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2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分析

秦琳

鹤壁技师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摘要】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学业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引起广泛重视,并在积极地加以落实。论文以此为论题,从课程设置的视角,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分析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设置要求,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有所助益。

In the context of deepening curriculum reform, improving students’ academic quality,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literacy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is being actively implemented. This paper takes this as the top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taking preschool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of core literacy training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be helpful for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课程改革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1 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现状剖析

1.1 选修类学时占比过低,学生缺乏个性发展空间

论文选取了4所省内同等院校相同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对比研究,调研显示4所院校专业课学时占比75%~76.7%,限选课学时占比3.8%~14.7%,选修课学时占比8.9%~14.6%。必修课占比重是必然的,因为必修课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性和规划性,也体现了人才培养规格的整齐度。限选课和选修课则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弹性力度、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关键所在。限选课和选修课本应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凸显学生的发展、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生职业生涯的续航力支撑。然而,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的选修课并未按照学习板块划分,而是笼统地要求该专业的学生统一修读,如此一来,限选课在落地后变成了“必修课”,最终抹杀了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的有利空间。此外,选修课的学时占比在8.9%~14.6%之间,对比发达国家职业院校选修课课时40%左右的占比可谓悬殊,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可持续性。

1.2 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获取知识的更多渠道

目前职业院校普遍使用大班式来源集体教学,大班教学在较长的时期内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然而,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大数据”跃进,学生已经可以通过社会和网络平台等更多渠道获得知识和完成实践。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多元化和灵活性,使得大班式教学模式的局域性日益凸显。从“互联网+”到“大数据”的喷发式跃进,社会和文化生活方式已经截然不同,职业院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教学开辟更多的模式、方式,为学生提供获得课程学分的更多途径和平台。

1.3 学生缺乏自主意识,教师缺乏一线经验,课程教学无法实现既定目标

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行赋予了学生在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等方面一定程度的选择空间。然而,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实情导致了学生普遍缺乏主观意识,对于自己喜欢什么、想干什么、要干什么并不清晰。自然对自己“想什么、要学什么、怎么选、怎么学”也就相对淡薄。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聘任要求近年来逐步攀升,可以说我国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和素质已然较高,然而,普遍教师缺乏一线经验。这里指的“一线经验”是指任课教师下到幼儿园实地了解幼儿教师工作完整过程、课程需要、岗位特性等。据调研,贵州省内长期带学生下园实习的教师占比接近100%,然而长期实地调研学习的教师占比仅为7.2%。脱离岗位调研的教师团队无法通过课程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市场导向”理念,最终必然导致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竞争能力低,特色不明显。

2 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2.1 构建多元化、多样式、更灵活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

传统课程体系一般按照“公共基础课+”的模式进行平台构建。这种构建逻辑强调了学科性,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和主次地位。这样的平台基于学生先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再成为一名专业人士的理念,为我国职业院校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主要支撑。然而构建多元化、多样式、更灵活的课程体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平台构建应该相应放大,不宜划分太过仔细。划分太过仔细和明确不利于后面课程模块的灵活性。

2.2 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和修读方式

2.2.1 教学模式方面

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教授与学习的方式模式,教学模式的选择决定了学生将以何种形式获得知识技能。针对传统大班式讲授教学,可构建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想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在上A课程的第X节课之前,教师可以先把这节课的慕课、微课资料给学生,设置好需要搜集的材料、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拓展的其他领域,以反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先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搜集整理学习,然后在课堂时间与教师进行交流反馈。

2.2.2 修读模式方面

传统的修读模式是学生在既定的教学计划、教案和教学常规要求下,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后通过考核或者评审获得该科目的相应学分。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中我们有些课程的内容含量、难易程度、在专业和社会应用中的重要性等已经悄然变化,传统的修读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了。如本专科中音乐课程板块的《乐理》课程。音乐板块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乐理则是音乐相关课程的基本语言和规则。在20世纪80、90年代经济刚刚复苏的时候,普遍家庭鲜少接触音乐,所以对一般乐理都不了解。这种时代背景下,大班课和完整教学课程的修读模式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2.3 构建高效的课程管理体系

一直以来,高校中并不缺乏教学管理体系,却鲜见课程管理体系。学生主观意识淡薄、教师一线经验相对空白主要是因为课程管理体系空缺所致。根据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导向,以幼儿园教学过程和内容为着力点,构建幼师课程管理体系,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课程内容和过程紧紧围绕市场需要和岗位工作过程。

2.4 实践课程贯穿整个学习阶段

实践课程贯穿整个学习阶段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就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来讲,不能只在最后一学年进行,应在每学年末都安排一到两周的实践课程,可先从听幼儿园课程讲座、观看幼儿园公开课开始,到保育实习,最后进行顶岗实习,步步深入。实践过后应安排学生积极讨论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中寻找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合实践体会理论知识学习的价值。还可以利用每年的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学前教育专业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把学生的艺术技能、教师技能和学校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教师技能大赛。另外,为保证实践课程的顺利进行,要适当增加和建设相对稳定的幼儿教育实习基地,便于集中组织学生的见习实习,也便于提高见习实习的质量。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3 结语

学前教育关系到儿童的发展,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振兴。我们需要更加努力、积极探索,以求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质量的高速有效提升,为学前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冯太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