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农村居民公共文化参与研究:状况、特征及政策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7
/ 3

苍南县农村居民公共文化参与研究:状况、特征及政策启示

杜斌茹

浙江省苍南县委党校

【摘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各基层政府近年来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根据初步调查,当前农村居民在公共文化上依然存在着参与度偏低、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本文以苍南县为例,对村民公共文化参与状况及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设,从而探讨政府如何提供精准、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供给,提高村民的公共文化参与度。

【关键词】公共文化;村民参与;乡村振兴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表现在文化领域就要求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那么,建设公共文化便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但这不仅需要政府层面主动提供公共文化供给,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予以回应。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文化指的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总和。在这之中,文化参与度便是衡量人民文化获得感和文化权益保障程度的基本标尺。从群众角度看,文化需求是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特别是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广大人民群众物质需求逐渐满足,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从政府角度看,赋予农村群众平等地享有文化服务的权利,避免公共文化建设城乡差距过大形成的“马太效应”,使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基层人民政府的一项艰巨任务,而群众的公共文化参与状况能够直接反映政府的服务能力和当地公共文化建设的状况与水平,验证其建设成果和有效性。

因此,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上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城市客厅等场所设施飞速发展,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硬件设施的发展并不等同于服务水平的提升,在绝大多数地区,群众的公共文化参与度并没有随着公共文化的普及和投入的增加而提高,反而一直呈现低水平的状态,为探究这一现状,本课题以苍南县为例开展调研。

二、苍南县公共文化建设现状及村民参与的特征

苍南县隶属于浙江省温州市,地处浙江最南端,是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之一,县内各乡镇村社正处于公共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逐渐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主要表现在1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城市书房、百姓书屋、文化客厅在近几年来不断建设并投入使用,全县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544967平方米,每千人拥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460平方米,100%的社区建有文化中心,51.2%的行政村(社区)建有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置率100%;二是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各类文艺演出、艺术展览层出不穷,全县年均送戏下乡400余场、送书下乡5万余册、送电影下乡9000余场,全县借阅图书总量超过60万册;三是公共文化阵地功能不断完善,建立农村文化礼堂点单服务,2018年发布了涵盖14个服务项目120场活动的服务菜单,包括民乐演奏、戏曲表演、手机摄影等,公共文化供给开始从“演什么看什么”向“要什么给什么”转变;四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持续加强,目前已有半数以上基础薄弱村建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礼堂、文化中心,具备图书阅览、文体娱乐、展示展览等综合服务功能;五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不断完善,2013-2017五年间,全县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总投入6.31亿元,人均文化事业费107.29元,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严禁占用乡镇文化中心场所和设施的通知》等政策措施,2019年发布了《苍南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制度及资金保障进一步增强。

基于当前苍南县文化建设现状,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地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行为具有以下五个典型特征并相应地暴露出了问题:

第一,村民公共文化参与意识不足,以享有型参与为主。公共文化参与的类型可分为享有型、生产型、监督型、决策型、建设型等。顾名思义,享有型参与是村民最为常见的参与形式;生产型和建设型参与因需要一定的专业素质,相对较少;参与比例最低的则是监督型和决策型参与,87.3%的村民都没有向当地政府就公共文化服务提过意见或建议。此外,大部分村民不仅“参政问政”热情不高,对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意识也较为缺乏,认为文化活动可有可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政府性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度偏低,自发性文化活动广受欢迎。调查发现,对于公共文化设施,村民中经常使用和偶尔使用的为39.8%,不太使用和从没用过的达到60.2%,使用率总体较低。特别是相较于政府主导下形成的公共文化活动,村民参与民间自发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却非常踊跃,如传统庙会、节庆祭祀、灯会、广场舞等,这类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仅活动形式成熟,而且村民参与热情高涨。而与之相对的,部分村民认为文化场馆的一些活动,偏艺术、较高雅,甚至学术性较强,无法“飞入寻常百姓家”,由此导致村民参与度不高。

第三,村民参与目的导向性明确,参与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都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如有孩子的村民公共文化参与度较高,主要原因是为了带孩子参观或是学习,教育导向表现明显,聊天会友、运动健身、自我提高等等也都是常见的目的之一。除主观因素以外,村民的参与率还受到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程度、文化氛围、宣传定位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相比,文化中心的利用率较低,主要原因就是其功能定位对村民来说较为模糊、不够明确。

第四,村民参与偏好呈现类型化区分,参与质量总体偏低。调研显示,受年龄、职业、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村民公共文化参与偏好呈现类型化划分。中老年及农民群体以休闲娱乐、锻炼身体为主,更倾向于选择公园、广场等室外场地进行文化娱乐活动;青少年及高知群体以科普宣传、专题讲座、文化展览为主,更倾向于选择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室内场馆。同时,虽然各类群体参与热情不低,但总体上以短时间参与为主,参与质量不高。

第五,城乡之间参与满意度相差较大。苍南县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县城中心区文化资源丰富,设施先进完善、管理专业有序,频次高、质量优的文化活动使居民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而农村社区等基层地区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不仅设施落后、功能不全,还存在挪用占用的情况,尤其是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的问题严重,大部分在编在岗的乡镇文化员同时还兼任其他职务,工作积极性和专业度整体不高,直接影响了公共文化供给和服务的质量,导致村民满意度普遍较低。此外,城乡之间公共文化产品存在偏差也使得满意度有差异。

三、政策启示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我们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当前文化建设的体制。众所周知,政府部门实施文化建设通常采用“压力性”的垂直管理,即通过自上而下、量化考核的方式,产生“压力”,敦促基层政府完成绩效工作,建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种体制产生高效的同时也衍生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基层政府建设公共文化的源头和动力不是来自于村民需求和农村发展的需要,而是来自于上级的指令,从而导致了公共文化偏离了村民的主体性、根本性需求,脱离了农村文化的延续性以及村民的日常生活,进一步使得体制下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往往未能有效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最终违背了原本的目的。然而,体制之痛非一日之寒,为最大程度地提高村民的参与度、调动其参与积极性,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加大宣传,提高村民参与公共文化的积极性。培育村民参与意识、提升公共文化参与度,首先必须要重视发挥宣传的作用。一要在农村中心地区设置醒目的公共文化场所设施指示标识,提高公众认知度,让更多村民能够直接了解到该场馆的地理位置、功能、开放时间和近期活动,同时要简化活动参与流程和演出门票获取难度,可将文体活动以一定比例赠票送入寻常百姓家,鼓励村民参与的同时也起到宣传的作用;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社交网络,如微薄、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等现代传播平台拓展宣传的范围,提高宣传的针对性,特别是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自媒体的时兴,村民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参与、分享和表达;三要打破文化活动的场馆限制,将优质的专家讲座、文艺演出、艺术展览扩展至农村广场,使展览、讲座深入到村民生活当中,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最终形成口碑效应。

(二)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和村民实际需求。首先,结合地方特色,就要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深入挖掘农村地区保存完好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有潜力、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农村传统文化培育成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内容,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品牌文化、精品文化,如金乡镇的清明祭、蒲壮所城的拔五更等,重塑农村区域性文化认同,避免到处开花花不香。其次,结合村民实际需求,就要建立供需调研与反馈机制,可采用随机访谈、调查问卷、网络采集等形式,聘请第三方公司进行专业分析,通过供需对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深入了解基层人民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提供符合村民偏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做到公共文化活动供给与村民文化需求的深度契合,增强村民的获得感。

(三)拓宽渠道,鼓励村民深度参与公共文化。公共文化参与的渠道和形式多种多样,对村民来说,不仅可以成为普通观众享有公共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成果,更可以通过亲自参与其中、对政府文化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等方式直接或间接投入到当地公共文化建设中,使文化参与进一步深化。站在政府角度,一是要广泛招募村民作为文化活动的志愿者,鼓励村民自我服务,设置志愿服务积分,以换取演出门票、生活用品等形式,强化村民的获得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二是要关注村民的文化表达权,邀请村民参加相关听证会,开通村民意见征求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反馈通道,及时将公民参与后的决策情况通过官网、媒体等公示出来,确保评价反馈的信息能够真实有效地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在加强公众监督的同时,也能增进村民对政府部门的信任感,真正实现全面广泛的文化参与。

(四)完善配套,提高文化场所的建设管理水平。一要强化公共财政的精准投入,使财政投入向优质资源、向落后地区、向弱势人群倾斜。二要完善配套公共交通设施,如城乡巴士、公交车可在农村书屋、文化客厅等地就近设置停靠站点,提高公共文化空间的交通便利性,为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创造条件。三要提高公共文化场所的管理水平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公共文化工作日志制度,加强对文化设施的管理、维护和监督,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书屋、图书室等村民使用频率较高的设施的管理力度,及时进行图书更新替换。四要探索整合各类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功能,依托现有的阵地资源,将公共文化场馆空间与休闲空间、娱乐空间、旅游空间、消费空间等生活空间从地理位置和内容供给上进行衔接与融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管理,盘活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多头管理,提高利用率、效率和便利性的同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使公共文化参与逐渐成为村民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2](英)雷蒙·威廉斯著,高晓玲译.文化与社会[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

[3]沙垚.农村文化传播的内生性视角:“文化下乡”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传播,2016年第6期.

[4]李兵园,唐鸣.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角色、空间与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6 年第5期.

[5]陈波,丁程.中国农村居民文化参与分析与评价:基于场景理论的方法[J].汉江论坛,2018年7月.

[6]张小莉,邓佳斌.农村公共文化参与:式微与重构[J].求实,2015年第1期.

1 以下数据统计于2019年苍南县龙港镇未撤镇设市前。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