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联法在湿热瘀结型盆腔炎中的治疗效果和机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8
/ 2

中医四联法在湿热瘀结型盆腔炎中的治疗效果和机制分析

杨胜英

资兴市中医医院 湖南 郴州 423401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四联法在湿热瘀结型盆腔炎中的治疗效果和机制,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中,从中选择了11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59例,后者接受中医四联法治疗,前者接受西药抗炎治疗,分析比较二者治疗后的总体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分别为(21.40±1.45)分、(4.35±1.12)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分别为(21.38±1.52)分、(9.68±1.16)分,两组的症状、体征积分在治疗后均有了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的无效者较少,对照组相对较多,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结论:中医四联法在湿热瘀结型盆腔炎中的治疗效果确切,较好的改善的症状、体征积分,能有效改善病情,值得推广。

【关键词】湿热瘀结型;中医四联法;盆腔炎;疗效

盆腔炎是妇科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久治不愈、容易反复发作[1]。临床中多采用西药进行抗炎治疗,难以根治。中医四联法能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治疗,能有效改善病情。本次研究对象为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对我院收治的118例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法的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分组试验的治疗结果对比来证实中医四联法的临床价值,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病例纳入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从中选择了11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按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59例。对照组59例患者中,年龄在23~50岁之间,年龄均值为(37.35±10.74)岁,病程在5个月-6年之间,病程均值为(5.09±2.03)年,其中有13例重度患者、28例中度患者和18例轻度患者;观察组59例患者中,年龄在24~52岁之间,年龄均值为(37.45±10.56)岁,病程在6个月-6年之间,病程均值为(5.14±2.28)年,其中有16例重度患者、27例中度患者和16例轻度患者。两组患者进行基本资料的比较,差异较小(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西药抗炎治疗。将1-2g头孢唑肟(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60339;生产单位: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500mg甲硝唑(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61022440;生产单位:陕西威信制药有限公司)加入250mL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天用药两次,患者的腹痛症状缓解后为口服用药。给予患者口服头孢克肟分散片(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30048;生产单位: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制药总厂),每次用药量为0.1g,每天用药两次;给予患者口服奥硝唑片(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123312;生产单位:湖南九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每次用药量为0.5g,每天用药两次。治疗14d。

观察组接受中医四联法治疗。口服中药药方:三棱10g、白芍10g、桃仁15g、10g桂枝、丹参15g、茴香15g、茱萸6g、赤芍15g、红藤30g、茯苓10g,水煎服,每天用药一剂。采用双柏散中药药方:泽兰1g、薄荷1g、大黄2g、黄柏1g、侧柏2g,将药物置于下腹部进行热敷,每次热敷时间为30min,每天热敷一次。针刺:选择关元、子宫、中极、三阴交、气海、足三里等穴位,留针 30min。中药保留灌肠药方:荔枝核、桂枝各15g,红藤25g,红花10g,赤芍、泽泻、延胡索各20g,灌肠药物保留6h,每天一次[2]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相关统计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计算,统计学处理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达分析结果,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相关研究数据的对比用t检验。P<0.05时,表明两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存在明显的不同。

2结果

2.1分析比较两组的症状、体征积分

两组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治疗前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相对较低,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如表一。

表一 两组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9

21.40±1.45

4.35±1.12

对照组

59

21.38±1.52

9.68±1.16

t值

--

0.000

3.651

P值

--

>0.05

<0.05

2.2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对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价,观察组为96.61%,对照组为76.27%相对较低,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如表二。

表二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59

35(59.32)

22(37.29)

2(3.39)

57(96.61)

对照组

59

23(38.98)

22(37.29)

14(23.73)

45(76.27)

X2

--

--

--

--

4.116

P值

--

--

--

--

<0.05

3讨论

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的病情久治不愈,主要与体内邪热与余毒残留有关,应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帮助患者疏通全身气血、活血化瘀、清热凉血[3]。中医四联法包括中药热敷、口服中药、中药保留灌肠、针刺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双柏散热敷能够较好的发挥药效,发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作用。针刺治疗可加快血液循环,疏通全身气血。中药保留灌肠能够让药物发挥直接的作用,促进直肠黏膜对药物的吸收。口服中药药方的丹参、桃仁、红藤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赤芍能够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茴香、三棱具有消食和胃、破血行气的功效,白芍发挥调经止痛、生津养血的作用,桂枝能够发汗温肺,诸药合用能够发挥活血化瘀、调经止痛、清热利湿的功效[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症状、体征积分分别为(21.40±1.45)分、(21.38±1.52)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症状、体征积分分别为(4.35±1.12)分、(9.68±1.16)分,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27%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61%相比,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说明西药抗炎治疗与中医四联法两种治疗模式的治疗结果存在不同,中医四联法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症状、体征积分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可促进患者的恢复,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5]

综上所述,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应用中医四联法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受到了患者的好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杜三维,黄雪梅,庄春霞. 中医四联法在湿热瘀结型盆腔炎中的治疗效果和机制研究[J]. 北方药学,2019,16(12):94-95.

[2]张冬梅,张晓玲. 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70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2018,34(06):70-72.

[3]李琼霞,邱玉秀. 中医四联法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部分机制[J]. 世界中医药,2018,13(07):1689-1692+1696.

[4]马艺萌. 胆芩盆腔舒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

[5]伍希. 中医内外合治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