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直播的链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5
/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直播的链接研究

朵娟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106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到来,在各行各业的带动下,网络直播的发展更加多元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直播双刃剑的特性,增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新模式,努力做到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与;网络直播;链接

引言

网络直播作为新生的网络文化产品,凭借其直观的真实性、伴随式互动性、内容的多样性等特点迅速成为大学生新宠。大学生对直播的高参与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网络直播平台的特点

1.1实时互动、体验感强

高校利用网络直播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形象地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直观展示给学生,还能全面调动学生的试听觉感知和即时性感受,实现以教育者为中心的“一对多”的实时互动的社交模式,更加注重体现陪伴与分享。大学生可以通过弹幕或者评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大大增强教育的互动性,满足了其追求存在感的社交愿望。

1.2伴随式互动性:一对多的实时互动社交

网络直播的出现实现了以主播为中心的“一对多”的实时互动的社交模式,更注意体现陪伴与分享。互动性体现在用户直播的弹幕评论和虚拟道具打赏功能上,主播的一对多的实时互动满足了用户追求存在感的社交愿望。据了解,很多高校大学生在网络直播互动过程中,选择匿名在虚拟空间为实现自我满足进行消费和打赏主播,一部分原因在于在现实生活中“被点名”“被互动”和“被重视”很难实现。

1.2表达自由化、社交圈层化

网络直播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专业的人们聚在一起,是广泛性与个性化的统一。网络直播中每个用户都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动态,自由畅快地表达观点。大学生在参与直播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热衷的主播或直播间,逐渐形成自己特定的互动圈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向不同的学生群体,需要找准群体需求,用高质量和专业的内容去吸引学生。

2网络直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1)网络直播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网络直播的快捷性、互动性、即时性使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范围更加广泛、方法更加灵活、途径更加丰富。教育者可以把握直播“零时差”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将网络直播、弹幕、评论三者相结合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网络直播的立体化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通过直播展示第一现场,具体且直观,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2)网络直播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在一个平衡、有序的网络直播环境下,互联网的多样性、包容度和创新力将体现得淋漓尽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借助网络直播的数字摄像技术,生产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体现社会价值的内容。直播内容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可以是专业的前沿课题、发展趋势、就业前景等,也可以是当前社会热点、主题学习或者重要通知。直播过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节教学进度,不断完善产生思政教育的新内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网络直播促成了高校全员育人新格局。网络直播的出现,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学校资源。高校通过邀请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宿管人员、校外知名专家等教育者进行直播,无限扩展空间视角,突破学生人数限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新格局。

2.2消极影响

(1)网络直播冗杂性容易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网络直播入门技术门槛低,便捷的网络直播很容易出现监管的“真空地带”,主播可以把任何吸引眼球的内容放在直播平台上呈现,冗杂的信息极大了满足了人们的偷窥、猎奇、娱乐等心理,监管“真空地带”存在的隐性暴力倾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消极影响,诱发大学生功利化的职业观和庸俗化的理想观,助长大学生情绪化的消费观,易使大学生审美呈现低俗化倾向。(2)网络直播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人格脱节。大学生对于网络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他们在网络直播平台中有自己固定的交际圈,形成圈层化的交往方式。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人际交往关系,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失去与他人和社会的现实接触机会,容易造成情感淡漠、处世态度消极、难以融入集体的局面,强化了大学生人格脱节的空虚感。(3)网络直播增强了高校舆情管理的难度。由于各大平台的监管措施滞后不到位,主播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网红的不文明行为容易发展为网络隐性暴力,舆论存在失控的风险,使得高校教育者实施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非主流的价值观抢占舆论制高点,不仅导致教育者的话语权威、知识权威等遭到威胁,也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2.3网络直播媒介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网络直播媒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主要是直播平台法律法规缺位、平台盲目追求商业利益、主播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大学生媒介素养较低、思想政治教育直播平台建设薄弱等综合因素所造成的。

3网络直播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制建议及优化策略

3.1协调网络直播平台法律政策

针对网络直播平台不断出现的法律乱象,我国的立法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相关法律政策在实际执行中,执法力度仍然不够,且约束互联网行为的文件繁多,但缺乏统一的高层及法律规定。因此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落实好、协调好出台的网络直播平台相关法律政策,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网络直播平台、网络主播的监管力度,坚持文化执法和常态化执法相结合,积极打造健康清净的网络直播环境。

3.2优化弹幕降低负面信息影响

为保证高质量的用户体验,各大平台要优化弹幕内容,去除低俗谩骂弹幕,在弹幕播放器中对粗鄙语言不仅要加强人工管理,更要引入屏蔽技术,对敏感、不雅的词汇进行屏蔽,对刷屏、诈骗、言词粗鄙的观众进行彻底禁言,通过加强评论管理来降低负面信息的传播,保证健康的网络直播观感。同时,网络直播平台也应加强自律,完善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注册制的行业管理模式,对直播内容进行层级分类,增加直播违法的信用成本,畅通直播举报渠道。

3.3创新网络直播思政育人新模式

在日常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应严格约束、积极引导教育不良大学生网络直播行为,提高学生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增强网络自律意识,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意识。一方面,创新运用网络直播平台,孵化“思政网红”新队伍。在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中,培养优秀骨干进驻网络直播舆论高地,时刻关注网络舆情,真正发挥网络主播在引导社会舆论中“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努力将“立德树人”做到润物细无声。另一方面,形成“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新模式。针对高校大学生群体,高校和学院教师可以在网络直播平台中,主动增加设置文化教育的模块,通过直播进行课堂知识传授、优秀图书的解读和交流或者在直播间邀请学生一起进行答题知识竞赛,增加文化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提高使用网络直播媒介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化无形的思政教育于有形的网络载体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基于“网络直播平台”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40-41.

[2]叶大扬.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