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实践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2

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实践策略

刘佳敏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职业高级中学 650000

要:把“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贯穿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就需要推行“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在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探索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拓宽思政课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思政课与学校其它教育教学活动的同向同行、融合交互,形成德育协同效应。

关键词:课程思政 立体化育人 实践策略

思政课是中学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就必须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确立思政课校园精神文化引领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学校要有效解决思政课程“谁来培养”、“怎样培养”、“如何实现长效培养”的问题。中职学校思政课改革要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就必须从传统思政课形式,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转变。

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转变的阶段任务

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型”思政课程向立体化“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转变,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的转变过程。第一阶段是明确以学校党组织作为思政课程改革的核心领导。学校党组织是学校“课程思政”蓝图的总指挥,成立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以党员骨干教师引领改革实践,从而明确“谁来培养”的问题。第二阶段推进思政课活动式教学方式改革。打破传统思政课程单一学科概念,以《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与法律》两门思政课程为基础,编制以“活动式教学”为主线的校本教材、学案、教学配套资源等,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从传统单一“知识传授”向“学生为本”的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方式转变,解决“怎样培养”的问题。第三阶段构建学校“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格局。构建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课程体系,在不断实践创新中,涌现优质课程,实现课内、课外、校园文化“三位一体”融合交互的立体多维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课程群,突破“如何实现长效培养”的难点。

“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实践策略

1、实现参与式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

针对传统思政课“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讲课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单一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参与式教学方式为主。思政课教师通过集体教研、集思广益,贴近学生实际,积极创设参与式教学情景,营造参与情感氛围,注重参与体验质量。运用活动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思政课校本教材与活动方案,开设思政“第二课堂”,引入信息化教学技术,实现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革新。

构建“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课程体系

实现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课程体系,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建设。一方面是持续开发校本特色思政课程体系。逐渐构建起以思政“第一课堂”为主渠道,“第二课堂”,选修课、主题活动课、网络课程等为辅助,校园文化活动及企业实践活动为综合实践的横向贯通课程群。在充分发挥思政第一课堂主渠道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抓牢思政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主题活动和网络课程中浸透式学习。还要做好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时代风尚,做好校企合作育人工作,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培养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是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确定阶段德育工作主要任务,探索分年级、分阶段德育实施方案,与学生身心发展匹配,与学生职业意识发展匹配,形成纵向链接课程群,循序渐进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课程体系方案

第一课堂

(课内)

第二课堂

(课外)

校园活动

必修课

选修课

主题活动

网络课程

专题教育

年度主题

依据教育部教学标准开设

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开设

分年级、分阶段主题活动

自主学习德育网络平台

专业方向德育主题教育

学校综合性教学成果展示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道德与法律;

经济政治与社会;

哲学与人生

法律讲坛;

心理健康;

礼仪;

职业素养;

就业指导

(分专业指导方案)

高一年级: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入学教育、感恩教育、认识自我等

德育五门课程在线教学;

职业素养通识选修课;

优秀资源链接;

班主任每周一课在线教学;

家长课堂

分专业创新创业专题教育工作方案

职教周活动;

创业贸易街;

成人礼;

技能创新大赛;

企业走访体验;

社会调查实践;

文艺汇演等

高二年级:安全教育、同伴交往、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道德、班级文化、团结友善、诚信责任等

高三年级:安全教育、“一班一特”、职业综合素质、升学与就业、创业创新、挫折教育、异性交往等

    确保党领导的校园文化特色创新。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让课程成为学校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学校在推进“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会凝聚出一批本土化精神文化产物。确保这些精神文化产物的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必须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确保党指挥“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地位。以我校为例,学校党组织引领“课程思政”意识形态导向,确保思政课程内涵发展战略方向,严抓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全员教师思想政治培训常态化,打造了一支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德育教师队伍。以党员教师带头做先锋,推进“工匠精神”教育实践,营造“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就业创业思想,在“课程思政”改革成果中提炼精神内涵,确立了校园文化三大核心精神“革命精神、工匠精神、红烛精神”,充分体现了当代职业教育的精神内涵。

    中职学生就业创业是检验学生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水平的试金石,用人单位口碑与社会适应是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成果的勋章。具有忠于祖国、敬业奉献精神的职业人,必将获得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职业学校将迎来“出口畅、入口挤”的良性循环。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实现“立德树人”,将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8-05-03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华社北京,2019-08-14

    [3] 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