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及发展趋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5
/ 2

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及发展趋势

易思武

湖南地春土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土地整治对区域整治问题治理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土地整治的数量程度,更取决于土地整治的差别化模式。在借鉴可持续生计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以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为主线的差别化土地整治模式,探究差别化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及其区域精准扶贫的减贫效应。研究表明:差别化土地整治减贫路径与土地整治模式类型紧密相关,可以通过增加土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条路径得以实现。从影响效应来看,全国层面上土地整理模式对整治问题减缓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土地开发模式和土地复垦模式;区域层面上土地整理模式对东部地区减贫效应最大,土地复垦模式对中部地区减贫效应最大,土地开发模式对西部地区减贫效应最大。因此,科学把握土地整治减贫效应及实现路径的区域差异特征,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土地扶贫政策和土地脱贫路径,对于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土地整治;精准扶贫;整治问题治理;减贫效应;区域发展

1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概述

土地整治具有耕地补充、土地存量盘活、土地集约利用提升等重要作用,且土地整治的首要功能在于提高土地资源禀赋、改善生产条件,对区域整治问题治理产生积极效应。并且当土地整治与土地政策创新相结合时,可以将市场机制及外部资本引入到整治问题地区,进而实现农村生产集约化、生活改良化、生态改善化目标。此外,通过对我国省域土地整治规模进行分析,发现土地整治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

首先,土地开发涉及面广泛,既可以是农业生产的土地开发,也可以是工业制造、服务业等的土地开发。土地开发作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其对区域土地资源价值提升及区域发展具有显性作用,保障了区域扶贫开发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数量。对于扶贫开发而言,土地开发一方面可以提供必要的扶贫土地资源,保障了扶贫工程项目的落地实施;另一方面,土地开发作为区域补充耕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提高了区域人均耕地资源拥有量,为广大整治问题地区的创收、增收提供了有力助手。

其次,土地整理是土地集约利用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客观诉求,也是提高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切实提升了区域土地资源质量。其主要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现今中国土地整理已经进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阶段,农村土地整理已成为新时期统筹城乡、惠及三农、强村富民的“民生工程”,从农村生产力提升、城乡发展空间优化和平台搭建等层面为乡村转型发展与空间重构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土地整理,有利于改善整治问题地区贫瘠的土地条件,实现土地数量增加和土地质量提升双效应,可以缓解城市化与工业化所带来的耕地压力,以及有效缓解整治问题人口土地资源禀赋不足的矛盾,可以实现农村生产力提升,优化城乡发展空间,也为整治问题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良好条件,是创新土地经营模式的基础。

土地复垦的对象涉及各类用地,既有煤矿区、建设项目、自然灾害,也有建设用地等。土地复垦作为区域土地资源再利用的修复工程,是区域土地生态效应发挥的重要手段。它一方面可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区域发展福利;另一方面可以再造耕地,提升土地资源禀赋,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整治问题地区普遍具有自然条件差、土地资源禀赋缺乏的通病,加强对整治问题地区的土地复垦工程,可以较好地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切实提高生态保障能力,以及挖掘生态农业与生态产业的发展潜力。因此,土地复垦无论在生态灾害防治还是生态产业创收上都有利于整治问题减缓。

2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作用

土地整治整体上有利于区域整治问题减缓,三种整治模式对整治问题减缓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排序为土地整理模式、土地开发模式、土地复垦模式。分区域来看,土地整理模式是东部地区整治问题减缓的主要因素;中部地区受到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两种模式的影响,且土地复垦模式是中部地区整治问题减缓的主要因素;西部地区受到三种土地整治模式的影响,且土地开发模式是西部地区整治问题减缓的主要因素。

土地整治的减贫效应传导路径与土地整治的三种模式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增加土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和发挥土地生态效应等多条路径得以实现。其中通过提升土地资源质量实现减贫的解释力度最大,达到36%,其次为土地资源数量保障(29%),最后是土地生态效应(16667%)。

通过替换核心变量的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相关结论的可靠性。

3主要政策启示发展

强化土地整治的减贫效应。国家层面从政策顶层设计出发,制定土地整治的区域落实政策,规范土地整治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土地整治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尤其对整治问题地区要给予政策优惠及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土地整治的减贫效应。

因地制宜地实施土地整治政策。依据区域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等制定差别化的土地整治政策,同时,加强土地整治与扶贫开发的衔接,促进两者的融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整治的区域减贫效应。

疏通土地整治的减贫效应传导机制。土地整治涉及三种主要模式,不同的土地整治模式存在差异化的推广环境及传导路径,也存在效果各异的减贫效应,因此,推行土地整治项目切忌“一刀切”,需要科学把握各种土地整治模式的减贫传导机制,并相应匹配适宜性的政策体系,疏通相关机制,提高土地整治的减贫效率。

加大国家政策倾斜力度,使扶贫资源向整治问题地区聚集,尤其是西部整治问题程度深的地区要将土地政策与区域扶贫方式相结合,保障扶贫项目的土地需求,实现土地扶贫效应的充分发挥;中部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和土地整理强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扶贫的作用;东部地区则需积极融入东西部协作扶贫工作,发挥东部的后备支撑力量作用。

4统筹安排项目实施

根据“规划一批,立项一批,实施一批,验收一批,交易一批”的原则,自筹资金,开展补充耕地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和实施工作。印发了《省土地集团有限公司自筹资金投资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办法》,确立了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由土地立项、省自然资源厅报备、土地负责项目验收,增减挂钩项目由所在地自然资源部门立项并负责项目验收的工作方式。项目验收合格后,需要交易的新增耕地指标(占补、挂钩)由省自然资源厅委托省土地整理中心进行补充耕地指标确认,经确认后的项目新增指标纳入省土地指标交易平台统一管理。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有效提升,民生和场容场貌也同步得到了改善。

结束语

土地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土地改革发展文件精神,在创新国有土地管理制度、经营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创了“土地自主投资整治土地,新增指标交易收入归土地所有”的土地整治模式。

参考文献

[1]宫留记.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6(5):154162.

[2]钟文,钟昌标.精准扶贫与土地利用区划创新融合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8):265271.

[3]何仁伟,刘邵权,陈国阶,等.中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趋向[J].地理科学进展,2013(4):657670.

[4]罗鲜荣,王玉强,保继刚.旅游减贫与旅游再整治问题:旅游发展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整治问题人口的影响[J].人文地理,2017(4):121128.

[5]张芬昀.可持续生计视域下的精准扶贫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