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前房注气术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21
/ 2

探讨前房注气术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价值

曾杰

福建省尤溪县中医医院眼科 福建省 尤溪县 365100

要:目的 探讨前方注气术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患者48例(48只眼),随机分成对照组(行保守治疗)和观察组(行前房注气术治疗),各24例。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对比两组症状恢复时间,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患者,应用前房注气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优选。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前房注气术;疗效

角膜后弹力层脱离(DMD)属常见内眼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较低,与患者自身、手术位置、方式等有关[1]。轻度DMD患者,可自行痊愈;但少数中重度患者,可能会出现术眼持续性角膜基质水肿。若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易造成大泡性角膜病变、角膜失代偿甚至失明。因此,选择有效治疗方式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DMD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笔者以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DMD患者为例,应用前房注气术治疗,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DMD患者4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69.56±2.97)岁;左眼17例,右眼7例。观察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0.25±3.06)岁;左眼16例,右眼8例。比较两组上述数据,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保守治疗,予典必殊(生产企业:S.A Alcon Couvreur N.V.(比利时),批准文号H20160337,产品规格:3.5g/支/盒)滴眼,4次/d。

观察组-行前房注气术治疗,于裂缝显微镜下,在角膜后弹力层脱离最高区作切口,进入脱离层间;在未脱离取行角膜切口,进入前房。将充足消毒空气注入角膜切口,使前房内充满气体,角膜板层切口处撵压层间积液,多次重复,确保已脱离的角膜后弹力层平整复位。手术接受后,维持眼压在T+1,叮嘱患者取半卧位或侧卧位,术后2d,若患者弹力层复位不良或空气未吸收者,再次行前房注气。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症状恢复时间,观察并记录两组角膜后弹力层复位时间、角膜恢复透明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予SPSS24.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5e9e88bfe15be_html_7a9faeb265ffbae4.gif ±s)表示;t检验;当P<0.05时,表差异显著。

2结果

对比两组症状恢复时间,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 1对比两组症状恢复时间(5e9e88bfe15be_html_7a9faeb265ffbae4.gif ±s,d)

组别

例数

角膜后弹力层复位时间

角膜恢复透明时间

对照组

24

19.68±1.39

29.39±2.37

观察组

24

4.21±1.02

8.14±1.35

t

-

43.958

24.848

P

-

0.000

0.000

3讨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属常见术式,受到核硬度、手术技巧、仪器设备等因素影响,存在DMD发生几率。DMD虽发病率较低,但症状较为严重,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角膜水肿,易导致眼内结构窥不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常用保守治疗、前房注气术治疗,虽均可取得满意成效,但保守治疗疗效较为缓慢,不易于患者接受。前房注气术治疗,具体是指在前房内注入气体,如:消毒空气、惰性气体(SF6、C3F8)等。有研究表明[2],与惰性气体相比,前房注入消毒空气,更为安全有效,吸收快,毒性小,定压效果充分。另外,对于后弹力层脱离伴部分脱失的患者,也可以行前房注气术治疗,主要是因为房水是角膜内皮细胞的营养主要来源,当角膜后弹力层复位后,残留的角膜内皮细胞也是可以发挥正常功能,角膜仍可逐渐恢复透明。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症状症状恢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表明应用前房注气术治疗,可有效改善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易于患者接受。

综上所述,对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患者,应用前房注气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优选。

参考文献

[1]李海燕,马波,柴芳,等.前房注气术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48(09):1182-1185.

[2]许荣,赵少贞,郑亦君,等.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治疗[J].眼科新进展,2019,39(07):662-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