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血清固定的研究进展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6
/ 2

梅毒血清固定的研究进展综述

白小玲

博白县皮肤病防治院 广西 玉林 537600

摘 要:梅毒为目前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其发病率的上升,梅毒治疗后的一种血清学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即梅毒经治疗后,少数患者血清反应不转阴。这种现象谓之血清固定或抵抗。本文就梅毒血清固定的概念、发生的可能原因、治疗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梅毒;血清固定;治疗;研究;综述

1前 言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性传播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非淋病性尿道炎,居第二位。几乎可以侵犯全身各器官、系统,造成多器官的损害。目前,青霉素作为梅毒首选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但经驱梅治疗后,有少数患者血清RPR下降到某个滴度时不再降低(RPR持续阳性),这种现象称为血清固定。血清固定发生率近年也逐年增高。由于梅毒血清固定原因不明,治疗困难,严重影响病人身心健康,成为梅毒治疗的难点。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关梅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而对血清固定的梅毒患者研究不多。为提高对梅毒血清固定的认识,下面就其概念、病因、治疗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2血清固定基本概念

一般认为,梅毒患者经正规驱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早期梅毒(感染后2年以内),按规定时间(大于6个月)随访如RPR仍不转阴,晚期梅毒(感染后2年以上),按规定时间(大于1年)随访如RPR仍不转阴者称为血清固定。国内在早期梅毒出现血清固定的具体时间上,尚无统一标准,有的以2年为限,有的定为1年。有关研究认为:经规范驱梅治疗后临床表现消失,早期梅毒大于半年,晚期梅毒大于1年,其RPR仍不转阴者,称为血清固定。国内有学者认为,若时间定在2年,病程已肯定进入晚期,不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如此时才开始复治,不符合梅毒治疗的早期足量规范的原则,早期梅毒半年、晚期梅毒1年与实际工作较为贴切合理。综上所述,观察时间只是判定血清固定的一个条件,临床仍需结合血清反应素抗体维持某个低滴度的持续时间。

3发生血清固定的可能原因

3.1治疗不规范

有些梅毒患者未予以重视,视为脏病而未在正规医院接受治疗,自服某些广告药,或虽经正规驱梅治疗,症状好转后未继续完成疗程及复查,而致RPR长期保持阳性。虽然四环素、红霉素类也属于治疗标准推荐,但一般只在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并对其进行脱敏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使用,而且该类药物治疗梅毒的疗效均不如青霉素,远期疗效不确切。治疗的不规范可能容易导致深部病原体的残留,从而引起梅毒血清固定。

3.2梅毒的病期、类型不同

梅毒一经诊断,要及早足量、足疗程进行抗梅治疗,一部分患者血清反应仍可长期甚至终身阳性。因此,如果不能正确地诊断梅毒的病期及类型并据此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就有可能导致此类血清固定的发生。有关梅毒的研究表明,梅毒血清固定主要与梅毒分期有关,而与性别、年龄和RPR初始滴度无显著关系,随着病期的延长,不利于病原体的清除,病期越长,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越高。

3.3有无神经梅毒或其他合并症

对血清固定者,如临床上无复发表现,应该进行全面的检查。刘金丽等对43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结果5例脑脊液TPPA阳性。李淑莲等,检测205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有115例患者根据脑脊液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神经梅毒,神经梅毒发生率为56.10%。神经梅毒可能是引发血清固定的原因之一。

3.4生物学假阳性

除梅毒外,还有一些疾病可以引起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称为生物学假阳性,此时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为阴性。生物学假阳性必须除外技术性假阳性,如操作失误、环境温度不符合试验要求、判断时间过长及判断的准确性等因素造成的结果异常。不同时间多次检测可以减少技术性假阳性的发生。生物学假阳性很低,临床上也极为少见。

3.5机体内细胞免疫异常

国内外研究认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失衡。刘金丽等观察到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较正常对照组升高,NK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有的学者研究发现血清固定患者的CD4+T细胞和NK细胞与健康组比较明显减少。杨文林等观察到部分血清固定的患者细胞免疫异常,表现为CD3+CD8+细胞有所增加,NK细胞减少。所有的观察均说明血清固定患者可能存在细胞免疫的抑制。

3.6治疗药物的选择及疗程

梅毒螺旋体极少对青霉素耐药。青霉素不能直接杀灭螺旋体,它只对繁殖期的螺旋体起破坏作用。梅毒螺旋体繁殖周期为30-33h,分裂时间参差不齐,要较长时间保持体内有效血药浓度,较为理想的剂型是芐星青霉素和普鲁卡因青霉素,水剂青霉素治疗效果不佳。很多国家(美英中等)陆续报告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梅毒失败的病例报告。黎志刚等使用四环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头抱曲松钠等药物治疗30例青霉素过敏的梅毒患者,其血清固定率为76.67%,与青霉素治疗组比较,血清固定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

3.7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

有研究显示早期梅毒的治愈率与发病年龄、初始RPR滴度、是否发生吉海反应及近6个月的性伴数量有关联:年龄小于30岁,RPR基线>1:32,发生吉海反应及近6个月性伴数量小于5人的梅毒治愈率高,国内也有人提出RPR初始滴度低者较高者血清固定发生率高。

4治疗

由于血清固定现象的发生率较高,目前对这类患者的治疗在临床上已成为临床医生非常棘手的难题。对血清固定患者是否需要再做驱梅治疗,目前意见仍未统一,一般认为,早期梅毒的血清固定患者,如无临床症状复发,是否再治疗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应作神经系统检查及脑脊液检查,以及时发现无症状神经梅毒并予以治疗。由于早期梅毒治疗后发生血清固定的患者约有35%出现临床症状复发,因此,有人认为此类血清固定患者均应再次治疗。

晚期梅毒治疗后出现血清固定,患者体内残存梅毒螺旋体的可能性大,复发率较高,也应再进行驱梅治疗,对于晚期梅毒出现此类血清反应的患者,如已经给予足够剂量复治后,血清仍固定,即使再无限制治疗也不能使血清转阴,则需详细检查以排除神经、心血管及其他内脏梅毒,并对血清固定患者定期复查血清滴度,随访3年以上,如血清反应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则表示有复发或再感染,需再次进行治疗。

由于认为血清固定与组织深部有病原体有关,所以关于血清固定的治疗,近几年国内有使用能使肉芽肿溶解吸收的碘化钾和能透过血脑屏障的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及大剂量的水剂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报告,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学者认为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与机体细胞免疫抑制有关,故建议在对此类患者进行常规驱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免疫调节剂进行辅佐治疗。

5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梅毒血清固定的危害性在于无临床表现,对机体产生的危害包括:(1)由于无临床症状,容易出现性伴侣之间的互相传播;(2)梅毒血清固定在未治疗的情况下可以重新发展成显性梅毒,亦可以向三期梅毒进展,对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3)临床所见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有很大部分为女性,且生育期女性常见,易造成婴儿围产期死亡或先天梅毒患儿的出生。

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处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由于其传染性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及其复发性、可能合并的内脏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妊娠梅毒血清固定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对心理的压力等对个体的影响,使得对梅毒血清固定的解决处理迫在眉睫。一方面广泛的宣传及健康教育,减少梅毒的发病率,提高梅毒主动检测率及扩大筛查面,以期尽早发现梅毒感染并规范治疗,是降低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的关键。另一方面,对梅毒血清固定的药物治疗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有关梅毒血清固定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淑莲等.梅毒血清固定与神经梅毒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0).

[2]刘金丽等.梅毒血清固定发病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2010(6).

[3]赵玉磊,苏晓红.梅毒血清固定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4(2).

[4]廖元兴梅毒血清抵抗与固定[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8(1).

[5]杨文林等.近10年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