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积极心理学加快实现职业院校人文关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2

实施积极心理学加快实现职业院校人文关怀

李瑞云

鹤壁技师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摘要】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之风逐渐兴起,马丁·塞利格曼作为著名心理学家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对人类力量和美德的科学化研究。经研究,积极心理学中对价值性、正确性以及进步性事物的追求是每一个普通人的权利,是对人本能的有效反映,帮助其对社会环境和技能进行适应和掌握。尽管研究执行难度较大,但其解释方法最为直接,且能够在人们奋斗过程中建立明确的目标。心理学家对待积极心理学往往报以开放和欣赏的态度,认为是激发人类潜能的重要因素。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trend of positive psychology gradually emerged. Martin Seligman, as a famous psychologist, first proposed that positive psychology is a scientific study of human power and virtue. After research, the pursuit of value, correctness, and progressive thing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is the right of every ordinary person, and is an effective reflection of human instincts, helping them adapt to and master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kills. Although it is difficult to carry out research, its interpretation method is the most direct, and it can establish clear goals in the process of people’s struggle. Psychologists often treat positive psychology with an open and appreciation attitude,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stimulate human potential.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职业院校;人文关怀

positive psychology; vocational colleges; humanistic care

1 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分析

心理问题在学生中较为常见,是病发的主要群益之一。据相关机构调查研究发现,20000名职业院校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不达标,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将近32%左右,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各占28%、3.5%和0.5。另一份资料显示青年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占总人数的12%~29%,而30%~60%学生因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业,最终提出退学申请,各类重大生活事件的发生,使得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随之升高。由于受不同教育环境、教育阶段以及教育境遇的影响,学生在心理特征上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主要包括以下集中:明显的社会化倾向;勇于表现自我、善于交往、渴望独立;严重的厌学心理;强烈的自卑感以及缺乏自信心。上述心理问题在学生情感、人际关系、学习心理、择业心理、个性心理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①情感心理问题:学生情感问题的存在主要源于学生不同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影响。一方面,青年时期学生面临择业问题容易在情绪上产生波动,激动、兴奋、悲观、愤怒均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高强度情绪。另一方面,缺乏周围人、事、环境等的关注。国外心理学研究报告显示,当下社会环境中,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的学生不在少数,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此外,学生不具备承受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的能力,在压力持续剧增状态下情感状态一度濒临崩溃。

②人际交往问题:同学、老师以及家长是学生主要人际交往范围,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交往对象为异性时,对爱情和友谊的界限划分过于模糊,容易受到感情上的伤害;第二,学生由高中过渡至大学以后,对老师的依赖感难以一时之间摆脱,若在处理某些问题时,教师存在不恰当行为时,则容易引起学生不满甚至做出过激行为;第三,学生不远参与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将情感和社会关系寄托于虚拟化的网络世界,热衷于在网络中寻找“知己”,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严重忽视,使得学生实际人际圈范围逐渐缩小,并在他人心中留下心理障碍的形象。

③学习心理问题:厌学是最常见的一种学生心理问题,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多为下下策,对学习生涯缺乏明确的目标,对所选专业的兴趣程度不高,学习过程中容易表现出不自信状态,难以从学习中收获更多乐趣和知识,久而久之越来越多不愉快心理情绪在学生内心大量积压。

④择业心理问题:中职学校教育目标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主,这也是学生自身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伴随有一些矛盾心态,如,紧张、兴奋或者等,容易产生依赖、焦虑、退缩等不良心理状态。一方面,学生出于对学历和专业的顾虑,惧怕自身没有与本科院校学生竞争的优势和能力,因而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在自我剖析过程中过于片面,在具体择业过程中多以体面且待遇好的工作为目标,导致产生一些思维定式。

2 心理健康教育实例分析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打开了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将人文关怀作为整个职业教育的特色。论文以实际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为例,全面分析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第一课:心理学无处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学是教学开展的第一要义,建设心理健康课程团队是课程的主要目的。对针对教学对象通常为职业院校一年级学生,该群体初次跨进校门,面对全新、陌生的环境,难免容易展现出各种不适应。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学的积极开展基于学生现状,以学生自我介绍方式,鼓励学生中交流沟通,并通过各种游戏的开展增强学生对校园中的环境、人、事物等有所了解和熟悉,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对学生适应性的有效提升,为学生良好人机关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课: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的意义。作为积极心理学中最为主要的一门课程,学生尚无法深入理解和认识生命的意义。课程以教学课本中的选择题为切入点,再转至生命中的选择题,形成对学生动机的彻底激发。同时,为学生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勾起学生心中回忆,实现由外在社会向内在体验的积极转变。此外,以生命中最珍贵的五种东西为题,对学生进行考验,逐次对其中某一种进行取消,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思考,以该课程的实施促使学生对自我进行重新认识、深刻反思,视自己为主体践行人生道路。

第三课:我的目标我的梦想——目标是梦想的航向。教导学生面向未来是心理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学生以自身发展为基础实现由理想到现实的体验过程,将“幸福”引入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心想事成”所带来的幸福感,通过虚拟化的“价值拍卖会”让学生感受人生的拍卖会。

第四课:家——寝室关系。同伴关系,亦或称寝室关系是职业院校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学生在面对和战胜抑郁、焦虑以及压力等不良情绪过程中,稳固良好的亲情、友情和人际关系是其制胜法宝。该课程主要是为了促使学生相互之间团结协作能力以及信任感的全面提升。设置“盲人”游戏,让学生扮演盲人体会歌王帮助的心情,使扮演聋哑人的学生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与幸福。而信任作为同伴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该课程的开展为学生享受一场信任之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意识。

3 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在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为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该理念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之上,还在某种程度上构建起与学生人格健全教育相适应的模式,促使学生对幸福有更加准确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学生发展的自由化与全面化。保持学生学习激情和提高专业能力,为学生“勾勒”职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曹新美,刘翔平.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心理科学进展,2015,16(4):562-566.

[2]周雅,刘翔平,苏洋,等.消极偏差还是积极缺乏:抑郁的积极心理学解释[J].心理科学进展,2016,18(12):590-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