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2
/ 2

市政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影响

郑广艳

阜新市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

【摘 要】市政建设活动会给城市带来诸多积极影响,这些工程项目主要是为了服务城市居民,因此通过市政工程建设活动,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使人们享有更加便利的生活。在进行市政建设工作时,不仅要注重其给居民生活的影响,还要关注其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形成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市政工程建设中的地铁建设工作,分析其与城市土地利用时空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市政建设;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影响

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工作持续取得新成果,为了提升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建设者不断推进市政工程建设工作,城市规模扩大,大量人口进入到城市中,城市中也随之形成了新的问题,如交通拥堵变得更加严重,进行交通类市政项目建设时,必须关注土地利用时空变动情况,明确工程建设行为所形成的具体影响,而针对市政项目,做出正确的决策。现以市政工程中的地铁建设为例,探讨其给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带去的主要影响。

1获取城市精细化土地利用时空信息

遥感影像系统能够形成极佳的目视应用效果,在米级影像的分辨率之下,可以用极为清晰的方式分辨出大部分野外目标,解译人员可借助目视解译的方式来获取土地利用信息。数量充足的POI数据可精准地展示出城市中的生产活动功能的实际分布状况,填补了遥感影像技术在提供社会经济信息方面的缺陷,将POI数据信息与遥感影像技术融合,避免解译人员因过度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依照对研究区的先验知识进行判断,导致信息出现失准的问题。遥感影像技术能够提供纹理、形状一类的土地利用信息,形成极为丰富的地表细节信息,但是却无法提供社会经济类信息,包括公共用地与商业用地等更加精细的土地利用类别信息,因此选择联合运用两种技术展开信息获取工作,具体应用途径如下:

首先确定土地利用类别划分标准,按照功能,可划分成居住用地、公共服务用地、公共管理用地、交通设施用地与公共设施用地等,而后在此基础上,对居住用地进行进一步地细分,具体可分成城中村、别墅与小区;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技术对地物标志进行解译,如建筑物、水体、草地与空地等;掌握地物与土地利用类别设置间的对应关系,草地主要对应的利用类别是绿地,水体对应水域,农田以及空地对应其他的非建设用地。另外还要从形状与面积等角度出发,利用POI数据类别属性对建筑物的功能与用途进行精准确定。

以某城市轨道交通为例,以随机的方式确定采样点,数量共1000个,在对其土地利用功能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对网络地图街景功能进行了应用;部分不可以使用这一方法进行功能判断的点,需要及时展开实地考察,并对以往产生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进行重复的应用。根据研究表明,本文采用的POI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法可以获得85%以上的土地利用信息解译精度,因此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市政建设带给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动的具体影响

2.1时间差异分析

以轨道交通各站点为基础,构建回归模型,该模型中涉及因素有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变化率。在这些因素中,土地利用各类型面积比用于对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衡量,其中站点城市功能的成熟程度应用公共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以及公共设施用地等来代表,而站点周边交通设施状况应用交通设施用地面积比例来代表,站点周边可用土地的多少应用其他非建设用地面积比例来代表。在实际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努力保留拥有较大作用的变量并将作用较小的变量剔除,最终可以将交通设施用地面积比例、其他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以及商业用地面积比等变量保留,此时产生了较差的解释能力。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土地利用阶段,如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等阶段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土地利用影响。为了确保站点在不同阶段之间的差异被有效消除,需要对不同阶段地铁站点的各项数据进行逐一检验。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站点周边土地会收到地铁规划建设的强烈刺激,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会明显提升站点周边土地交通可达性。

2.2空间规律分析

城市中的轨道交通会穿越多个区域,不同区域中会形成具有差异性的地块组合方式和用地性质,因此会形成不同的响应机制作用于轨道交通中。为了对不同区域受轨道交通影响模式进行研究,在对站点进行分类时,需要以站点周边用地功能为依据,此时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站点的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规律、每一站点类型的转变进行分析。此时评价标准确定为用地均匀度指数、用地优势度指数和站点1000m缓冲区内各用地类型的面积比例,并以用地功能为依据对站点进行划分,形成6种类型的站点,分别为混合型、产业型、商业服务型、居住型、交通型和其他类型。观察这些站点的变化可以发现,部分站点没有发生功能上的变化,其中城市中心区域的站点有混合型站点、商业型站点和居住型站点,这是由于城市中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相对成熟的建设,仅有较少的土地资源可供利用;而城市近郊分布的工业型站点拥有高于20%的土地利用变化率;而在年工业型站点非建设用地通常都保持在高于20%的水平上,开发空间较大。而在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背景下,极大的提升了这部分站点的可达性,增加了配套交通设施用地与居住用地。

研究各站点类型转变的过程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站点类型转变都发生在地铁施工和运营交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地铁规划和施工期存在的不确定性和环境污染、交通阻断等负面影响开始向交通可达性提高、集聚效应增强转变,增大了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价值,提高了土地利用程度,最终促成了各站点空间功能的质变。

地铁建设工作可帮助站点附近的土地提升转变利用方式的效率,也直接改变了附近土地利用的性质与功能

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时,必须要精准把握相关的土地利用空间与时间变化规律,以此来确定市政工程与土地利用两项活动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在日后的新建市政工程中可按照规律获取预测信息,并展开模拟规划。通过百度地图POI与历史遥感影像的影响,获取数据的环节存在问题,因此可对数据信息展开进一步地优化,尤其是在一些市政工程项目处于建设阶段的城市,考虑到地铁等线路还比较分散,可继续补充材料,进行更加精准的时空变化分析。

3结束语

本文结合地铁这一重要的市政工程项目的情况,研究了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受到的主要影响,结合研究内容可知,在不同的市政工程建设阶段中,土地利用变化所遭受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在初步规划阶段中,地铁站点周围多是建设用地,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很充足;进入到施工期之后,因为需要进行施工,因此需要对施工现场周边进行封闭,土地开发利用受到直接影响,主要是制约性影响;而在运营期中,建成地铁站后可形成较高的人流量,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出现改变,站点功能也有明显的变动。

参考文献

[1]田鹏,李加林,史小丽,et al.浙江省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及生态风险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12):2697-2706.

[2]杨国安.基于遥感数据集的城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C]//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8.

[3]黄葵,卢毅敏,魏征,et al.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海河流域蒸散发时空变化的影响[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