型恶化或是阶梯性发展;大约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在发病时出现意识障碍,但持续的时间不长。脑梗死通常发生在颈部内动脉系统,最为常见的是在大脑动脉中,而脑梗死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与栓子的数量、部位和范围有关,急性发病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或是局限性疼痛症状。为降低脑梗死对患者身心健康、生存质量以及生命的威胁,需要针对脑梗死采取科学、及时且有效的治疗措施。

为保证治疗效果,需要保证诊断结果的有效性,尤其需要提高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性,便于及早为患者提供科学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提升病情控制效果。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一般采用CT影像技术,观察患者脑动脉等相关部位是否发生异常[3]。主要是根据大脑不同位置发生缺血症状、缺血程度不同时所表现出的影像学特点不同,以此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和发展程度;同时,为进一步保证CT影像检查的准确性,应与患者的既往病史进行联合诊断,降低早期脑梗死临床诊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在CT影像检查中,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种:梗死区域的动脉密度增加;病变部位有灰质密度降低现象,灰白交界处不清晰;脑回缺少对称性,脑室变形以及脑沟狭窄等异常[4]。对于病症轻微,怀疑为早期脑梗死,但CT检查未见异常的患者,可以结合过往疾病史进行诊断,或是采取薄层扫描的方法再次检查,争取尽早明确病情,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的同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缓解疾病的威胁。

本次临床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影响诊断异常主要表现在灰白质交界异常、动脉密度加大、脑室挤压变形、颈动脉变化、脑回无对称性等方面;6例患者在初次诊断时没有确诊,而是在发病后确诊。可见,CT影像在早期脑梗死疾病的诊断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为降低脑梗死的不良影响,保证其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需要提高早期脑梗死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而CT作为影像学检查的常用手段,将其应用在早期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准确性较高;并且能够清晰的观察到异常影像,便于实施针对性治疗。因此,临床上可积极推广和应用CT影像诊断早期脑梗死。

参考文献:

[1]王佳佳.双源64排CT联合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2):49-50.

[2]任海涛,智文辉.双源64排CT与1.5T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20(01):82-84.

[3]桑国朝,张林.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比较[J].黑龙江医药,2019,32(01):184-186.

[4]张静,陈东芳,王伟,张瑞禄.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CT影像与早期脑梗死[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8,33(07):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