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景区语言景观研究——以泰山摩崖石刻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6
/ 3

泰山景区语言景观研究——以泰山摩崖石刻为例

方良彦,王青 山东医药技师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摘要】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结合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理论,分析了泰山摩崖石刻的发展现状及游客对其认知程度,并分别从史料价值、宗教价值、文学价值、书法价值四个方面阐述分析了泰山摩崖石刻的旅游开发价值。结果表明,游客对泰山摩崖石刻认知度低,且泰山摩崖石刻在泰山旅游中并未得到深度开发,为泰山旅游业创造的价值也远不及他本身所具有旅游价值。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Mount Tai cliff stone carvings and tourists’ cognition of it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first cause effect and near cause effect, and expound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value of Mount Tai cliff stone carvings from four aspects of historical value, religious value, literary value and calligraphy value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urists have low recognition of Mount Tai cliff stone carvings, and the Mount Tai cliff stone carvings have not been deeply developed in Mount Tai tourism, and the value created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of Mount Tai is far less than its own tourism value.

【关键词】语言景观;泰山摩崖石刻;旅游价值

Keywordslanguage landscape; Mount Tai cliff stone carvings; tourism value

1引言

泰山位于山东泰安,是我国AAAAA级旅游景区,1987年被列为中国首例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泰山的语言景观——泰山摩崖石刻也以此被更多人关注。泰山摩崖石刻现存1000余处,数量之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泰山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摩崖刻石博物馆”。

2泰山语言景观——摩崖石刻

2.1泰山摩崖石刻概况

摩崖石刻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清代金石学著作《金石索》中说:“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1马衡认为:“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2故摩崖石刻是指在天然的石壁上雕刻的所有内容。

2.2泰山摩崖石刻与旅游

众所周知,泰山以“五岳独尊”名闻天下,而摩崖石刻“五岳独尊”也是泰山众多摩崖刻石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于清光绪丁未年间所刻,现已成为泰山旅游的标志,更是被设计成为五元人民币的背景图案,可以说为泰山旅游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问卷调查简单了解泰山的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比例,参与填写调查问卷的128位泰山游客中,看日出而来的占比46.89%,来泰山祈福、看云海玉盘的次之,所占比重是32.75%,而为泰山摩崖石刻而来的占13.28%。此时,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效应”发挥作用。为验证首因效应本文调查了游客对摩崖石刻的基本了解情况,没有听说过摩崖石刻,占总人数的35.9%;听说过,但对摩崖石刻不了解的占比重53.13%;对摩崖石刻很了解的仅占比重11.38%。由此可见,游客对泰山摩崖石刻的认知度低是导致其现状主要因素。

2.3泰山摩崖石刻的旅游价值

(1)历史价值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始皇帝统一六国东巡泰山,成为第一位来泰山封禅的帝王,拉开了我国封禅的序幕,并在这里留下了泰山刻石中最早的作品,《泰山秦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现仅存“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十残字3。唐开元十三年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次年九月,在泰山之巅大观峰的崖壁上雕刻《纪泰山铭》摩崖石刻,是现存最完整、最壮观的帝王封禅石刻。摩崖通高13.2米,宽5.3米,现存铭文共1008字,正文字径25厘米,共996字。崖上所刻“纪泰山铭”为2行4字,字径56厘米。除了“御制御书”四字以及刻石时间年月是正书雕刻以外,其他文字都是隶书所刻。

宋代皇帝宋真宗赵恒也于公元1008年封禅泰山,此时正是抵御契丹入侵之际,为祈求国泰民安,真宗在泰山岱顶德星岩留下了《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俗称“宋摩崖”,乃是由真宗赵恒亲自撰写。铭文讲述了宋真宗东封的原因及政治意图,阐明此次封禅是为了国泰民安而非为了雪檀渊之盟之耻。

后来明朝改封禅为祭祀,我国帝王封禅历史宣告结束,但帝王登山题刻却未曾结束。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曾多次到泰山祭祀。现泰山御风崖上还存有乾隆登泰山时所写《咏朝阳洞》石刻,人称万丈碑。万丈碑雕刻于悬崖峭壁之上,高约30米,宽12米,是泰山现存最大的摩崖石刻,乾隆此诗名为观景,实为彰显其“天子”至高无上的身份及地位。

(2)宗教价值

在泰山文化中,宗教文化极为特殊,泰山的宗教历史侧面映射了中国宗教的发展历程。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曾在这里留下痕迹,尤其是道教和佛教。

佛教在泰山地区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故佛教也留下了不少摩崖石刻。最为著名的当属《泰山经石峪》,该石刻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处,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经之一。刻石南北长56米,东西宽36米,面积约2064平方米,所刻内容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

(3)书法价值

泰山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博物馆”,而泰山书法艺术的展现形式就是泰山石刻,泰山石刻几乎囊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上文提到的《经石峪》石刻,以圆笔为主,方笔为辅。书体在楷隶之间,亦有篆书、草书之风,峻厚安详、浑穆简静,为历代书法大家所推崇,更是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唐摩崖是唐代隶书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汉代隶书以先秦大篆为笔法基础,风格略带篆风,唐代隶书笔法整齐规范,而唐摩崖承前启后的将秦汉隶书继承下来,既又汉隶古风,又有唐朝时代风貌,用笔雄壮刚劲,堪称唐代书法典范。唐代窦臮《述书赋》称赞玄宗的书法:“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壮凤,笔为海而吞鲸。”4

宋代宋太宗“以文化成天下”,大大推动了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据统计,泰山上现存宋代文人题刻37处5,其字体多为楷书、篆书,笔风洒脱灵动,与唐朝书法差异较大,而其中隶书所题仅有一处,为大观峰《王宜题刻》,也侧面表现出宋代隶书较唐代亦逐渐沉寂。

明清时期,泰山出现了大字摩崖石刻,如上文提及的“万丈碑”,开辟了泰山摩崖石刻的新里程,也推动泰山石刻的书法艺术价值更上一层楼,由此开始,泰山摩崖石刻书法规模逐渐步入巅峰时期。

建国之后,毛泽东、海粟、舒同、颖超、郭沫若、李一氓等都曾登山题刻,为泰山这座天然的书法艺术博物馆陈珍列奇。

(4)文学价值

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传至今,成为泰山的名片之一,后代文人登泰山时时常将其刻于泰山。除《望岳》之外,汉代张衡的《四愁诗》、北魏曹植的《飞龙篇》、唐代李白的《游泰山》诗六首、宋朝苏轼的《遥祭石徂徕先生诗》《题黄茅岗诗》、苏辙的《题灵岩寺诗》、明代李三才《暴经峪水帘》以及近代郭沫若的《访经石峪》等诗刻都为泰山摩崖石刻的文学价值添墨加彩。泰山玉皇顶下“岩岩”二字,以及云步桥旁“鲁邦所瞻”,就来源于春秋时代所著的《诗经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朝阳洞北,楷书所刻“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出自《礼·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楷书“天衢”则出自《文心雕龙·时序》“驭飞龙于天衢”,均是形容泰山之高,直通天界。玉皇庙东楷书所刻“五岳独尊”,南天门东凤凰山上的“五岳之尊”,升仙坊东“知止观止”等,他们让泰山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化之山、文学之山,也让泰山的文学价值不可估量。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第一,游客对摩崖石刻认知度低、认知片面导致其作为旅游吸引物对游客的吸引力并不高。调查显示泰山游客中约有60%是为了泰山的风景而来,泰山的文化并不是多数游客将泰山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原因。

第二,导游讲解对摩崖石刻文化的传播以及推广其重要作用。导游持续的讲解可作为近因效应的推动因素,让游客对摩崖石刻的认识更加全面,对其文化的传承有重要影响。

第三,泰山摩崖石刻的旅游开发价值极高,需要深入挖掘。本文主要从史料价值、宗教价值、书法价值、文学价值这四个属性分析摩崖石刻的旅游开发价值。

3.2建议

第一,提高文化旅游宣传力度。文化旅游日渐繁盛,因此泰山可以适当转变宣传方向,更新宣传口号,加大摩崖石刻宣传力度,将泰山石刻文化、帝王封禅文化转变成为泰山主要旅游吸引物。

第二,加强游客游览泰山过程中对摩崖石刻的记忆,例如在泰山各个摩崖石刻旁设立牌加以讲解或制作二维码,可让游客随时扫码了解摩崖石刻的前世今生,从而加强游客记忆,潜移默化的让泰山摩崖石刻走入游客心中。同时,也有利于泰山的智能旅游的建设。

第三,提高导游专业素养,监督完善泰山导游关于泰山摩崖石刻文化的讲解,力争让每一位听过讲解的游客成为泰山文化的传播者和推荐者,导游讲解对泰山摩崖石刻的发展及其文化的传播作用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下)[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2]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泰安市文物局.泰山石刻大全[M].齐鲁书社2000.8.

[4]潘运石.中晚唐五代书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5]张凯.泰山风景区摩崖石刻书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