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U学习互助平台助力课堂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探寻新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4
/ 2

UMU学习互助平台助力课堂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探寻新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融合

杨哲

深圳市罗湖区松泉实验学校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1

《中国石拱桥》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所以,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的,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虽然内容不难,但对于刚刚接触说明文的孩子也还是需要花一些时间消化理解的。我所教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班级中虽然有尖子生,但中等生及中等偏下学生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就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微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学习相应的知识,尽可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孙绍振先生曾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在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读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那么我又该从何入手讲出学生“一望而知”“感觉到又读不出来的东西”呢?我思考了以下几点:

1.UMU助力课堂

教育信息信息化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但是语文学科想要借助平板上课着实比其他学科要困难许多。多次尝试不同的软件后,我发现借助UMU平台,可以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可以更好的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课前,我提前上传了自己利用汗微·微课堂软件录制的微课,对说明文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并设置了相对应的习题,以便于学生根据自己实际的接受情况反复学习,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便于课堂内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学生通过扫码,进入平台可直接观看视频,完成练习,并提出自己在学习中的疑惑。通过搜集学生在课前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内容。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不是讲解自己以为学生不会的问题,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其次,课堂生成可及时呈现。借助UMU平台,可以将学生现场写出的分析答案,直接呈现在大屏幕上供全班交流,相对于之前的实物投影仪快速了许多。而且可以同时上传多人的照片,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课后很多学生都表示希望能多拍他们的作品,由此观之,这种交流与分享的方式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回家复习有迹可循。UMU平台上可以完整的保留课前、课中、课后师生上传的资料,让学生可以反复学习,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2.学生主宰课堂

上课时,我首先总结了前一天学生在网络上完成的练习情况,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以及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然后请课前被点赞率最高的同学来为大家讲解自己的分析思路,明确文章先概括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能;然后指出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最后综述了我国的桥梁事业。接着请同学快速的浏览课文,看一看课文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特点的,试举例说明。打开平板,使用UMU,对照完成练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用手机将学生在书上批注的答案,拍照上传,同时投屏到大屏幕上,供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最后布置了课下作业,让感兴趣的同学回去以后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上传到平台上和大家一起交流。

在使用平板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其实学生通过在网上平台的学习,大部分知识都可以自学完成,完全不需要我在课堂上卖弄。这节课完全可以将全部的内容都交给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学,而后的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来讲,对于学生在讲解和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再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这才是中真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翻转。

3.教学效果良好

从课前练习的统计结果来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课前自学掌握基本的字词,在平台上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从课中和课后的中考真题练习反馈中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并学会如何运用说明方法来分析文章内容。教师针对反馈结果也可以给到学生能精准的指导。这样共同探究学习,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他人的亮点,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正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美中自有不足

在满满的收获之余,自然也少不了遗憾。首先是对于课堂的节奏把握的不好,前松后紧,这在今后的磨练过程中我还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其次就是语言不够简练,教室太大,又没有带麦克风,影响了听课老师听课的效果,这是我考虑不周的问题。最后,平板教学对于我而言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方式方法掌握得并不熟练。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新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融合刻不容缓。

一堂课结束了,但是距离一节好课,我才刚刚开始。感谢在我磨课过程中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们的耐心细致的指导。尤其是在使用平板教学的问题上给了我很大的心理慰藉和支持。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做一名践行者,多实践,常反思,争取走在时代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