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式教学和“语文阅读”式教学之我见——以《火烧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0
/ 2

“文章阅读”式教学和“语文阅读”式教学之我见——以《火烧云》为例

彭代琼

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

摘要: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是吴忠豪教授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到的两个概念。文章阅读,以范围广泛的文章为阅读对象,以获取信息为目的。阅读时,着眼于文章的内容、思想和情感。语文阅读,以语文教材的课文为对象,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以认识掌握负载信息的载体为又一重要目的,阅读时,要立足于意文兼得。本文以当前语文课堂常见的以阅读理解为重点的课例《火烧云》和薛发根执教的《火烧云》为例,进行对比分析,来诠释“语文阅读”式教学和“文章阅读”式教学的本质区别。主张小学语文课不仅要通过阅读学习知识,磨砺情操,促进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经验,学习运用语言。

关键词:文章阅读;语文阅读;“文章阅读”式教学;“语文阅读”式教学

吴忠豪教授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到了两个概念-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何为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吴教授提出: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阅读的方式有两类,一是文章阅读,以范围广泛的文章为阅读对象,以获取信息为目的。二是语文阅读,以语文教材的课文为对象,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以认识掌握负载信息的载体为又一重要目的,阅读时,要立足于意文兼得。

一、文章阅读与语文阅读的区别

虽然二者都有获取信息的功能,但实质存在极大差别。

(一)阅读对象的范围不同。文章阅读对象的范围大于语文阅读。文章阅读即为广义的阅读,一般性的阅读。刷微信微博,浏览报刊,欣赏诗文,看药品使用说明等隶属此类阅读。而语文阅读的对象主要是语文教材。

(二)阅读目的和重点不同。文章阅读的目的是通过阅读学习知识,磨砺情操,促进智力发展,着眼于内容、思想、情感。而语文阅读,获取信息只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目的是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经验,学习运用语言。

(三)文本的作用不同。前者,读者对于文本,往往起于“批文”,止于“得意”。一旦完成“披文得意”的使命,往往“得意忘言”。而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通过阅读内化书面语言,学习积累语言感性经验。

《课标》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的应当是以积累语言经验,进行语言实践,学习语言运用为重点的“语文阅读”式教学。但是,当下的语文课堂,却依然存在着以分析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为主要任务的现象,笔者把它叫做“文章阅读式”教学。现以当今常见的小学语文课例《火烧云》和薛发根老师的课例《火烧云》为例,谈谈笔者对两种教学方式的认识。

二、“文章阅读”式教学课例和“语文阅读”式教学课例及分析

“文章阅读”式教学 “语文阅读”式教学 分析

(一) 一、了解火烧云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火烧云》,什么叫“火烧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学生读后作答。 一、将词典中解释语言与课文中描写语言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火烧云?出示词典中的解释。

师生对话(略)

师: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中是怎么解释的呢?

出示片段

师:两种解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句?

对话略

师:一个“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画面感,感觉更生动。但如果科学老师问你,什么是火烧云,你要回答他‘天上的云……’吗?

对话(略)

师:没错,两个句子一个是说明解释,一个是形象描写,都有自己的好处,前面的简洁,后面的形象。所以,同一种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二者都针对“火烧云”这个词语展开了教学。前者,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目标指向对火烧云的认识。

后者并未止步于此,解释课题直击语言表达,将词典中的解释与课文中的语句比较,引导认识二者区别,让学生明白同一事物可有不同表达方式。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词典语言的简单明了,又能体会到文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并引导学生要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和语境选择表达方式。

可见,“语文阅读”式的教学,更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感性的语文经验得到提升,并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读写能力。

(二) 二、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

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火烧云变化?

师生对话指向火烧云颜色多和变化快。

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颜色的多和变化的快?

生回答(略)

教师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录像

师:比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抽读)

指导学生进行背诵。 二、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比较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

师:如果写火烧云,可以从颜色、形状两个方面来写。某同学写得火烧云的颜色,我们看看他写得好不好?

出示学生写的片段,引导学生评价。

师:但萧红写得更好,(出示课文第3段)自己读,想想作者高明在哪里?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师:“红彤彤”和“红的”比较有什么不同?

师:红彤彤这样的叠词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师:像“葡萄灰”这样的词语有什么好?

你能说出这样的比喻色吗?

师:萧红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用到了叠词,两种颜色混到一起,还用了比喻色,而且都是两个两个、三个排列在一起,很整齐,是一种美。

师:再读,萧红除了写出火烧云颜色变化之多,还高明在哪?

师:萧红在这里用了这么多颜色词语写出了火烧云的“五颜六色”,用了四个“一会儿”写出了火烧云的“变化多端”。所以,写作时少用成语,多用这样描写的句子。 前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找颜色的词,感受火烧云颜色变化多端,体会作者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训练重点指向文章的内容理解,情感的体会。

后者模拟学生描写片段,两次运用比较法,第一次把小学生语言表达的真实水平进行了呈现,与作家语言进行了对比。第二次,把叠词、词语色和一般的形容颜色的词进行了对比。学生不仅领会了描写颜色运用的是叠词、混合色和比喻色及这些词语运用的好处,并且对低水平语言表达和高水平语言表达能够有更深切、直观的认识。

可见,“语文阅读”式教学,不仅指向内容,还要寻找到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对学生有意识地去模仿运用教材中的词语,这样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 第三板块: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师:读文,思考,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

师:形状变化除了多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快?

师:火烧云变化多端,变化极快,多么神奇。喜欢吗?

能把这份喜欢读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板块:学习火烧云形状变化,寻找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

师:写完火烧云的颜色,萧红又写了什么?

生:火烧云的形状。

师:老师也写过火烧云的形状,读读,看看写得怎样?

师生互动略

师:所以,它不是有的...有的...一个一个放在那里,它是变化的。(出示课文4-6段)知道作家比老师高明在哪吗?

师生对话,引导体会变化快。

师:比较一下,三种动物变化的速度怎样?

生作答

师:一个作家比老师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她写出了变化的过程。 前者,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火烧云变化多端,变化极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教学重点指向的是课文内容,情感的体验。

后者教学直指课文的语言表达。通过对比阅读来展开教学。一是模仿学生的语言片段,对比课文中作者的描写;二是通过师生对读的方式,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的结构和顺序。通过两种不同表达的对比,学生就能直观地体会到作者怎样将火烧云变化的动态描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语文阅读”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到语言表达,体会作者描写形状变化时所使用的不同语句,这对丰富学生语言,细化学生语言表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 第四板块:回归整体,激发情感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能不能说一句赞美火烧云的话呢?

生回答(略)

师:是啊,大自然就是神奇的魔术师。 第四板块 模仿课文写法,仿写火烧云。

出示四张火烧云图片以及仿写句式:一会儿,天空出现......(什么样子)......(怎么变的)......(怎么消失)......

学生动笔仿写。

交流习作(略)

前者,教师引导学生赞美火烧云,再次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依然指向情感的体验。

后者,教师设计了跟进运用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写出一种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语文阅读”更重视语言的运用,学生会模仿运用了,才是真正的理解,真正地践行“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

通过两个课例对比分析得出:语文教师不能只用“文章阅读”式教学,止步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而应运用“语文阅读”式教学,把教学内容聚焦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的“内核”,发现课文语言与自己语言的差异,指导他们提升语言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2] 薛发根.《火烧云》课例实录及点评

彭代琼,女,汉,重庆人,小学高级教师,本科,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