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 ------------------- 浅谈折翼天使聋哑儿童舞蹈教学的实施途径和手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3
/ 2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 ------------------- 浅谈折翼天使聋哑儿童舞蹈教学的实施途径和手段

任 凌

湖南省汨罗市特殊教育学校 414400

摘要: 律动课程的价值在于充分利用听障儿童的视觉、触觉、振动觉以及残余听力等感知觉通路,以律动的方式,发展听障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语言和沟通交往能力;培养他们对韵律的初步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形成基本通感,开发艺术潜能;补偿身心缺陷,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养成活泼、团结、友爱和遵守纪律的品质,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节奏 生理缺陷 节奏感 音乐情境

律动是聋生在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音乐旋律中进行的各种活动。律动课是聋校的一门特殊课程,是根据聋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使聋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发展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课。具体课堂中通过各个部分内容的融合参与(一节课当中,会教授舞蹈配合打击乐的演奏,加入简单的韵律动作,再配和有趣的情景游戏,巧妙的融合各个部分的环节设计)使听障儿童在各个方面达到康复治疗的作用。同时鼓励听障儿童能够积极参与即兴式表演和综合性艺术实践等活动,培养听障儿童的沟通交往的能力,提高自我认同感,建立自尊、自信、自爱的人生观。聋校的律动学科课程以一至三年级听障儿童作为康复主体,一至三年级的听障儿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引导,配合先进的智慧教室信息技术的运用。逐步的培养听障儿童的学习习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过程中,使听障儿童逐渐掌握律动学科的基本术语、基本动律、节拍节奏等浅显的律动知识,促进听障儿童对学习律动课程有一定的信心和认识,从而有效激发听力儿童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使得听障儿童获得艺术潜能的开发,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在学校的文体活动中,丰富听障儿童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与人交往的沟通能力。

律动是一门融舞蹈、韵律操、打击乐器演奏、情景游戏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类课程。通过以下4个方面,从律动学科教学对听障儿童进行有效康复

一、注意基础教学,强化节奏训练。

聋生的舞蹈表演和节奏感息息相关,平时的节奏训练是影响表演的重要因素。“节奏”一词,一般解释为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耳聋学生虽然丧失或部分丧失听力而与音乐无缘,但他们仍可以在律动课中接受节奏的训练与教育。对聋生节奏感的培养,律动课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律动曲中的模仿动作、练习和简单的律动组合;儿童舞蹈、民族民间舞和集体舞;打击乐器的演奏;表演操、健美操等一些基本体操;队列训练。单纯的律动组合、舞蹈、体操等,在培养聋生的节奏感方面是比较直接而有效的。

二、运用现代媒体,感悟音乐美感。

律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采用,大大吸引了聋生的注意力,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取代的作用。例如:在舞蹈《划龙舟》的教学中,为了使聋生更深入地理解舞蹈喜庆、欢快的情绪,我将声音放大,把律动室门关上,让音乐回响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舞蹈,并将双手放在低音极强的音箱上感受音乐的节奏,有的聋生平躺或全身趴在地板上,依靠触觉、振动觉感受音乐韵律和节拍,部分有残余听力的聋生将耳朵紧紧贴在音箱上,瞬间就被欢快的旋律和动听的歌声所吸引,同时被演员那快乐开心的情绪以及惟妙惟肖的表演折服。短短的一节课时间,通过多媒体以艺术的手法和形象生动地展示,使聋生对学习舞蹈产生了浓厚地兴趣,为他们了解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打开了大门。

三、结合人文教育,体会音乐意境。

如在教授民族舞《走进西藏》时,我考虑到这是一首藏族的歌曲,而且歌词中描写到了藏族人民和解放军的鱼水之情,这些是聋生平时在生活中接触不到或是了解很少的。因此,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介绍藏族风土人情的影片。同学们通过观赏影片,知道了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了解了藏族同胞体态上与其他民族的不同,他们的上身总是习惯于松弛并稍稍前倾,与下肢流动而连贯的动作相映,形成了自如悠然的舞蹈风格;同时让学生欣赏藏族的哈达,哈达是藏族人民在迎送、馈赠、敬神以及日常交往礼节上使用的丝巾,表示敬意和祝贺。聋生在课堂上点点滴滴的表现,充分说明了他们对律动课所产生的浓厚兴趣。

四、补偿残余听力方,展现教师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律动课是一门艺术性学科,聋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用肢体去表现舞蹈。要让聋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自己必须引导孩子体会音乐情景,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情感、身势、表情等各方面的因素为学生的学习增添更多的激发机制。在排练舞蹈之前必须让孩子领会音乐素材的主题情绪,通过和学生的沟通共同完成舞蹈教学。

补偿残余听力方面,运用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发展听障儿童的言语能力。

1、先学会动作,在学会动作的基础上,让听障儿童学习说话。逐渐配合相应的舞蹈动作来完成,使听障儿童能够明白所要表达舞蹈的含义。例如,在教授舞蹈组合《编花篮》一课时,我会先让听障儿童了解舞蹈的背景,讲授秧歌是的步伐。让听障儿童练习用舞蹈的形式表达生活情境。

2、教会听障儿童数节拍,同时提升整齐度。并可以不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正确的按节拍完成动作。

3、手语舞的表演形式,更加能锻炼听障儿童言语发展的形成。教师把文字通过手语进行加工成优美的手语舞,让舞动的手语变的大方、自然、得体。听障儿童通过观看播放的音乐歌词,跟随音乐节奏的演唱速度,以及地面振动的节奏,来感知节奏的强弱快慢。听障儿童在学习手语舞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手语的舞蹈表演能力,还发展了他们的言语能力。

总之,聋生的律动教学必须综合各种因素。孩子们的音乐世界是如此的静谧,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灵动为他们无声的世界增添更多更美的感悟。

参考文献;

纯.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J]. 黑龙江粮食, 2016(6).

MLA

李纯.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黑龙江粮食 6(2016).

APA

李纯. (2016).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黑龙江粮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