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生态环境修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1
/ 2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生态环境修复

韩超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任城区分局 , 山东省济宁市 272000

摘要:生态修复近年来逐渐被公众所重视。本文就以生态修复的裁判执行角度出发,通过介绍在生态恢复中的具体执行方式,发现贯穿执行之中的许多问题,并对其进行归类。最后根据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去规划具体的完善措施,用来解决环境公益诉讼中执行方式不足的问题,最终达到环境修复的预期效果,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修复

1 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植物修复这一概念大约是1980年代前期提出来的,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

目前,植物修复这一技术已经涵盖了污染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如城市树木、草坪乃至花卉植物对大气或室内空气的净化;池塘中水生植物通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利用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污染土壤及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机污染物的讲解等。

2生态环境修复执行方式的种类

2.1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是现阶段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司法手段。生态损害赔偿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由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承担赔偿责任,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其实质是赔偿义务人(生态环境损害人)造成生态环境损害事实而应承担的法律赔偿责任。环境损害发生后,发现生态环境损害需要修复或赔偿的,赔偿权利人根据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就损害事实和程度、修复启动时间和期限、赔偿的责任承担方式和期限等具体事宜与赔偿义务人进行磋商,统筹考虑修复方案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最优化、赔偿义务人赔偿能力、第三方治理可行性等情况,达成赔偿协议。无法达成赔偿协议的转而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例如山东济南章丘区6企业非法倾倒危险废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被告修复所破坏的生态环境,同时承担环境修复的费用;也可以直接判决其承担环境修复费用。显然前者的方式是更为广泛的该类型执行方式。金钱给付结合行为给付,最终实现“谁破坏、谁治理”。此种执行方式是现阶段最为直接让污染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其自身恢复环境的同时,让被执行者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自身的违法行为,尽力发掘污染企业对于环境修复的能力。通过完成此次执行,有利于在地区间形成一定的警示作用。而此种执行方式的一大特点是适用于那些承担环境修复金额较少,行为给付较多的被执行者。另一大特点是该种执行方式更适用于生态环境破坏易于通过自身得以修复的执行主体。付出相应的时间,适当的恢复行为就会有所成效的改善环境,最终达到环境修复的目标。例如在江南优立眼镜固体污染案中,人民法院最终裁决涉案企业按照一般废物的标准处置该涉案的废物。该涉案企业就是这种执行方式的典型,通过自身的行为给付即处置相应的固体废物,达到消除污染的诉讼请求。

2.2设立专门基金执行

专门基金执行是指在我国的行政地区设立了环境公益诉讼的专项基金,执行环境修复的任务。该种基金会属于非营利性质,能够避免行政部门采取权力牟私的情况出现,更好的实现公开透明。这个专项基金的资金来源即是环境公益诉讼的被告支付的相关赔偿金。而这个专门基金的主要用途是用于修复已被破坏的环境,同时可以用于诉讼活动中对环境损害程度鉴别与评估。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设立专门的基金其目的是为了修复诉讼被告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而解决诉讼赔偿款使用和外部监管的问题,真正做到专款专用。而该基金是否可以用于原告诸如咨询专家,调查取证,以及其他相关环境调研。在当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更多以具体的案件的执行为主。在环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的建设上,绿发会走在了前沿。不仅建立相关的基金会,更设立了管理委员会,执行监管双管齐下。同时也方便了最后环境修复的验收。这种探索实践的工作应当被鼓励,从而进行相应的推广与适用。

3生态修复目前困境

3.1能源消费结构有待调整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原煤消费占比仍高达43.7%(其中工业能源消费中原煤占61.7%),原油仅次于原煤的消费,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偏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对交通运输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3.2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土壤污染来源种类繁多,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持久性有机物污染越来越突出,镉、铜、汞和铅等重金属含量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搬迁企业污染场地和城市周边地区土壤污染呈现污染面广、污染因子多、污染风险高等特征。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土壤污染已经影响到农产品安全。

3.3环境监测水平有待提升。

现行监测体制不够完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难以为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提供充分有效支撑。部分地区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数量不够、覆盖不全、代表性不强,不能全面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监测指标难以满足精细化环境管理需求。环境监测对“互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无人机船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创新融合应用才刚刚起步。

4发挥自身优势 修复生态环境

4.1积极参与土壤污染防治

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一要积极参与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详细调查工作,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构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库。二要积极参与重点行业在产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掌握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构建重点行业在产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库。三要积极参与重点行业关闭搬迁企业地块环境排查工作,掌握潜在污染地块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四要积极参与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加大技术创新,增强服务全省土壤环境监测管理的支撑能力。五要加强与生态环境、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沟通联系,发挥核地质优势,为土地质量调查与污染防治等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4.2加强辐射环境监测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辐射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一要积极推进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开展全范围监测网点建设、重点地区大比例尺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等工作。二要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实现对辐射环境监测信息的有效控制,海量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辐射环境监测信息的实时发布与共享,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三要加快辐射环境预警体系建设。开展针对全省放射性风险源及敏感目标的详细调查,建立分级、分类、分段的突发核与辐射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体系。以核设施和核利用源为重点,加强核与辐射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建设,实现动态更新。

4.3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灾体系建设

我国山地丘陵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5%,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防范难度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面对严峻复杂的地灾防治新形势新要求,综合治理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一要积极参与交通沿线、水利设施、矿山企业、生产建设区等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排查工作,依靠科技手段,对险情重、危害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二要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队伍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保障出险时队伍拉得出,打得赢。三要积极参与城市重大地质问题调查与监测等工作,加强风险评价与管控,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四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向社会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和简明防灾避灾方法,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

4.4大力推进绿色勘查

绿色矿山建设是加强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必然要求。一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树立绿色环保勘查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勘查工作全过程,严格落实勘查施工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切实做到依法勘查、绿色勘查。二要大力发展和推广航空物探、遥感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快绿色环保技术工艺装备升级换代,适度调整或替代对地表环境影响大的槽探等勘查手段,减少地质勘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5生态修未来研究展望

  在眼前的格局下,可持续发展不失为当代人的一种既明智又沉重的选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已开始正视目前所处的困境。显而易见,倒退回去,甘于守贫,不仅于环境问题的解决丝毫无补,反而加剧生态失衡;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只能在麻木中葬送自己。唯有通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寓环境治理于发展之中,才是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长治久安的最终出路。

5结语

地球环境应该引起每个人的重视,珍惜和保护环境是为子孙后代谋福利。本文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究,以期对水土保持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张文聪,高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成效与经验[J].中国水利,2016(12):62-64.

[2]陈雷.水保保持生态建设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J].中国水利,2018(04):6-10.

[3]赵秉栋,赵军凯,宫少燕.论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水土保持研究,2018,11(03):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