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现状

/ 2

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现状

寇艳 谢明丽 张杨 章雨阳

泸州市人民医院 四川泸州 646000

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发展背景下,逐渐涌现了大量的临床诊断技术,而正是这些逐渐涌现的多样化且先进技术更好的帮助了临床上各种疾病的诊断。近年来,在临床上较为广泛应用的检查诊断方式之一就是动态心电图(ACEG),并且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以及心律失常和心悸等方面所起到的诊断作用十分显著,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疾病诊断来说,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应用效果和发展情况,确保将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给予进一步明确,促进其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

ACEG应用现状

最初的ACEG于1957年被发明,在发明之后于1961年在美国临床中投入使用。当前ACEG的发展历程已经由过去的3导联逐渐到当前的12导联同步记录形式发展,显著增多了其在同步记录导联数量,相应的也逐渐提升了一场心电图检出率和对位差分辨率,应用优势逐渐显著。现阶段社会中诊断心血管疾病时往往广泛应用的检测技术之一就是ACEG,并且有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其应用的显著优势就体现在较强的实用性以及准确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作为常规心电图有效补充的ACEG所体现的是当今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背景下逐渐发展的心电图技术。当前,在临床上的多方面诊断中如心律失常以及无症状心肌缺血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时也逐渐开始在心脏病患者生活能力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应用,此外,ACEG这一技术也逐渐向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监测方面投入使用。可见,ACEG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前景非常可期。

在心律失常检测中的应用

有数据显示,约80%心源性猝死死亡的患者都有过室性心律失常现象发生。一般来说,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为此种心律失常的一般表现,较为常见的情况就是这两种症状独发或并发;此外有20%的患者引起缓慢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的主要因素为心肌缺血。ACEG在心律失常检测应用的显著效果就体现在对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发展和终止情况等方面,因而在心律失常检诊断中的价值较为重要。

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第一步需要将其是否具备病理性意义进行明确。通常情况下,100次/d为正常人的室性期前收缩。对于患者来说,通过ACEG检测能够将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异常检测,但值得注意的是,检测出来的这一异常现象仅仅能够说明患者具有异常的心电活动,要想对这种心电活动具备病理意义加以证明,就需压结合相应的临床诊断。在判断室性期前收缩异常病理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Lown3级和以上为判断依据,从具体方面分析,具有病理意义的有短振室速以及多形室速等。

在起搏器评价方面的应用

患者心肌电位抑制情况会由心室按需起搏系统而产生、而患者心律失常会由起搏器所引发,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具体检测的过程中,都可以对ACEG加以利用,相应的检测和观察效果十分有效。在患者心律失常是由起搏器而造成的情况下,在当前社会的学术领域中,一些学者往往会将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分成以下两种:第一种为在患者置入起搏器后、心律失常就会马上发生,这一因素给患者造成的心律失常往往是起搏系统刺激到了患者的心房或心室,通过ACEG观察所得到的结论来看,可以明确造成实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往往是起搏器类型,以并不是因传统角度的起搏器失灵而造成的;第二种原因为因起搏器接入造成心动过速现象的发生。一般来说,在双腔非程控情况下因起搏器接入而导致心房以及心室出现不应期缩短现象时此种情况才发生。ACEG进行具体具体检测时,为确保这一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将双腔非程控起搏器替换为程控即可。

评价灶性房颤时的应用

近年来,令人振奋的一大消息就是将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方式引进导房颤治疗后,能够彻底根治房颤这一重大举措,同时在治疗灶性房颤过程中,基于对单点效融方式的应用,还能够有效根治灶性房颤。在此背景下,当前社会中针对房颤的起因和ACEG特征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渐提高。从部分灶性房颤患者角度来说,其往往回有昼夜差异现象存在于心电变化方面,通常在白天患者发生的房颤率较大,同时关于大部分患者房颤发病时、往往并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伴随症状。基于此,基于对导管射频消融术积极采取进而治疗房颤的背景下,将ACEG引入能够更好的观察并检测患者心电图,进而为消融达到预期效果与否的有效评价提供帮助。

在监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上的应用

正常睡眠过程中,有大概5次/h或7h内出现超过30次且持续时间稍长的呼吸暂停现象就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因上述现象造成的呼吸短暂停止也属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因短暂呼吸停止现象是出现在睡眠过程中,此时患者体内缺乏足够的血氧含量和过多的血液二氧化碳含量,因此一些精神或神进行疾病等的高血压以及心绞痛等多项疾病就可能会出现在患者身体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一旦患者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症状表现,就会使得患者的呼吸进行一定改变,即以往正常的呼吸会向憋气以及短暂停止呼吸、再到正常呼吸恢复这一流程方面转变。在临床监测过程中,一般针对具有这种变化特征的呼吸的有效验证很难实现,但在ACEG引入之后,借助ACEG来监测患者的阵发性窦性节律,能够对患者变化节奏有效观察和明确。

综上所述,作为临床上心脏相关疾病诊断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方式的动态心电图,通过广泛的临床应用相应获取的效果和进展也逐渐十分显著,并且在心脏监测方面,首选方式也逐渐倾向于动态心电图,可见在未来动态心电图的发展前景十分广泛,而为了确保其功能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仍然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