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空间的规划和管理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2
/ 2

城市街道空间的规划和管理探索

杨莎

温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浙江温岭 317500

摘要:在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大背景下,传统街道正不断消失,街道生活也随即淡化,如何促使街道回归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是提升城市品质、激发城市活力的关键举措。本文以当今街道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重点关注规划管理中对街道空间控制所缺失的部分,目的在于探索街道空间的控制方法和相关指标,以期共同实现人性化街道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 街道空间;规划管理:贴线率;建筑退线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到内涵提升式的转变,大众对公共空间人性化和精细化的需求日趋显现。街道,作为与居民日常息息相关的公共场所,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提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但是,在快速城市化的宏观背景下,传统街道正不断消失,代之以车行为主的宽马路使得街道生活逐渐淡化,同时目前的规划管理体系在该层面普遍缺乏系统性框架,街道空间品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一个通病。

1、当前街道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街道尺度不适宜,步行空间被挤压

城市机动化的快速发展不断对现代道路的通行功能提出挑战,大流量、高速度的交通需求使得道路尺度普遍较宽,其空间资源分配也更倾向于机动车通行,结果是交通功能固然加强,街道对生活的组织能力却被大幅削弱。另外,交通量的增加催生了对停车空间的巨大需求,尤其针对商业氛围较好的街道,沿街用地或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区域普遍被停车带占据,人流车流交织严重的同时,让原本就被挤压的步行空间更显局促。显然,在无法同时兼顾各类交通流的情况下,慢行交通者的空间使用往往被忽略。

1.2 街道界面不理想,空间品质被忽略

街道界面的组织是影响空间品质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沿街地块多为独立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除了明确建筑后退红线之外大多未有进一步考虑。一方面,开发商和设计师往往只关注项目本身而忽略沿街界面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各自在形体、风格、高度和色彩上标新立异,与街道的关系不尽一致,人们难以对其形成记忆和感知;另一方面,现代建筑在面向街道时,更在乎自身界面的美观性和功能性,也不乏通过围墙等形式来保障私密性的做法,对塑造沿街近人空间的品质和细节较少顾及,街道对行人的吸引力因此大打折扣。

1.3 空间多样性缺乏,街道活力被削弱

简.雅各布斯在其书中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街道上的各种互动场面:孩子们在公共空间嬉戏玩耍,邻居们在街边店铺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点头问候……而现如今,人们在城市中已较难寻到一条舒适且富有活力的街道,昔日的繁华景象被疾驰而过的车流和匆匆路过的行人代替,不见了“街道芭蕾”,也就失去了街道活力。诚然,街道公共活动的多样性是街道生活得以持续的必要条件。宽阔的马路隔绝了人们在街上穿越活动和视觉交流的机会,沿街空间不再具备亲人尺度的细部设计,没有了尺度感和场所感,街道空间便逐渐由生活功能转向纯粹的交通功能。

2、基于规划管理的街道空间控制方法

各地在制定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时往往对街道空间的塑造不够重视,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具体项目层面也未有进行系统考虑,由此建设的街道效果不甚理想。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在规划管理层面探索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街道空间控制方法。

2.1 贴线率控制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强调“可识别的街道应该具有连续性”,而贴线率是衡量沿街界面连续性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街道界面控制从定性到定量的一个转变。在控规编制过程中,通过引入贴线率可以控制沿街建筑的兴建幅度,一般而言,贴线率越高,沿街界面的长度越长,街道的连续性便越好。鉴于设定贴线率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街道连续性,而并非所有街道都有相应需求,因此有必要分情况进行差异化管理。针对城市公共空间、商业街区、生活性支路等,控制贴线率有利于保障街道空间的围合感,对于工业、居住等一般沿街地带原则上可不作要求。

在满足消防、日照、安全等硬性规定的前提下,当沿街需要形成连续界面时,可在控规中设置贴线率下限,数值宜在70%—85%;当沿街需要形成开放空间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上限。另外,强调贴线率并不代表街道界面必须整齐划一,如上文所述,界面细节对街道空间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适当的细部处理结合小型开放空间等形式可增加行人驻足停留的机会,营造生活场所,激发街道活力。

2.2建筑后退红线宽度控制

从构成上来看,街道由道路红线内的道路用地及两侧建筑后退红线用地组成。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宽度依据建筑功能、高度及道路等级的不同而不同,虽然目前各地对该指标的控制方法和数据有所差异,但道路越宽,建筑退界越多的原则大体一致,因此形成了一部分超尺度街道。这里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不同高度范围内的建筑后退控制不尽相同,二是建筑后退红线的宽度普遍较大。

首先,当沿街建筑退线能遵循相对统一的标准时,街道空间的连续性和街廓线的完整性将大幅改善,因此针对不同高度的建筑采取统一退界成为一种趋势。在此基础上建议考虑街道尺度的适宜性以及高层对界面的压迫感,可将裙房和主体的退界加以适当区分。其次,针对退界数据,若建筑退界过多则不利于街道活力的营造,反之则可加强建筑间的对话,促进各类活动和交流。基于相关数据研究,建筑后退红线3m即能满足市政管线敷设和建设维护的需求,因此建议将3m作为建筑退界的下限,同时在满足日照、消防、安全等刚性需求的情况下,对原来的退界指标进行削减,以保持适宜的街道尺度感。

2.3 近人界面的功能和空间复合

强调街道近人界面的功能和空间复合,目的在于为各类公共活动创造条件,比如为行人提供停下闲聊的机会,为公共艺术活动提供临时表演的空间,抑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街边咖啡座等,是丰富步行体验的重要手段。为此,在规划管理中尤其是针对城市公共区域要统筹考虑区域的功能复合,例如居住用地可以混合设置商业、办公,使得沿街建筑可以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功能,以保障其界面的开放性和公共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区域与道路红线内的空间整合,各地的技术管理规定对两者的空间组织关系往往鲜少明确,在实际项目中该退让空间的使用实则对街道空间的整体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设计时要视不同街区的功能定位来看,比如对于商业氛围较好的生活性支路,要注重沿街界面在交通上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因此需避免因为退让区域设置通长的停车带或绿化带而割裂沿街公共空间,可以通过设置街道家具如休憩座椅、灯具、局部绿化等来加强街道的生活功能,同时保障交通的通畅性和步行的连续性。

3、结语

城市街道是城市空间尤其是公共空间的基本骨架和核心载体,在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促使街道回归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是提升城市品质、激发城市活力的关键举措。本文以当今街道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重点关注规划管理中对街道空间控制所缺失的部分,目的在于探索街道空间的控制方法和相关指标,以期共同实现人性化街道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匡晓明,徐 伟.基于规划管理的城市街道界面控制方法探索[J].规划管理,2012(06).

[2]周 钰.街道界面形态规划控制之“贴线率”探讨[J].规划研究,2016(08).

[3]刘 泉 张震宇.番禺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区域的人性化管理[J].规划管理,2018(10).

[4]简 艳.城市街道空间控制方法及相关指标探讨[J].城市研究,2019(05).

[5]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