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医联体在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中的作用 —— 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联体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9
/ 3

浅谈 医联体在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中的作用 —— 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联体为例

马艳萍,陈宇佳,范维,刘朋,张倩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2019年年末至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蔓延,产生严重政治、经济、社会影响。各国人民纷纷加入到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当中。在我国党中央的有力统一领导下,截至2020年3月底,我国抗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本文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原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医联体为例,详细阐述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利用医联体平台,通过人员培训、技术支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信息共享等方式,积极发挥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主观能动性和联防联控作用,在新冠肺炎抗疫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联体

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医联体基本情况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是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直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产业文化、集团医院、国际交流于一体的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

1.1医疗集团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医疗集团于2011年10月成立。是四川省首个中医医疗集团,医疗集团立足四川省泸州市,辐射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区。截止2019年年底,医疗集团共有成员单位167家;包括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等;在医疗集团内分别建立了分院、技术指导、合作共建等多层次合作模式,其中分院14家。

1.2专科联盟

由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部分国家级重点专科、省级重点专科牵头建立了6个专科联盟,包括有脑病专科联盟、疼痛专科联盟、骨伤专科联盟、针灸康复专科联盟、放射影像专科联盟。

1.3远程协作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建立了远程会诊中心、远程心电中心、远程影像中心、区域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和病理检验中心远程医学中心6个医学中心,为医疗集团成员100余家单位提供远程诊断、远程检验等医学服务[1]

2医联体在防控新冠肺炎中的具体举措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医联体利用医联体的平台和资源,主要在人员支持、技术支撑、中医药特色优势、信息共享等方面推进新冠肺炎防控工作。

2.1全面参与 积极抗疫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医疗集团成员单位167家,包含三级医疗机构17所,二级医疗机构32所,基层及其他医疗机构118所。

医联体内除在建医疗单位外,剩余159家直接或间接参与新冠肺炎防控诊疗工作,广泛覆盖率达95.2%。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抽组优质医疗人力资源骨干,组建专业精干的新冠肺炎医疗队,快速高效的对疫区实施医疗服务对口支援。从1月25日起至3月5日止,据不完全统计,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联体单位先后派出近20余批医务人员共计68人驰援湖北。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取消春节假期,全院职工全面参与抗疫。先后派出两批医护人员共计19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派出7批共计21人进驻泸州市传染病医院开展参与抗疫工作。

合江县中医医院(合江分院):实行24小时轮班制,行后人员全员上阵,协助当班医护人员对进入人员实施“一人一检、一人一问、一人一测”。派出2名医务人员参加四川省第六批、合江县第一批赴鄂抗疫医疗队。

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单位):作为四川省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在不到24小时时间完成了九狮留观点的选址、改造和进驻,成为泸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第一成立的留置观察点。疫情期间,龙马潭区人民医院成立了新冠肺炎诊疗院内专家组,独立设置专家会诊室用以远程会诊,累计开展专家会诊80余次。

叙永县中医医院(叙永分院)成立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中医专家、宣传引导等6个工作组,建立每1-2天召开一次防控工作例会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抗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派出2名医护人员,参加了四川第六批援鄂医疗队。

泸县中医院(泸县分院)组织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医务工作者2000余人次参加预检分诊、卡口筛查、入户摸排、返乡人员监测等工作,累计排查人员10万余人次,按程序处置发热病人1138人,接收医学留观病人11人。选派2名医护人员前往武汉方舱医院抗疫。

潼南区中医院(潼南分院):先后派出16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区域医共体并派出医务人员值守潼南区集中医学观察隔离垫,疫情期间,累计隔离人员181人次,解除医学观察157人,累计确诊11人次。通过“六个一”举措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中驰援武汉医务人员家属慰问工作。

2.2加强培训 分享经验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根据国家的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针对性的对医联体单位医务人员进行新冠肺炎疫情检疫、检验、救治等方面的培训。截止2020年3月5日,共计培训相关人员600余人次。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作为医联体牵头单位,还经常性地通过现场指导、线上交流等形式,及时地在医联体单位中分享防控工作的心得和经验,包括防控工作流程及相关工作制度等,对医联体成员单位疫情防控工作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2.3专家下沉 支援基层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作为医联体牵头单位,在本院医护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依然抽组6人专家团队,支援丽江市古城区人民医院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与古城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共同抗疫;派出院长助理任合江分院院长,立即成立新冠肺炎防控应急处理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挥部署抗疫工作;派出医务部长任龙马潭区人民医院院长,指导协调疫情防控各项工作[2]

2.4畅通转诊 技术支撑

在抗疫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进一步开放畅通转诊绿色通道,及时为医联体成员单位提供技术支撑。

作为医联体成员单位的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医院,是四川省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抗疫期间,该院收治1名患儿,专家会诊意见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但该院未建立儿科,不具备救治患儿的能力,通过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联系,迅速将患儿转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使患儿得到了有效的救治。

截止3月10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到医联体单位上转患者114人。同时,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还组织ICU、影像科、检验科等多名专家参与泸州市传染病医院新冠肺炎病人的会诊工作。

2.5远程医疗 开放共享

按照国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对疑似患者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于2015年建立了远程影像中心,辐射川、滇、黔、渝40余家单位,并于2018年成立放射专科联盟,吸纳100余家联盟单位。抗疫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远程影像中心为基层单位传送的肺部影像资料出具诊断报告共计860余份。

2018年,医院还建立了区域检验中心,该中心在抗议期间完成院内及院外的核酸检测共计811份。

同时,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充分发挥三甲医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为医联体成员单位在病患的诊疗处置方面提供了及时高效的会诊服务,增强了医联体对新冠肺炎的联防联控能力和救治水平。

2.6中医药优势 充分发挥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医联体牵头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大力加强新冠肺炎疾病防治和治疗药物研发,研制的新冠肺炎疾病“新冠0号”、“新冠1号”中药制剂、芳香防疫辟秽香囊、防疫辟秽烟熏剂,在疫情防控诊疗一线得到积极应用。特别是研制的“新冠1号”已在成都市、南充市、遂宁市、甘孜州等省内9个地市州、16家单位使用,治疗有效率达90.3%。

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医联体单位也在积极的运用。叙永县中医医院成立中医专家组,结合叙永气候和本地域群众健康状况,研制了适合叙永本土人群服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中药处方。同时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指导,为医院的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提供免费服用。潼南区中医院疫情期间,每天两次免费提供适合重庆地区人群体质的中药预防汤,为全区各单位配制中医预防汤10000余剂;为减少人群聚集,推出了中药预约配方、送药上门服务;向武汉捐赠了中药煎药机一台,邮寄艾条、耳穴贴等中医药物资。龙马潭区人民医院作为四川省定点收治新冠肺炎的综合性医院,也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免费向职工和患者发放500余副免费中药[3]

3阶段性成果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医联体通过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及时分享经验、派出专家驰援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等举措,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医联体对传染病的联防控机制;二是提升了医联体成员单位对传染病的防控能力;三是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发挥。

4结语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联体在新冠肺炎重大疫情防控诊疗工作中,借助其已建立的联系网络和平台,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既能各司其职、又能互联互通,既可守土有责、又能联防联控,为抗击新冠疫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如何进一步缩小医联体内的各个成员单位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防控传染病能力方面的差距,以及在医联体内建立更高效的联防联控机制,还有待各医联体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鹿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大数据应用:希望与挑战[J].世界知识,2020(08):68-69.

[2]赵文斌,李圆,王斌,洪理泉,陈兆军,李国熊.以患者为中心的KTQ管理体系在新冠肺炎防控中的应用[J].健康研究,2020,40(02):126-129.

[3]丁金华,张平,舒春梅,江颖.探讨做好新冠肺炎医疗队驻地感染防控的策略[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20,9(02):257-25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