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20
/ 2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的影响

张明甫

哈尔滨市呼兰区中医医院 150500

【摘要】: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6月-2019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以及心电图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的显著提高(94.12% VS 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有效率较对照组的显著提高(86.76% VS 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以显著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效果及心电图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及应该。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心电图效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粥样斑块内部出血,表面血小板聚集使得冠状动脉受到刺激发生痉挛,从而导致缺血性心绞痛的发生。对于该病多采取溶解血栓、抗血小板凝集等治疗措施,然而该病病情难以控制,预后不理想[1]。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作用理想,且不易引发不良反应,近年来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本文观察分析了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6月-2019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其中观察组男37例,女31例,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60.03±8.41)岁。对照组男39例,女29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0.12±8.5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卧床休息并给予吸氧,同时口服阿司匹林0.1 g,每日1次;口服75 mg氯吡格雷,每日1次。同时给予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行降脂药物治疗,控制血糖及血压,改善患者血液黏稠度。若病情严重,可给予适量止痛药物。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常规治疗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治疗措施如下:首次皮下注射0.4 mL低分子肝素,每12 h给药1次,经1 d-2 d观察,确定未见异常后,将注射量调整为5,000 U,每12 h给药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7 d。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超过80%为显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 50%-80%为有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50%为无效。②心电图疗效。显效为在患者处于静息状态时,心电图S-T段及倒置T波均基本恢复正常;改善为患者处于静息状态时,心电图S-T段回升超过0.05 mV,且倒置T波变浅超过50%;无效为患者处于静息状态时,心电图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的显著提高(94.12% VS 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改善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68

44(64.71)

20(29.41)

4(5.88)

64(94.12)

对照组

68

34(50.00)

22(32.35)

12(17.65)

56(82.35)

2.2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疗效比较

如表2所示,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有效率较对照组的显著提高(86.76% VS 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68

36(52.94)

23(33.82)

9(13.24)

59(86.76)

对照组

68

25(36.76)

25(36.76)

18(26.47)

50(73.53)

3 讨论

血液内有形成分的凝集及溶解属于动态过程,在正常人体内,有形物质的凝集和溶解抑制保持动态平衡状态,一旦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这一平衡即会被打破,导致血液中有形物质凝集。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腔内出现堵塞性血栓,其发病和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时,应用抗凝剂可有效抑制血栓或其他有形物质的形成[2]。低分子肝素给药后不会破坏抗凝血因素的生物活性,且由于该药物分子量小,可增强抗凝血因素活性,发挥抗血栓效果,且其抗凝效果不会引发血管出血等问题,可保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低分子肝素可促进机体分泌大量凝血因子抑制物,发挥理想的抗凝效果,同时还可有效调节局部微循环血液流畅度。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的药物作用时间更长,因此疗效更为明显,持续作用时间也长。另外,低分子肝素生产成本较低,价格比较便宜,具有较高性价比。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期间,应合理计算低分子肝素的给药剂量,若剂量过高导致血液黏稠度过度降低,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剂量过低则难以发挥理想效果[3]。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的显著提高(94.12% VS 82.35%);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有效率较对照组的显著提高(86.76% VS 73.53%)。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可以显著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效果及心电图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及应该。

参考文献

[1]范冬梅,任晓英,张明,等.稳心颗粒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07):115-117.

[2]寇民生,耿丽群,耿爱群.丹红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慢性病学杂志,2016,17(04):475-477.

[3]于振海,郭峰.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的影响[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5,4(03):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