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21
/ 2

农村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谭志跃

湖南省攸县桃 水鎮桃 水完小 湖南 株洲 412300

摘要 自律能力在一个人的进步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律能力强的人,有更坚定的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能做到远离对于自己的长远利益有害的事。自律能力要从小孩子开始抓起,小学老师除了要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还要着力于对于小学生思想修养方面的提升,尤其是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百益而无一害。在学校中,为了防止小学生打架、违纪等一系列不规范的行为,学校领导们制定了很多相关的班规校规等规章制度,主要还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学生的安全,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但这种手段从本质上来讲始终是一种他律,而不是自律,学生在服从学校的班规校规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管制的状态,心理上很难真正的认同外界的束缚,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介于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地培养起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认可并服从班级条规,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关键词 农村教育;小学德育;自律能力

引言 总的来说,自律能力是一个人通过意志控制行为和思想并对其进行调节的活动。小学生正处在活跃和好动的阶段,并且对于社会的认知还不够深入,思想还不够成熟,不能准确地对自己的所有行为的价值和正误做出判断,也难以抗拒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更何况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这些孩子跟城镇的孩子有所不同,大部分的孩子家庭背景和经期收入情况处于一般状态,对于有诱惑力的事物难以做出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小学生能否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这取决于家庭教育是否合理、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是否正确。如果能养成良好的自我约束的习惯,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更能影响到学生步入社会后是否能抵御住金钱和各种名利的诱惑,从而能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坚守道德底线和做人的基本原则,真正做到不被利益和荣誉所支配,在社会上立足。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重要性,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一、教师做好表率工作,以身作则

由于年龄尚小的原因,小学生的求知欲强,对世界的未知认识领域广,好奇心重,观察能力也强,很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在家庭中,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最初的教育都是由家长来完成,包括基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行为能力等。而进入学校,教师和同学都是影响孩子们行为举止的因素。尤其是教师,教师作为有一定专业素养、有成熟思想和理念的成年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起到指路人的作用,还是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理想的标杆和学习的榜样,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他们有意无意的学习和模仿。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谈吐和言语,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起到表率作用。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五课《认识人民币》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民币是从何而来的?交换的原则是什么?同学们知不知道父母手中的人民币是从哪里来的?人民币可以买到所有的东西吗?是不是有了人民币就没有不能做的事了呢?人民币可以任意的挥霍吗?”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逐步深入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还要告诉学生们,就算是作为老师,人民币也不是可以任意使用的。要从自身的做法入手,为学生们做好榜样,并明确地告诉学生们有原则地获取和使用人民币的必要性,态度明确地表示自己的自律行为,让学生们受到感化,逐渐地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二、制定合理的班级规范,强化他律的力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和制度是人们进行遵守的前提条件,也是人们行为选择和行为判断的依据,有了规章制度,人们才有了可以依照的基础。一个班集体,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形成班级凝聚力,就要有班规,用集体的规范约束个人的行为。每个班的情况不同,所制定的班规也不尽相同,并不是优秀的班级所制定的班规就一定是最好的,适应本班实际情况的班规才是最适合的。在低年级时,学生的年龄普遍太小,没有成熟的规范理念,所以低年级的班规可以由班主任制定。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思想发展有了明显的变化,自我发展的目标越来越明确,管理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因此,高年级的班规可以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有全班同学一起制定,通过集中全体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细致地制定适合于本班具体情况的班规。孩子们在参与制定班规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制定规范的一般程序,也就有了对于规范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日后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毕竟是学生自己制定出来的规范,对于学生的管理效度比纯粹靠学校领导制定出来的班规校规强得多,学生的自律意识也就更强烈。

三、强化激励教育,赏识学生的能力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闪光点能被别人发现,并且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他人对自己的赞赏。小学生思维单纯、好胜心强、表现欲强,都希望自己是班级内经常被老师表扬的好学生,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良好行为的肯定,更是向班内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机会。小学生思维不够成熟,成就感的来源无非是家长的鼓励和老师的表扬,而且小学生很容易被满足,时常是因为老师的一句赞赏而被激发了做事的动力。对于学生的激励教育,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是表扬式,即对于某种优秀的行为作出态度鲜明的表扬,通过榜样的树立,激发学生培养自律能力的积极性;其二是激励式,即发现问题时不明确的提出学生的不足,转而用激励的方式促使学生做得更好。在学生自己与其他同学拉开的距离中,学生会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自我调整、自我控制,从强制性操作变成了学生自主自愿的行为,从外在的他律经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转化为自律,把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认可并自主服从的自我约束。通过外在规范规定的讲文明、分轻重等规范,经过时间的积累,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成为学生日常习惯的部分,就算日后没有外在规则的约束,学生也能做到宽厚有礼,因为这种行为习惯已经成了学生潜意识里的一部分,就算没有意识的支配,学生也能潜意识地规范好自己的行为,这便是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目的。约束自我的习惯养成,能引领学生走向更宽广的前景,让学生变得更加优秀,有更好的平台,开阔眼界,积累经验,也能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因此说,现在的自律是为了以后的自由。另外,德育的范围还需要继续加大推广,对学生进行自律、自爱、自信等方面思想的教育。

总结 小学生的自律能力的养成和加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家长的管教,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努力,良好的自律习惯才能够养成,把外在的束缚内化为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真正地从心底服从学校和社会的规章制度,把他律转化为自律,让自律带来更多的自由。虽然从字面上来理解,自律与自由是互相冲突的,但实际上,自律会让人有更大的进步空间,有更好的发展平台,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样有了成就之后,就能够按照自我的意愿进行选择,有了更多的选择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而不是沦落到“被选择”的境地,一切都不能由自己掌控,只能对别人言听计从,即丧失了选择的机会,没有选择的资格。如果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们能自我控制,那么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自律,这样才有资格要求学生做到自我控制。另外,通过制定班规、采用激励政策等途径,把他律转化为自律,让学生变成有理性的人。

参考文献

[1]崔垚.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188-189.

[2]谭世波.写作与学生自律能力养成互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3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