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十九世纪前西方绘画的再现性成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21
/ 3

浅谈十九世纪前西方绘画的再现性成因

易小凯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2

摘要:当绘画还处于孩童时代,中西方美术的表现方式出奇的相似。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绘画也在不断的进化。西方绘画从数以千年计的再现走向表现,重理性的西方世界将绘画引领向再现的高潮,这里为其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所致。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态度更是再现绘画的重要成因,本文试图剖析西方再现性绘画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自然;西方绘画;再现性;古典

古希腊罗马文明被认为是西方文化之宗始,这时期哲学、艺术、数学等学科发展繁荣,美术上更多的表现在雕塑上,艺术家们针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根植于西方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哲学认识,建立自己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影响了后来两千年的西方绘画走向“再现性”,随处体现西方科学性、逻辑性,重视现实视觉性的共鸣与心理共鸣,建立了自己的绘画体系和“美”的标准。柏拉图表示:“文艺作品是摹本的摹本”,其学生亚里士多德也表示:“文艺作品要模仿事物的普遍性”,两位古希腊哲人的深刻阐释,表现出了人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奠定了西方对于艺术的理解与崇尚。

艺术何为?关于美术的起源有各种学说的支持,这也是相持不下,没有定论的结论,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它有自己的表现方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那么它跟艺术的作用一样——探索我们存在的客观世界,表现人的精神诉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西方探讨的共同的问题,不约而同的对人与自然进行研究,但是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形式语言特征,也反映着中西方文化根本上的差异,艺术作为文化表现的一面镜子,印证着各自不同的外化特征。这里我们主要谈论西方绘画追求视觉真实的艺术语言,那么,文艺复兴到塞尚就是我们所诠释的重点,但西方写实绘画的研究必须从古希腊罗马时期说起。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对应着中国的春秋战国,美术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艺术又是文化的一种写照和表现形式,文化的区别是艺术有着不同形式表现的源点。文化的差别又在于人类进步的历程都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探讨。

一、人与自然相待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的哲人就开始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建立了一个永恒的认识体系: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你是你,我是我,相互有关系但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自然中特殊的一部分,人的特殊与一般的自然相区别。那么,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认识自然、把握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在艺术的表现上亦是如此,首先,必须从认识自然的角度出发,确立了描摹的重要性。如今看来,无论是古希腊精美的人体雕塑,还是文艺复兴时绘画的丝丝入扣,抑或是印象主义的粗略描绘都是建立在描摹再现的基础上,也确立了西方致力于描绘视觉真实的艺术追求。这与中国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截然不同,古人认为:人乃自然沧海之一粟。那么人与自然就是海与粟的关系,大海与一滴水的关系,无法分清你我的同一与统一的关系,自然就是我,我就是自然。中国古典哲学有这样的一个观念“天人合一”,讲的正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相同一的关系。同样,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这样的哲学思想确立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南齐谢赫提出中国绘画六法,第一条即是“气韵生动”,说明中国绘画求气韵为首要,如果有人给你的作品评价用“气韵生动”我们似乎不明白说了什么,很玄,中国古人正是看似很玄的东西作为艺术乃至精神的最高追求,也是中国观点哲学的发展要求,哲学在中国的古代也被称之为“玄学”。这个“气韵生动”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参与关系,在绘画上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的互相参与的关系,物于人产生感受,感受是对物的反映,人与画面产生了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深刻、生动性则产生“气韵生动”建立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这是我们中国绘画所追求的东西。不仅仅停留在物像描摹的客观性上,更加追求主观的情感诉求,所以更多的汇集在精神性上。把人与自然联合在一起,融入融合并互相感化。艺术的目的是探索我们生存的物质世界,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根据中西方对于人与自然的不同的世界观我们就能理解西方重物质倾向于再现,中国重精神倾向于表现。其实不难理解这样的的差别,比如文艺复兴德国荷尔拜因人物油画细致入微,一个纽扣上的小孔都清晰可见,色彩真实可信。而比这早一百多年的元朝中国的写意山水就已达到了表现的巅峰,用简单的线条墨色语言就阐释出中国绘画的精髓。就中西放的绘画题材而言,西方更多的描绘人的形象,中国则更多的寄情山水,不画人,而表现出更多的人性。到了十九世纪以后,西方人受到东方文明的影响,发掘出绘画的新的出路,而璀璨的中国绘画到清末民初的时候缺走到了尽头,指导现在国人依旧在探寻中国绘画的新出路。艺术追求源点真实中西文化起始的差异,这是我们必须理清的原始差异性导致的审美出发点的不同。

二、对于“古典”的崇尚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罗马奠定基础,就不可能有现代的欧洲”。“古典”对于西方绘画来说是一的严肃而尊崇的词汇,在文化地理的意义上的古典的含义表现的一种文化概念。是人类过去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的经典作品等。“古典”也是代表过去文化特色的一种“正统”与“典范”。我们今天我们谈及西方绘画的经常会提及“古典油画”这个词汇,“古典油画”这个词非常的笼统,长久以来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概念就是把“古典油画”在时间轴上指向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印象派之前,这样的认识不严谨也不准确,但也无可厚非,本文旨在研究西方油画的风格艺术语言在文化上的反馈,什么养的文化土壤孕育什么样的艺术样式。

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对“古典”的复兴就是伟大的文艺复兴,新兴资产阶级的产生和欧洲封建社会制度体系的结束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武器来武装人们的头脑,千年来中世纪的“人之不能为人”为复兴埋下了广泛而强烈的突破种子,为“人之能为人”而战,为“人本”而战,“人”的属性被提到了空前的位置,这里,我们首谈的“古典”就要回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文化艺术,西方历史上古希腊是一座文化艺术繁荣的丰碑,为后世留下和提供了文艺繁衍的参照和土壤。文艺复兴正是在这里找到了标杆,古希腊艺术分为几何化、东方化、古风、古典、希腊化时期,几何时期,几何风格的花纹装饰图案充斥在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中,随着外贸易和扩张希腊艺术进入东方化时期,借鉴和反映出埃及、东方的图式和风情。古风时期,风格上进一步受埃及影响,加入希腊人自我的尝试表现出和谐稳定,而古典时期由于打败波斯人,取得波斯战争的胜利,统治者为炫耀功绩,彰显自己的英勇事迹,借助神话故事题材去体现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希腊人开始把人体作为表现的主体(古希腊是一个城邦体制下共和的国家,战乱不断,男人强健的体魄是保家卫国的根本,健硕的体魄就成为全体希腊人审美的标准,体育、哲学、政治在古希腊时期尤为发达),之前的人体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载体,表达的是一种精神的永恒。(神话是人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信仰,中西方有着自己的神话故事体系,也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体系,这跟人对于自然的认识有关系,也是造成中西方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绘画体系的原因。艺术是探索我们存在的客观世界,表现人的精神诉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因为西方人与自然相待,导致西方人艺术上对自然进行“复述”,“复述”生存的客观世界与自然现象,也“复述”人解释不了的事情,利用所创造出来的神话体系。)古希腊人把人作为社会的尺度,神跟人是协调的,人在艺术中感悟自己,从而实现自我的认知,所以,西方世界的神往往是人的化身,具有人的属性,有人的缺陷与卑微。人的不“完美”就导致了希腊人艺术上的对“完美”的追求,表现出高度的理性与崇高。后古典时期,由于伯罗西尼战争后,斯巴达统治告败,马其顿对希腊进行统治,题材上虽无大变化,但艺术家手下的神和英雄更加世俗化,“人”的属性更加的真实,更加的“自然人”,对人体的比例也有了新的标准,比例上头部缩小,身体更长,研究出头、躯干和腿的比例为1:3:5,这就是传统的九个头,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一种理想的美的比例,符合希腊人对于美的认识,“数”是最美的,最早的人体的比例学。另外,这是的雕塑可以360度多角度观赏,强调理性与纪律,自然而严肃,充满英雄气质。由于亚历山大病逝,进入希腊化时期,这时期的作品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也逐渐融入各个地区的地方特色。总的来说,希腊人在艺术上表现出自己对美的要求与标准,也形成了自己表现美的手段,构成典范。文艺复兴正是往古希腊以及罗马(古罗马艺术是古希腊艺术的延伸与发展,本文中就不做赘述)寻找源头,在于“古希腊关怀人本身和认可人的价值,人本主义的基础就是在众多人与神的雕像中奠定的”,文艺复兴开始的绘画慢慢开始越来越真实可信。

三、乔托《哀悼基督》开启新时代

中世纪的宗教艺术持续千年,神权宗教意识统治着整个社会和意识形态,人之为人,头上都顶着巨大的精神枷锁,带着对原罪的救赎布置着自己的人生。原罪感是渗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一种文化意识,根据《创世纪》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来到我们现在的世界,而导致子孙后代的出世就生而有罪,往后余生都需要为自己的祖先赎罪——原罪。再加上西方人的哲学认识:人与自然相待,造就了他们坚韧的性格精神,征服进而改造自然,艺术上表现出模仿再现自然,我们能了解自然,读懂自然,更能创造自然。奠定了西方几百年绘画上追求写实的艺术语言特征。谈至绘画我们就必须从一个谈起——乔托——”欧洲绘画之父”与“现代绘画的奠基者”。他是中世纪到文艺复兴过渡阶段的重要人物,被人们认为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位艺术家,这还得益于师傅契马布埃的慧眼识人,发现了小乔托的绘画天赋,将乔托培养成为一代大师,开启西方绘画的繁荣盛世。

《哀悼基督》表现的是《圣经》新约中的故事,犹大背叛了耶稣导致耶稣被处死,圣母玛利亚把耶稣紧紧地抱在怀里,双手向后张开的圣约翰俯身凝视着耶酥的尸体,四周围绕着耶酥的女圣徒和使徒们脸上充满绝望的神情,盘旋在上空的小天使们,有的双手抱头,有的掩面而泣,而中间的那个似乎正哭得撕心裂肺。1305年,《哀悼基督》在帕多瓦阿雷纳教堂面世,意大利人的视觉审美瞬间升级,绘画观念也被改变,开启了全新而伟大的新时代。一、“真实的世俗化”进入画面,展现真实可感的场景。乔托第一次让画里的人有了表情和感情,面容上透露着母亲痛失爱子时的真实情感与表情,一种震惊与绝望的情绪流淌于画面,在这幅画中乔托把神请下神坛并且赋予了他们人性。从今以后,那些悬在空中的圣母与圣徒、背后戴着一道沉重金光以及用贵重的彩石镶嵌起来的图像,再不能激动人们的心魂了。二、将人的“物理视觉性”引入画面,视觉光线和明暗感受开始应用于画面,产生纵深感,从而产生空间幻觉。更难得的是人物之间有大小差异,更加突出空间感,很大程度上开启了绘画上追求视觉真实的审美需求。三、画面开始表现自然风光,这在中世纪时不允许的,艺术是为神权宗教服务的,而宗教是高于人本身的一切,高于一切客观环境,是上一层次的东西,据对不允许沾染世俗的。自此,西方绘画正式的进入了新的艺术阶段,开始研究全新的绘画语言环境,因为对“古典”的崇尚,新的启程需要强有力的底蕴的支撑,古希腊罗马的风尚被重新启迪,成为新文化艺术运动的旗帜。而这幅有血骨肉有感情的画作,正式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四、科学应用于绘画

“透视”最初被发现和运用于建筑领域,意大利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的“聚向焦点”的透理论体系对透视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绘画科学以及光学透视体系。他的众多学生中,阿尔贝蒂第一本于1435年出版的著作《论绘画》关于绘画的论述道:“做一个合格的画家,首先要精通几何学,学习这门艺术要借助于推理、掌握条理秩序,并且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握它们。”阿尔贝蒂也坚持认为:“借助数学的帮助,自然界将变得更加迷人。”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主张利用数学透视体系,亦是众所周知的聚集体系。

弗朗西斯卡,在其著作《透视绘画论》中进一步论述了透视对于绘画的巨大贡献,他用20年的时间证明用透视学和立体几何原理,可见的现实世界就能够从数学秩序中推演出来。进一步让西方人相信用科学的方法与媒介可以真实的反映自然,从而实现征服和创造对立自然的心理预期与满足。画家契马布埃和乔托在绘画上对透视法的运用进行了研究,马萨乔、安德烈·曼特尼亚等人也受到其影响并创作出诸多惊人之作。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也都在前人的基础上绘制出具有透视感的作品,其中达·芬奇在其著作《绘画专论》中对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的规律做出深入的研究。他对待透视学的态度可以在他的艺术哲学中看出来。他阐述说:“欣赏我的作品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是数学家。”达·芬奇坚定的认为,绘画的目的是再现自然,绘画的价值是精确地再现自然。因此,绘画是一门科学。达·芬奇藐视轻视理论而声称依靠实践也能进行艺术创造的人,认为正确的信念是“实践总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论之上”。他将透视学看作是绘画的“舵轮与准绳”。

透视法最早用于建筑后来运用于绘画,一度使艺术家们把表现空间错觉视觉效果看成是构成画面的重要因素。益于数学方法精确计算,便在绘画领域站稳了脚跟。这一进步大大推进了绘画的“写实化”进程,可以想象,当人们第一次在绘画上引入第三维的制作,研究领略到绘画所带来的逼真空间感时的震惊与自足,这也符合真正的文艺复兴精神,让文艺回归到现实生活,回归人本身。透视学的形成到成熟的运用于绘画也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阶段。成熟的画面呈现一方面表现在服务于艺术创作的“错觉真实”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催生了西画发展的制作性技法的研究,进而更好的体现西方绘画体系的艺术追求——理性。另外,在追求理性的道路上,西方人并不满足于透视的运用,“人本主义”思想将“人”推向精神的巅峰,人的精神生活、现实生活和人所生存的这个自然世界成为艺术家们描绘的中心内容,因为受西方传统和基督教教义思想的影响,作品中带有子强烈的神性和宗教色彩。古希腊罗马时期对于人体的崇尚,也导致了西方绘画对于人体的特殊情感。为了更好的将人体表现的淋漓尽至,艺术家们将对“人”的目光由外转向内,研究人的身体构造,并运用于绘画,造就西方绘画中无数真实而富有“圆味”的人物造型。

除了透视学、透视学还有很多的学科或者谓之科学的学科都运用于绘画,进一步确立了西方绘画坚实可靠的视觉特性,跟中国绘画形成了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信仰的不同,在本文第一部分进行了阐述,对于各种科学运用于绘画实践这里不进行过多的赘述,文章主要分析西方视觉真实绘画语境下形成的原因,东西方绘画的差异性的表现与本质,理清西方视觉真实艺术语言形成的理论成因,不尽之处再论。

参考文献:

依于本源而居[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孙周兴,2010

艺术家的真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罗思科,2009

真理与方法[M].商务印书馆,(德)伽达默尔,2006

本论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古典油画混合技法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J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