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修专业“前店后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2

汽车维修专业“前店后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王峰

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 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 235000

“前店后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汽车维修技术专业近年来不断探索的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模式的核心在于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给学生营造“上学即上班,上课即上岗”的良好氛围,将企业对汽车维修技术专业的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此模式的实施,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提高,学校赢得了声誉,企业收获了人才,最终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赢局面。

一、实施背景

我院汽车维修专业发展现状:2011年我院开设汽车维修技术相关专业,专业建设之初,设备和师资极其匮乏,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往往沦落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社会认同感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院汽车维修专业在学生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等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行业企业的迅猛发展相比,我院的汽车维修专业依然未能走出“校内教学,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传统的教学,急需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创新。1

1、校企各行其是,工学极不平衡。

我院汽车教学中,学生在校内进行学习,基本没有机会了解到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校内实训场景与企业生产场景大相径庭,同时由于校企结合程度较低,学生在校内所学理论知识无法转化为职业能力。而企业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一般会根据生产随机安排,致使学生所学并不能为自己所用,校企各行其是,无法形成合力。2

2、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改革

近几年,汽车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对我院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培养出企业所需合格的汽车专业人才,专业要发展,就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道路。

3、育人环境亟待改善

职业教育教学环境要有机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实训场景要与现代企业生产服务场景相接近,专业环境布置突出专业技术发展、行业企业精神、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设备功能介绍等内容。学校要按照“引企人校、共建基地”的合作机制,创建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学知识、练技能的大舞台。

二、主要做法

1、调研企业,找准定位。

在学院及系部领导的带领下,对皖北周边地区的汽车维修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汽车维修行业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多次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前店后校”实训基地建设可行性分析,将实训基地定位为“校企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示范基地。以汽车维修技术专业岗位需求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同时将企业的“师带徒”这一模式引入到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实施由一线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共同完成,实训教学环境实现真实化。

2、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入校先进行为期两周的岗位认知学习,在这一阶段学生完成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明确自己毕业后的岗位工作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课程、投入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一年主要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和校内实训课程的学习,完成汽车维修专业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第二年主要依托“前店”完成技能水平的逐渐提升。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师傅,按照事前编制的教学计划,完成汽车维修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逐渐适应企业文化、企业氛围。第三年为跟岗和顶岗实习,学校监督,企业自主安排学生岗位。学生由企业师傅带领,根据企业的业务需求,在师傅的带领下完成企业任务。每完成一个相关任务,企业人员给予相应的评价,此时学生已由上学转为上岗,从而完成由学生向员工的迅速转变。

3、建设产教工厂,创建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

我校引入淮北鑫悦汽车服务公司共建产教工厂。产教工厂一方面面向社会承接汽车维修服务,另一方面承担着我院学生岗位认知、顶岗实习任务。产教工厂分为两大区域,其中一部分区域建设成结构布局合理的汽车维修车间,可完成面向社会的汽车维修业务,也可完成培训和在校生的技能考证服务;另一部分区域建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所,主要承担学生的岗位认知、顶岗实习等教学内容。

4、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成立了淮北煤电技师学院“前店后校”校企融合教学监督与运行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企业代表和学院代表共同担任,委员有一线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承担。在运行过程中,定期召开座谈会,对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解决,从而保证制度良好运行。

三、成果与成效

1、建立了淮北煤电技师学院“前店后校”实训基地

为建设“前店后校”实训基地,自2015年,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前往企业和兄弟院校的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并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在确定方案可行的前提下,着手进行实施,在重重阻力下完成了实训基地的建设。

2、育人质量逐年提高

通过“前店后校”校企融合这一平台,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增强,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在校生汽车维修工中、高级工技能通过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技能大赛竞赛水平连年提高。毕业生真正实现了岗位工作内容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零距离,毕业生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3、双师型教师队伍逐年壮大

随着校企融合的逐年推广,中青年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中来,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逐渐提高。编制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并将教材投入使用,效果良好。同时通过一线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一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企业能工巧匠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化,两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了由专职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共同组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4、社会效益显著

企业通过合作,培养了一大批后备人才,企业的业务量逐年增大,经济效益凸显。学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招生形式得到了改善,招收的学生逐年增加。学生通过学习,毕业后可迅速的适应岗位工作,很快就成为企业的能工巧匠,得到了企业的一致赞誉。

四、体会与思考

1、运行机制亟需完善

在运行过程中,企业与学校还不够默契,很多时候由于存在利益纠葛,造成企业与学校互不相让,模式推行过程中阻力较大,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同时学生在校期间要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在监督和管理过程中职责还不够明确,学生有时候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2、培养方案还需完善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的业务量大,企业的人员有限,课程的实施有滞后现象。在实训项目开发、实训教材建设方面企业积极性不高,项目和教材的开发由一线教师主导,开发的质量有待提高。

3、建设过程中,基地开放性还不够

“前店后校”实训基地要具备一定的开放性,不仅能为汽车维修技术专业服务,也应当能够为汽车维修专业群服务。不仅要能够面向社会完成汽车维修服务,面向学校完成学生的技能培训工作,还要能够承担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工作,成为对外服务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前店后校”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我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高。为了给学生的职业成长搭建更加广阔坚实的舞台,学校又在“前店”与“后校”工学交替的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与前店实训内容的衔接、解决学生实际能力与满足企业需求等方面加强探索和研究。4我坚信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将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4S前店后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江苏教育 2014年7月

〔2〕“前店后校”模式下“四校合一”校内实训基地的探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3〕基于“前店后校”的能力本位高职教育. 楼锡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