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的隐喻——森佩尔理论体系“建筑四要素”的梳理与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5
/ 2

“编制”的隐喻——森佩尔理论体系“建筑四要素”的梳理与解读

郭 欣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西城区 100120

摘要:文章通过对森佩尔建筑理论体系发展形成脉络及其自身递进关系的分析,厘清当下建筑学者对其理论本身让人困惑的两个方面——材料与建构(本体)和“编织”理论(隐喻象征性)的研究。

关键词:戈特弗里德·森佩尔 建筑四要素 材料和构造 建构 编织 隐喻

上世纪60年代末,随着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著作《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问世,后现代主义思想开始风起云涌。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筑学早已陷入了后现代主义造就的不确定性中,建筑学原本健康的结构、建造、秩序等本体意志就逐渐被各种图像、形式、风格、思潮肢解的面目全非。好在以弗兰姆普顿《建构文化研究》为代表成为了一股抵抗力量,通过对建筑“建构”文化的研究,帮助我们脱离建筑形式的牢笼,使我们摆脱了一种主义代替另一种主义的历史迷魂阵。

历史的发展总是会出现螺旋上升的态势,在建筑理论的发展也难逃窠臼。建筑理论有时在某一时期没有相关性,但在另一时期会显现重要的价值,森佩尔的建筑理论就出现了这样的特征。[1]得益于弗兰姆普顿等人的“建构”研究,森佩尔这个长期在中国建筑界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开始变得耳熟能详起来。

一.相关概念阐释

建筑学中的建构

“建构”这个中文词是对英文单词“tectonic”的中文翻译,“tectonic”理论有其特定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一直以来,国内学者都无法用一个固定的定义或概念描述透彻。

弗兰姆普顿教授指出:“建筑具有本质上的建构性,它的一部分内在表现力与它的结构形式是分不开的,同时‘建构’一词不只是指造成物质上必需的构造活动,而是指使此种构造上升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活动。” [1]由此可见,“建构”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物质与象征、技术与艺术等观念复杂交织的独特建筑视角。

王骏阳在《建构文化研究译后记》中指出:“建构”就是“建造的诗学”,它包含着两个基本内容“建造”和“诗学”。因为“诗学”,“建构”就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它与艺术、人文、历史、社会文化诸多因素掺杂在一起……另一方面,由于是“建造的诗学”,它要求人们回到建造学基本问题——建造,在这里“建造”既包括结构、构造、材料、施工等物质层面,也包括建筑的功能和使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层面。[3]

总之,“建构”更多地是一种文化观念和现象、是一种理解建筑和看待建筑的特定线索和独特视角,同时也是深植在每个手工艺者和建造工匠及建筑师骨子里的潜意识,当人们开始制造或建造时,它就会实实在在的呈现。

二.森佩尔建筑理论的梳理

(一)森佩尔建筑四要素理论的提出

19世纪40年代德国对于人类学的研究已有了较多的成果,得益于对远古人类居所、风俗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森佩尔依托人类学视角提出建筑与装饰并非“抽象观念的直接产物”,而是发端于对以材料、技术和功能为基础的内在动力。由此,否定了洛吉耶(Marc-Antoine Laugier,1711-1769)提出的“原始茅屋”的建筑起源学说,同时区别于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的“实用”“坚固”“美观”的古典建筑学认知。在总结了自己以往研究的基础上,1851年森佩尔在伦敦出版了《建筑的四个要素》(The Four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Die vier Element der Baukunst)。他认为所有的形式最终都源自于人类四种基本动机,而它们与其在建筑中相应的四种形式要素之间又有相应的密切关联,并且进一步与四种制作工艺相对应,即:

汇聚 火炉 陶艺(gathering hearth ceramics)

抬升 平台 砌筑(mounding terrace/earthwork stereotomy/masonry)

遮蔽 屋顶 木工(roofing roof/framework carpentry/tectonics )

围合 墙体 编织(enclosing wall/membrane weaving)

他用原始棚屋做为实证,棚屋有四个最基本的不可删减的组成要素:火炉(居所的精神中心)、平台、屋顶、围合墙体,四个要素对应了四种材料的加工方式。

(二)森佩尔建筑四要素理论的发展

森佩尔“坚信材料以及制作构成了人类内在的愿望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的交汇点。”他认为“人们是在制作实用器具以及艺术品的过程中来满足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需要”。[2]森佩尔虽然重视材料和制作但是他并不是一个结构理性主义者。森佩尔更为看重材料与建造的象征含义,并为了这种象征性的显现常常需要用织物把材料和建造的真实性隐匿起来。在其论著《技术和建构艺术的风格或实用美学》中认为“结”和“编织艺术”是一切艺术之“原始形式”。他认为在建筑的起源上,织物特别重要,因为它构成了纪念物中可视空间的限定要素。而正是这些纪念物使得一个社会有可能回忆起并记住那些庆典一一在这些庆典中, 人们得以把自己结合成为一个民族。虽然从结构主义者和物质主义者的角度来看,这一点不无争议,但是其意味着,那些轻质的(不透明的)覆层或是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围护才是空间限定中的根本性要素,因此建筑的结构部分便退居第二位了。

[6]

阿道夫·路斯在其文章《面饰的原则》中赞同森佩尔的观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森佩尔从来没有认为建筑的结构可以随意的处理,他主张结构与建造上的逻辑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建筑质量的根本所在。弗兰姆普敦在他的理论著作《建构文化研究》中认为森佩尔是一个折衷主义者,他一方面认识到基座、构架和屋顶的本体性,另一方面又将壁炉和围合墙体置于更重要的位置。

森佩尔理论自身的复杂性给后续的研究带来了诸多的困惑,“米歇尔·席沃扎认为森佩尔的建筑思想中存在多层递进关系,他定义了建筑的三个层面:首先是内在的技术,即平实的材料建造;第二层是建构秩序,即对技术的再现(或技术之面具);第三层是在第二层秩序之上的雕带,是对人类故事、神话和幻想的叙述(面具之面具)。”[3]弗兰姆普顿对森佩尔的评价一针见血:“由于森佩尔理论中的人类学见解,该理论中的二元论思想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一思想有许多不同层面的表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建筑始终无法回避的再现与本体的二元对立关系。”[1]

森佩尔在其《技术和建构艺术的风格或实用美学》中着重论述了第三个层面,即面具之面具的极端重要性。而弗兰姆普敦在《建构文化研究》中基于对普金拉、斯金以及维奥莱·勒·杜克的实践研究,着重探讨了其建筑思想第一和第二个层面,并强调了本体的理性表达,并且区别了森佩尔虽然注重结构的理性,但他还是将围合表皮即建筑的象征性置于最重要位置。

(三)森佩尔建筑四要素理论的意义

当代的建筑实践在印证森佩尔已有理论的同时在不断的丰富其理论的内涵。多元化的建筑实践在森佩尔的理论体系中都能找理论支撑,但都不同程度的侧重于其理论的某个方面。当下风靡的表皮建筑学理论在森佩尔的面饰理论体系中能找到支持,但脱离了森佩尔“编织理论”的时代背景其显得有点附会。但是当代建筑实践过程中涌现出的诸多作品很好的诠释和发展了森佩尔的建筑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建造的诗学[M]. 王骏阳,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史永高. 森佩尔建筑理论评述[J]. 建筑师,2005

[3]王骏阳. 建构文化研究_译后记 上[J]. 时代建筑,2011(04)

[4]森佩尔. 建筑四要素[M]. 罗德胤,赵雯雯,包志禹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5]约瑟夫•里克沃特. 森佩尔与风格问题[J]. 王丹丹,译. 时代建筑,2010(01)

[6]戴维•莱塞巴罗. 戈特弗里德•森佩尔:建筑,文本,织物[J]. 史永高,译. 王飞,校. 时代建筑,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