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任务担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5
/ 2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任务担当

卢超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 :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时代中,高校思政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对大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有效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为了完成“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 ,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主动担当责任,为思政课堂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理论开辟新的指导思路。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政管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担当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职业高校作为 青年学子汇聚的地方,他们有朝气、有知识、有活力,极具创造性与可塑性。在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在思政课堂中 尝试依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来 把青年学生工作结合到 实践中去。 下面把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尝试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高校思政教学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意义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在新时代下把学理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规律、原理采用通俗化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传授给人民群众,使得人民群众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生活实践[1]

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进行马克思注意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几个层次:第一,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把专业的思想政治知识转变成通俗化、大众化的教学内容,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第二,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具体化体现出来,要与大学生目前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不仅仅要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需要,还要尽量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三,在传播过程中要注意传播媒介的多样化,要使用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宣传。也就是说理论不仅仅能够说服人,还能够成为武装大学生的武器,进而促使他们为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而奋斗。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任务担当 (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理论成果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 而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为高校思政教学中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态度和方法。同时,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要从理论上科学地给学生以解释。至于要在思政课堂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从多层面解决大学生的需求问题,各个层次对理论的需求存在差异,推进马卡主义大众化必须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产生一些各个阶层都能够自觉接受的宣传成果,进而推动各个阶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从而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且,高校思政教师要能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扎实研究,在思政教育中渗透一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通俗、生动、易懂的读物,为更多的大学生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发挥作用。

(二)创新和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理论成果 1.教师拥有坚定的信念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坚定自身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具有勇于维护真理、敢于传授真理、愿为真理而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才能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有责任心和事业心,使大学生从教育工作者笃定的信念中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坚定不移的信服[2]。 2.依托社会实践,扩展教育空间

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个性特点、专业特点、年龄特点等安排适合每位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比如,针对刚入学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侧重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社会公益等,这是为了让他们在实践基础之上能深入了解我国国情,充分认识我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而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针对高年级学生,要使专业与实践紧密贴合,通过专业实践、专业实习、创业实践的方式,以期使大学生发挥本专业优势,在社会实践中加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把个人的行为与国家和民族紧紧紧相联,为我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拼搏。

(三)利用各种宣传板平台,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教育途径

1.借助于报刊、书籍、电影、电视等传统宣传手段,继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要在各大报纸的理论版中设立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栏,刊登一些具有代表性、创造性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题文章,在各类刊物、杂志上有选择地多摘编一些关于大众化的研究成果,及时更新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营造好学理论、用理论的氛围。

2.广播、电视和电影在完美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制作一些以真实历史资料、重大政治事件、领导人物生平等为主题的纪录片、宣传片,组织一系列专家学者主讲的理论讲坛等电视节目,向大学生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普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让学生在视觉化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3]

3.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舆论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宣传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必须扩大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抢占网络传播阵地的制高点,有选择性地遏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规范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的法规体系,维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环境中的有序传播,增强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结语

教师对高校思政教学内容的导向可以直接决定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主动担当责任,坚持巩固传统阵地以及拓展新型平台的探索理论研究教育,从而达到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青.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20,(2):132.

[2]昝玉林,涂美焕.二次元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创新 ——以《领风者》为例[J].青年探索,2020,(2):54-63.

[3]朱玉利.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40(11):127-134.

作者信息:卢超,男(1982.9-),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生,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