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与预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8
/ 1

骨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与预防

杨登英

重庆市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 重庆 404000

【摘要】 目的:探讨骨科护理工作中存在风险和有效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就诊的8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分组法,平均分成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患者采用风险预防护理,能明显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预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科护理;风险;预防

骨折给患者带来身体、心理创伤较大,在护理过程中一旦诱发护理风险,将给患者带来更加严重伤害[1]。本文主要对骨科护理中存在风险做进一步研究分析,并制定有效预防措施,降低风险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就诊的80例顾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分组法,平均分成对照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0.72±4.21)岁;观察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9.82±4.8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方法

1.2.1风险因素

①护理人员欠缺责任心,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在护理过程中操作失误。②疾病因素:骨科患者因骨折程度不同,疼痛感存在差异。病情严重患者活动受限,需长期卧床,护理人员未及时对患者进行更换体位和皮肤护理,导致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③情绪因素:患者家属工作繁忙,不能长时间陪伴在患者身边,患者无法表达心中顾虑,导致心情低落,使治疗依从性较差,影响治疗效果。④管理制度不到位:护理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未向患者强调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出现的问题未及时解决,导致护理风险隐患发生。

1.2.2预防措施

①优化风险管理制度。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应明确风险管理制度,细化每个管理流程,分工明确,并建立考核机制,确保护理规范化。病情较为严重患者进行病情动态评估,做好健康宣教,提升对疾病的认知。同时,还可建立微信交流群加强沟通交流。若发生意外情况,及时向护理人员反馈,及时处理。在护理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应及时向主治医生汇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②提高风险意识。护理人员应根据骨科患者特点及以往经验进行风险总结,当出现风险事故时,不要慌乱,井然有序进行处理。③基础疾病护理。患者送往医院后,护理人员应立即包扎伤口,予以患者止血、镇痛处理,避免伤口感染,定期换药,避免感染发生。④加强交流。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倾听患者主诉,缓解负面情绪。

1.3 疗效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给药风险1例,操作风险3例,意外事件1例,服务态度0例,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2.5%;对照组给药风险4例,操作风险7例,意外事件2例,服务态度2例,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7.5%,χ2=16.667,P=0.001。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骨折给患者身心带来的创伤较为严重,患者在治疗期间会出现抵触情绪,导致治疗依从性较差,增大护理风险同时,影响治疗效果[2]。目前,在骨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管理不到位等,导致风险事件频繁发生,影响治疗效果。为此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37.5%,说明对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护理,能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骨科患者采用风险预防护理,能明显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预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董晓利.骨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与预防[J].心理月刊,2019,14(08):80.

[2]费跃.骨科护理人员术后换药的风险因素与预防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20):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