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诗歌《登高》中所蕴含的艺术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2

浅析杜甫诗歌《登高》中所蕴含的艺术特征

李富花

曲靖市麒麟职业技术学校, 云南 · 曲靖 655000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特别是在古代,传承着诸多文化创作,以古诗词较为突出,论文主要以杜甫《登高》为例,对其所蕴含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且在其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诗歌体裁特征,有效地凸显了诗歌的诗情画意,且将此种艺术特征融入作文教学当中,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具有帮助作用的。基于此,论文简要分析一下杜甫诗歌《登高》中所蕴含的艺术特征。

Abstract: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especially in ancient times. It inherits many cultural creations and is more prominent in ancient poetry.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Du Fu's "Climbing Up" poems and analyzes its artistic features. On the basis of it, it constantly enriches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genre characteristics, effectively highlights the poetry of poetry, and integrates this artistic feature into composition teaching, which is helpful for Chinese teaching.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artistic features contained in Du Fu's poem "Climbing Up".

关键词:故事鉴赏;《登高》;艺术特征

Keywords: story appreciation; "Climbing Up";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1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深入改革推进,当前时代下,国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所以说,做好对于各类诗歌的赏析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其文学敏感度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掌握正确的鉴赏古诗的方法,可以有利地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审美思维、理性思维以及审美逻辑等各方面作用,真正地感受文学阅读所带给人们的审美快感。因此,论文简要分析一下杜甫的《登高》所包含的意象意境以及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希望能够为日后语文教学工作的改革有所参考帮助。

2 《登高》形象再现与画面营造

自古以来,中国的各类诗歌都较为讲究,诗中有画画中含诗的意境,并且大多数优秀的诗歌都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通过意象意境的有效描绘可以将人们带入化境当中,使人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效地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那么诗人通过一系列的形象的组合与叠加,就可以展现内心深处的情义。所以说把诗歌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形象画面是赏析诗歌的关键之处,其形象表现得越细致具体丰富,那么读者对于诗歌的审美感受也就更加的深刻,确切地说是诗歌当中所含有的诗人描绘的形象一般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并且也具有作者的情绪,那么我们把这种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就称为意象[1]

从操作的层面上具体来看,诗歌赏析主要包含了三个步骤,首先便是诗歌当中具有哪些具体的物;其次便是诗人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方法,将这些物呈现的;最后这些物是如何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来全面分析一下诗歌赏析的具体方式方法。该诗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一共包含了六个意向。通过首联便可以形象地看出,风呈现出一种急而迅猛的情形,天空十分苍凉开阔,仰望天之弥高,复查自己却是如此的渺小,原生如此悲哀,令人催泪,一片凄清,岸边的沙地也是一无所有,飞鸟不断地盘旋,独自飘零地徘徊,有了这些具体的形象就使得诗人将其的情感色彩赋予,再进一步把这些意象相应的组合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那么便是诗人在其年老之际,拖着病弱的身躯独自登高,而此时风急而猛,两石阶两旁的树叶微微震落,迎风而上,虽然停下脚步抬头望天,只能看见天高无涯,越发觉得自己的渺小回头遥望江心,却只能看见空荡荡的一片景象,只有鸟儿在盘旋飞舞,远处也是传来猿鸣,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3 杜甫诗歌《登高》中所蕴含的艺术特征

3.1 首联解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作者开篇直写登高所见所闻。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以全景的角度,紧扣风、天、猿这三个意象,抓住急、高、哀的特点,塑造出了急风瑟瑟、秋高气爽、高猿长啸的整体意境。独自登高已倍感孤独,秋风又是这样急乱,怎能不让人觉得凄苦?天空高远寥廓,而人置身这样的环境中,显得多么的渺小啊,正所谓登高自卑,更易触发苍凉之感。猿啼,高急之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夔州多猿,诗人登高怀远,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每一声哀鸣都是诗人内心的悲怆的写照。“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转写眼前之景,“清”有凄清、冷清之意,三秋时节,草木凋零,水中汀州,萧瑟肃杀,“渚清”凸显凄凉处境。“白”为冷色调,白沙伏岸,凄冷之感乍现,加之那天空盘旋,无枝可依的鸟儿,这种悲凉的氛围已满溢。“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此处被充分彰显。

3.2 自然之悲

该诗所蕴含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就是自然之悲,通过诗歌的前两联,可以清晰地看见登高时所望见的秋景。运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全景描写,该诗歌由秋风而起,运用“风急”两个字,引领了整篇诗歌,抓住了当时登高时的环境。由于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所以说其水流湍急,秋风也叫凄凉,所以说,夔州疾风猎猎,秋风较为悲凉,江边的秋风进一步的悲凉。通过看见天的高远,以及当时正处于一个悲凉的暮秋之际,所以就使得诗人进一步产生悲凉的心境,觉得自己渺小孤单。

除此之外,又听见了猿猴的悲哀的长啸,而由于夔州带山高林密,所以说,一旦有猿猴长啸,就会在空旷的山谷当中来回传荡,其声音经久不息,悲哀之境进一步地凸显。并且通过民歌《巴东三峡歌》当中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肠”进一步地凸显了在三峡之中猿猴哀叫的声音,使人产生惆怅之情。还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所有的景物中包含的语言皆含有诗人的感情,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遇到赦免返回,猿猴啼叫的声音之美在千里之遥,这些都是远闻,而杜甫用啸则是近的感触,配合着当时风景冷清的天气进一步凸显了自身的凄惨。第二句是写眼前之物,其色彩较为丰富,并且水中含有小块的陆地,此时正值秋天秋水不掺杂尘埃,沙地明澈,从色调上来看,清与白都是冷色调,所以说与当时凄凉的环境相呼应。鸟在急烈的风中不断飞舞盘旋,或许只是一只与鸟群失散的鸟无家可归,形单影只,又或许是一群鸟在风中飞舞盘旋,然而诗人却是独自孤身一人,两者相对比,更增添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感。首联写的是近景,运用了多种景物并配各种修饰词来修饰,描摹了六种景物的形色态,暗示了结局与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情境与浓郁的秋意,描绘出了一幅较为惨烈的画面,反映出了诗人心中的凄凉。前句写山,下句写水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的特征,此篇诗歌从大处着笔扩展到万里的秋色,并且用落幕来衬托萧萧之声,深秋之际,风声较大,树叶也不断地枯黄纷纷落下,落在了山涧,落在了林间,落在了路边,更落在了诗人的心中,落木用无边来修饰形容,景象更加壮阔,也体现出了秋意之浓,秋意之身,长江用滚滚来衬托,更凸显了长江的汹涌之状。总而言之,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落下的树叶,是奔腾不息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沉重地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3.3 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

通过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当中的悲秋就可以看到诗人的心境较为黯然伤神,并且万里悲秋也使得读者产生一种悲怆不已的心境。如果仅是从字面上来理解此句诗歌“万里悲秋”只不过是时常来作客,那么诗人并不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然而与下一句的“独登台”是产生一定的矛盾情形。其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通过诗人的炼字便可以清楚地得知。从一般的语法来讲,“作”连接的事物是一些抽象的,比如说作废、作别,而“做”所连接到的是实际生活当中能够为人所感受的具体的事物,比如说做作业、做衣服,“客”本身就能让人感受到是一种外在的没有归属感的意思,那么“作客”二者连用便可以清晰地看出,在这个万里悲秋的时节,诗人独自一人去作客他乡。而这个做却不是具体生活当中的实际的物,那么连用的效果便是加重了悲秋之感,只有万里的悲秋与我相陪伴,而我也只能独自登台,这种独在异乡的孤独与惆怅的感情与秋季的凄凉景色相互融合,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深刻地寄托了诗人此时的悲秋伤及的伤感情怀,此诗当中诗人由秋景及人,有感而发,书写了自己当时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登上高台时,那种异乡怀人的思想情感,心中的苦闷跃然纸上。

4 结语

就全诗而言,处处都流露着“满目悲生事”的情感。诗人一悲作客,二悲常作客,三悲悲秋常作客,四悲万里悲秋常作客、五悲独登台,六悲多病独登台,七悲百年多病独登台,八悲家国艰难,九悲潦倒停杯。可以说时代对杜甫是残酷的,在杜甫的漂泊岁月里,他的身心都饱受煎熬。可贵的是无论物质层面如何窘迫,他总是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疾苦,也正是这种“穷年忧黎元”的情怀,使得杜甫形成了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韧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真实展现了杜甫在当代背景下所具有的情感特征,从而创作出这样一首悲伤的诗词。

参考文献:

[1]王文武.试论杜甫《登高》的艺术特色[J].北方文学:下.2014(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