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成若天性 , 习惯成自然——一年级学生计算习惯养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7
/ 2

少成若天性 , 习惯成自然——一年级学生计算习惯养成

施愿

湖北省嘉鱼县陆溪镇中心小学 437200

摘要:“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话主要指在学生初期接触系统化知识的学习习惯,会一直伴随学生成长,影响学生。因此,针对小学计算环节的教育,应当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计算的良好习惯。此次论文主要探讨的是一年级学生计算习惯养成。

关键词:一年级;计算习惯;养成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而言,很多学生认为计算部分是学习难度最高的一个环节。因为很多数学题目的计算过程较为复杂,且题目类型变化多端,学生学习时,会具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克服这样的学习难关呢?就需要从学生计算习惯开始培养,从计算原理,计算方法,计算方法多样性,书写格式等多个环节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一年级学生计算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分析

计算部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难度较高,且占据比例较重的一部分。在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有些学生对计算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且初步依赖计算器,忽略了自身计算能力的提升。虽然部分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解题思路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比较关注,但是,对于计算过程并没有详细剖析,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步骤。所以,对学生而言,计算一道数学题的难度性依旧很高。而小学生年龄较小,很难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计算思路中,解答数学题。因此,只有学生从基础入手,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能够在日常学习和解题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使整个计算过程变得轻松。

二、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年级学生计算习惯养成途径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计算原理和算法

有学者曾言:学习数学关键在于通透理解,掌握牢固。在理解并掌握计算原理和算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如果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结果教学,而忽略了过程性教学,直接会影响学生计算的效率,促使学生在“重复性”的方式下,没有根据计算数学题目。这样,只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认为“数学难学”。那么,怎样引导学生通透理解数学计算原理和算法呢?它需要从学习的三种特征研究,动作,形象和数学符号,让学生自主操作,分析数学特征,结合数学语言知识,表述整个数学计算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比如,“加法计算”中,可以分为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操作,探究算法。列出9+3,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一遍数出根,再在9根的基础上,再数出3根:10,11,12;得出最终结果为12。第二步,通过表象操作,构建数形模型。比如,画苹果累加计算,通过简笔画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第三步,数学符号操作,构建算法。根据数形结合的图形,将图形转换成数字,抽象出算法图式。

2.关注算法多样性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当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计算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其他学生多多交流自身的计算经验,以此创造出更多的计算方法。因为每一个学生的计算方法可能对于而言是最佳的计算方法,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未必是最好的计算方法,而紧接着学习完后期的数学知识之后,可能会呈现出更多的简算方法,但是,是否为最佳的计算方法,也是一个未知数。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具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师如果反复讲解多种计算方法,既会占据课堂较多的时间,也会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出现迷茫,反而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结合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不同的计算方法。比如,故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竞赛教学法等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形式中发现最佳的计算方法,以此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

3.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计算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出现各种计算失误的情况。虽然这些学生能够审清题意,但在计算中书写不正确,如将十位数字写在个位上等,导致学生计算错误。比如,有些学生在书写时,将数字6写成数字0,将数字7写成数字1,或者在计算列式时,竖向列式的数字没有工整对齐,导致计算错误。为此,在计算书写格式方面,教师应当从学生初期接触时,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指导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比如,第一,反复练习写数字0-9,要求数字工整且美观;第二,指导学生书写数字之间应当留有缝隙,保持一定的距离;第三,竖向列式,必须工整对齐,十位对十位,个位对个位;第四,明确作业书写格式。比如,写完一道计算题目之后,必须要空一排,从下一格再写题,保持书面整洁;第五,在学生写作业时,教师还应当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姿势,写出的数字应当美观。对于一些书写中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纠正和指导;第六,每一次批改学生作业时,能够针对书写规范,工整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将这些学生的作业作为范本,在其他学生之间传阅借鉴,以此互相勉励。

4.养成检查核算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掌握基础计算理论和方法之后,还是会出现较多的错误,比如,学生粗心大意,没有仔细检查和核算过程等,导致学生解答错误。因此,检查每一步的计算过程,是保证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是否正确。因此,在每一道数学计算题目,解答完成之后,应当反复检查核算解题过程和答案。像这样一道数学计算题:123+45=?学生在计算出答案之后,可以采用反推法,利用计算的结果,减去其中一个加数,检验一下是否会得出另一个加数,以此检验计算过程和答案是否正确。如果存在问题,学生则需要重新计算,检查计算过程是否存在失误。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一件细致,长久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项目。因此,在小学数学课程教育中,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计算的原理和算法,通过创新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以此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参考文献:

[1]陈芸芸.乐算·选算·巧算:小学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实践与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2):66-67.

[2]康梅菊.浅谈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8(18):21-22.

[3]杨亚萍. 小学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4]吴翠芬.谈一年级计算教学中的四个“关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08):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