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荒漠地区的城市景观营造——以中蒙乌力吉口岸综合项目景观设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3

西北荒漠地区的城市景观营造——以中蒙乌力吉口岸综合项目景观设计为例

范宇轩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 300392

摘要:西北荒漠地区常年降雨量低,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漫长寒冷,独特的气候要求其城市的景观营造方式应具有特舒性。本文以中蒙乌力吉口岸综合项目景观设计为例,对乌力吉口岸地区的自然气候、人文环境、城市建设进行了分析。从气候环境与地域文化两个条件入手,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并应用于中蒙乌力吉口岸综合项目景观设计的实践项目当中,以期为今后西北荒漠地区的景观建设提供参考意义。

1、引言

我国西北地区自西向东的自然景观大致呈现出荒漠、荒漠草原、草原的变化。其中,西部的荒漠是由于风力作用下的土地沙漠化而形成。与其它地区不同,荒漠地区深处内陆,夏季风难以到达,常年的气候干旱、降水不足,再加上缺少地表水源以及常年的风沙影响导致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多样性不足、生态系统脆弱,难以形成良好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气候环境给西北荒漠地区的城市景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这对于景观设计者和研究者们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项目概况

2.1区位概况

阿拉善左旗地处呼包银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交汇处,与宁夏、甘肃的多个地市毗邻,与蒙古国接壤,地理位置特殊[1]。乌力吉口岸是《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中八个新开陆路口岸之一,位于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温都尔毛道境内,处于中国版图“脊背”的中央和中蒙交界的中心节点,距盟旗府所在地巴彦浩特约430公里,距策克、甘其毛都口岸均为380公里左右。对外连接蒙古国南戈壁省,距蒙古国南戈壁省省会达兰扎德嘎德市220公里。

2.2自然概况

乌力吉苏木气候属典型的内陆气候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昼暖夜凉,温差较大,平均气温8.6℃,风向以西北风为主,平均日照量为73%,年平均降水量为7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全年7 / 8级大风日数在50天左右,大风多出现在3-5月,大风常伴有扬沙天气。苏木境内无常年性地表水,地下水为第四系潜水,埋深2-3米,水质较好,主要靠降水补给,因此水量缺乏。场地主要土壤类型为灰漠土、灰棕漠土、盐碱土,土壤PH值为8.39,土壤呈碱性土壤,土壤养分含量低。植物属荒漠、半荒漠植被类型,植被稀疏,灌木、小灌木占据优势地位,地表植被以红砂、白刺等为主[2]

2.3人文概况

挖掘地方文化是营造景观特色,避免其千篇一律的重要手段之一。乌力吉苏木具有浓厚的蒙族文化,整个苏木以畜牧业为主,蒙古族牧民占全部人口的86.2%,是以蒙古族为主体,蒙汉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骆驼文化是当地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每年相关的文化节会在当地隆举行。同时,乌力吉苏木盛产千奇百怪的戈壁奇石和玛瑙彩石,是全国最大的戈壁奇石自然产区。这些文化特征可为景观元素的提取提供重要依据。

2.4上位规划概况

根据上位规划,近期口岸规划建设614.49公顷,包括公路联检、城镇生活、口岸监管三个区域,用地类型以住宅、商业、仓储用地作为主。远期未来将形成以物流业、商贸业、文化旅游业为产业基础,以绿地系统为骨架,集公共与商业服务设施、生活居住、公共景观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型口岸。

2.5设计范围

本次项目的设计范围包括位于乌力吉大道的中央绿带、位于城镇生活区的中心广场、员工宿舍和派出所以及位于口岸监管区的边检营房五个部分。整个项目北侧紧邻国门,总占地面积28.07公顷,景观面积26.47公顷。

5ebb6c5b1d5c0_html_f7ae8deb723c262e.jpg

乌力吉口岸综合项目景观区位图

(图片来源: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建筑与规划分院 )

3、问题与挑战

(1)应对特殊的气候环境

景观设计离不开植物景观的营造,而由于当地特殊的气候环境,植物景观的营造效果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特殊的气候环境中塑造适宜的景观是本次设计的重点和难题。

(2)展现文化特色

乌力吉地区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而文化元素在景观中的表现是展现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展现乌力吉地区特有的文化,塑造具有特色的景观也是本次项目重点考虑的问题。

设计策略

运用鲜明的色彩

乌力吉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的影响导致自然植被品种稀少。这导致在城市景观中,植物造景效果会相对较差,一时很难形成如同其他地区的丰富层次与色彩的植物群落组团。除此之外,冬季长而寒冷也是当地的一大特征,这样的气候条件并不利于景观的表现,因此运用鲜明的色彩营造景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色彩鲜明的景观元素不仅可以丰富城市的色彩,也有利于为肃穆的冬季增添活力。一方面,可以选择多种不同色叶的植物搭配,丰富植物组团;另一方面,可以多采用彩色的铺装和景观构筑物等元素以弥补植物造景方面的不足。

利用合理手法改善生态

景观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一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改善城市的土壤、水体、气候等条件,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面对本案所处的恶略生态环境,利用可学合理的景观设计改善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

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

文化在景观中的表现往往可以成为评价一个景观成败与否的关键,成功的景观设计一定是彰显其文化内涵的作品。本次项目所在的乌力吉苏木地区有着传统深厚的民族特色文化,但其在景观中的表现可以不拘与传统形式。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其对景观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景观表现形式也因此变得丰富多样,在当代的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也逐渐成为主要的趋势。

5、总体设计

(1)中央大道绿带

中央大道绿带中央大道西侧,北邻国门,长1.6km,宽70m。设计采用红色混凝土铺设的园路贯穿整个场地,满足其功能的使用。红色的园路不仅体现了中国的红色文化,也为西北荒漠增添了具有活力色彩。园路串联三个主要节点,综合展现地域、民族与国家风貌。首先最北侧节点通过塑造地形以及锈钢材质的骆驼雕塑,展现出 “驼乡”的特色。同时,作为面对国门的标志性景观,营造沙漠中骆驼队行走的效果,也体现了古代“丝绸之路” 和现代“一带一路” 的内涵。场地中部的路口节点设计了两个敖包雕塑相对而立,彰显蒙古族的民族特色,通过夜景照明的打造,形成具有地标性的景观。最南侧的节点广场则利用旗阵展示当代中国的风采。由于场地位置的特殊性,整个设计主要考虑对外起到展示国家形象的作用。因此,从空间尺度方面选择采用较大的体量,展示具有地标性、恢弘大气的景观。

5ebb6c5b1d5c0_html_aaec5893840bb7db.jpg5ebb6c5b1d5c0_html_f940bd98c99272a8.jpg5ebb6c5b1d5c0_html_5c98d55f02f2996d.jpg

中央大道景观绿带效果图

(图片来源: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建筑与规划分院 )

(2)中心广场

中心广场其规划定位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是一个地标性的城市广场。其东侧紧邻中央大道,总设规模78182m2,其中建筑面积7862m2,发展预留地面积7742m2,景观建设面积62578m2

中心广场主体采用中央对称的布局方式,以显示严谨和庄严。用象征着河流的曲线串联横向展开的三块场地,给人以现代、大气的感官体验。

铺装设计是本项目重要的设计内容,占地面积最大,投资最多。铺装主要通过色彩、图案纹样两个要素的组合产生变化。色彩上整体以灰色和白色作为主色,局部搭配黄色石材,寻求冷暖的搭配。图案纹样上采用大尺度线条,塑造现代大气的形象,线条的纹样用蒙族铺装样式体现地域文化。广场中心铺装图案设计则对民族传统吉祥图案进行抽象提炼,表现出美好的寓意以及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广场点缀的小品选择蒙古族的素材、纹样进行装饰,形成独特的景观。广场中心的旗台以阿拉善石作为主景,体现当地的奇石文化。广场的灯具设计以当地的马兰花作为设计灵感,主体采用代表蒙古族的蓝色作为基调,柱头为马兰花瓣造型。标识系统同样采用蒙族元素进行装饰,图案采用阴刻的方法处理,突出地方特色。

(3)员工宿舍区

员工宿舍区的设计没有采用以往居住区设计中以植物景观营造空间的手法,而是更多地在铺装设计上做文章。除了南侧设计了供人们休闲运动的小花园以外,其他部分均以硬质广场的形式进行设计。这种设计方式首先能够尽可能地满足人们活动、停车等功能需求;其次,有能更好地在冬季表现景观效果。设计首先采用红色混凝土铺装和黄色碎拼贯以“线”的形式穿整个宿舍区及人行主入口奠定暖色基调;其次,选用绿色透水砖作为建筑周边的铺装形式;最后,在中部的广场利用石材和彩色面包转混混合拼出蒙族花纹,体现民族特色。整体上大气美观,特色鲜明,与建筑风格统一。

5ebb6c5b1d5c0_html_caa411f0fbfbd509.jpg5ebb6c5b1d5c0_html_e0457df2665f6153.png

中心广场效果图

员工宿舍效果图

(图片来源: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建筑与规划分院 )

边检营房、派出所庭院

边检营房庭院的景观营造更多的迎合场地功能,在场地东侧利设计了长400m的红色塑胶跑道,跑道中置入了篮球场和警用训练场地,其铺装色彩均为色彩鲜明的蓝绿色系。而边检营房庭院西侧和派出所的景观则以植物造景为主,主要以碱蓬、花棒、柠条、红柳、胡杨等特色乡土植物形成的组团营造景观。

6、生态改善设计

(1)土地改良技术的利用

景观工程中常用的土壤改良的方式有多种,包括:改变土壤结构、灌水洗盐、设置隔淋层、渗管排盐等方法。根据现场调研,项目所在场地的土壤多为石膏性灰棕荒漠土,pH值为8.39。由于土壤碱性较大,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本项目采取的方案是改变土壤结构、设置隔淋层与渗管排盐法。首先要在土壤中铺设排盐管,其目的是将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排走;其次在植物根层之下设置隔淋层,以提高土壤水下渗额力,切断含盐水分沿土壤毛细管上升的途径[3];最后是更换种植土,并且表层200mm厚的土壤与改良介质按4:1混合,改变土壤结构。通过以上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以达到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

选用乡土植物营造景观

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期优胜劣汰的适生种类,与外来之物相比,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对于本案这样土壤常年干旱,养分含量低的场地来说,其生态往往表现较为脆弱。因此,在对其进行景观营造时首先选择生命力顽强、适应环境的乡土植物[4]。本案中选择的乡土植物有:碱蓬、胡杨、旱柳、侧柏、红柳、柠条、梭梭、花棒、沙拐枣等。形成了以花棒、碱蓬为底层,以红柳、梭梭、柠条为中层,胡杨、沙枣为上层的全新组团模式。

分批次引入植物品种的种植模式

分批次引入植物品种的种植模式是指初期引种适宜本地生长的植物,通过常年的植物固氮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并在中后期引入其他植物的种植方式。通过这种模式塑造植物景观,不仅可以在初期达到可观的效果,同时能够为中后期引入其他植物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案在景观设计初期以胡杨、旱柳、侧柏、红柳、柠条、梭梭等乡土植物为主,实现场地的初步景观建设。中后期逐年引进国槐、金叶榆、丛生火炬树、山桃、紫叶李、榆叶梅、金叶女贞等适应环境能力强的植物来进一步改善其生态环境。

结语

本文以笔者参与的中蒙乌力吉口岸综合项目为例,论述了西北荒漠地区的景观营造方法,以期为西北荒漠地区的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本项目无论从景观的艺术表现还是植物景观的应用都是一次较为新鲜的尝试,但由于气候的特殊性,其景观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才得以很好的验证。

参考文献:

[1]刘振光.自治区“8337”战略助推阿拉善盟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J].内蒙古统计,2016(04):60-61.

[2]苏伦高娃.对内蒙古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探索[J].前沿,2012(01):101-103.

[3]郭恒,李东旸.浅谈盐碱地地区绿地排盐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4).

[4]范宇轩.城市旧工业区更新中的景观设计研究——以昆山市青阳港工业园区为例[D].江苏:苏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