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全学习”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5
/ 2

厚植“全学习”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管玉璟

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

摘要:北京市密云区原第七中学是一所城乡接合部初中校。为响应北京市教委“名校办分校,分校变名校”城乡一体化发展教育,2016年7月,密云区第七中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该校于2009年8月建校,起初是一所高中校的初中校,两年后独立办学。较短的学校发展史,预示着学校还没有形成完整一致的办学思想,在零散的实践中定位这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找寻到适合这所学校多数人认同的变革宗旨与明确的办学理念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校园文化; 全面发展;教育实践

、理论与实践:全学习校园实践教育新生态

1.全学习校园文化背景与理论依据

基于文化传统。北京市育英学校的校训是1952年六一儿童节期间毛主席亲自为学校的题词“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全学习”正是对总校文化传统的继承。

适于时代背景。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观点。“互联网+”时代呼唤“全学习”。

据于改革理念。新中考方案明确指出,今后的中考将注重考查学生9年义务教育的积累,注重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的考查。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内容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扩大选材范围,突出首都特色,贴近生活,注重实践。这正是“全学习”的现实需求。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关于“学习”的界定:“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获得何种知识以及为什么、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这一新的学习观确认了学习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学习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与理论,“成就每一个人”的办学理念在该校应运而生,它将成为今后学校中所有人追求的教育宗旨。而实现这一宗旨的实践载体,即是“全学习”校园文化建设。

“全学习”处处指向学科学习与素养培养目标,通过规划与运用学校文化、空间和环境,科学平衡环境、空间、技术与文化整体建构,以丰富学习资源,支持“多种学习方式”选择,满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发现问题,建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校园文化建设。

2.丰富学习资源,提升教育的意境与品味

通过深入分析学校内涵发展、办学特色、课程理念以及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研究不同课程教学活动对空间、环境与文化的功能诉求,从物质设施、学习资源、操作环境、情感把握和文化营造等维度上,对校园空间、环境功能进行统整再构,将课程理念和学习方式融入可见的空间课程里,实现空间重组带动资源的链接。学生可以在更多开放空间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使学习无处不在。

从课程出发来设计校园文化,让各种资源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多变的学习方式具有了适合的场景;灵活的学习时间有机会得以支配;多元的学习空间变得温馨舒适、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容易获得。所有的时空都释放出教育价值,每一个学生学习作品的展示与分享成为校园里最美的景观。比如校园里的一些景观都是由学生命名并由学生亲自题写。“全学习”校园文化向学生传递着生命的气息,唤起学校的“学习品质”和“文化的力量”,极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并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学校文化的物化形象不再是口号式的广告宣传,而是多年后学生们寻母校时,心里长成的根。

3.带动课程发展,引领学习方式的创新

课程会改变空间需求,改变空间也会影响课程实施。因此, 规划与运用学校文化、空间和环境以带动课程发展,也是一种“全学习”校园文化的领导力。

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应时革新的课程设计等,对学习空间提出了变革需求。家具的灵动组合、移动触控设备、学生作品置物架、二十四节气剪纸灯饰、古琴、瓷器、剪纸、茶艺、文房四宝等中华传统文化摆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廊吊顶、多功能学生演讲展示台等多变的功能格局与课程元素,又为学校课程打开更多的可能。

校园的每一处节点都成了课程发生的学习场,使得学校环境不仅要满足空间功能,还有相应的课程内容,从而推动了学习方式的创新。场景学习、实践学习、社团学习、项目学习、影视学习、仪式学习、服务学习、讲堂学习、翻转学习、节庆学习等等,应接不暇的学习方式纷纷出现。

在这样的校园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式不仅仅停留于艺术类课程范畴,学校建筑物、各种环境设施命名、展示区设计文化风格、物件摆放、学生成果展示等均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重视传统道德教育、传统经典教育、传统节日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等,在这些问题上着力,方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素质。

阅读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或图书馆中,还可以在校园的任意角落,在开放空间和半开放空间内复合穿插阅读区域。该校创新打造了“一所学生不愿意回家的学校”的全阅读学习空间流线,以“读书、读人、读景”为线索,创设厅中读、廊内读、梯边读、窗前读、园中读、亭下读、溪边读……营造学校全阅读的学习氛围,从不同维度进行全阅读学习,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构建以服务课程与学程,以规划多元学习方式的理念和心态,实现知识体系情境化,环境文化课程化,学习资源可见化,让学习能够在校园里自然生长。

三、启示与思考:全学习校园塑造教育新名片

“全学习”领导力通过规划与运用学校文化、空间和环境,促进管理革新,增强师生、家校互动。

走进该校,你会看到原先冬青围绕的绿化地带被打开了,取而代之的是,六艺庭院、桃李满园、曲水流觞、濯缨水台、劝学蹊径、长廊悟语等具有传统文化内涵且优雅舒适的空间,既能休憩闲谈、又能学习展示。大厅里、连廊间、楼道里都有不同大小的学习岛、学习区。这些空间的存在,让孩子们与老师们走得更近,学生、老师和家长可共用这些空间,这样的学习空间逐渐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带来为之振奋的学习驱动力。学习与生活都自然融为一体,让校园空间更有序,为“全学习”提供更多可能。

课间,学生们会三三两两走进这些空间寻书、阅读、交流、休息;教师会在这里举行教研活动、与学生沟通对话;家长们会在这里等候孩子、与孩子或老师悉心长谈。

“全学习”校园文化,让封闭的空间打开,让闲置的空间有了生命的气息,这样,可以推动学校与家庭开展跨界合作,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增加家长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度,学校与家庭形成良性互动。使学校各项事务都应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情操、国家意识和世界精神的健全公民,关注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

“全学习”校园文化,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从育人目标出发,让文化价值观、课程设计、空间环境与学习方式融合,丰富学习的内容,优化学习的状态,重塑学习的逻辑,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 胡颖蔓.  智库时代. 2020(10)

[2]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 张群,韩丽佳.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3]互联网裂变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 符晶晶.  法制博览. 2017(04)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 张文娟.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