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与科技交叉融合后所呈现出的不同样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0
/ 2

论艺术与科技交叉融合后所呈现出的不同样态

孟靳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大连 116034

摘要:很多人认为艺术作文人文学科,是形而上的,而科学则是理性学科,而这不会有过多交集和碰撞,但艺术与科学这两门学科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程度上结合发展,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就曾在手稿中表现出艺术与科技的初步结合,那随着时间、空间以及人们对于这两个学科认识的增加,逐步形成了艺术材料的增材制造、运算化设计、声音媒介艺术、生物艺术、影像艺术等不同样态。

关键词:艺术;科技;解构;融合;不同样态

一、艺术科技的增材制造

增材制造指的是通过添加材料而不是凿刻原生材料,如3D打印技术。在未来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一个世界“打印一切”,当然这也同样适用于艺术行业,尤其是雕塑艺术领域。很多人设想,在技术足够普及简便的情况下,一个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能通过3D打印机轻松的将自己构想的视觉形象成功转化为实物。

雕塑家隋建国的作品《肉身成道》中,精确并还原了艺术家在创作时留在作品表面的手纹细节,打破了此前在泥稿放大过程中,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局限对于细节还原的不足之处。

下面这一系列作品是艺术家首次结合3D输出科技手段进行创作。作品是一个巨大的未知的物质张牙舞爪的悬在半空中,在它的下面放置着同样一堆说不清楚是什么的物质,面对着它,从内心深处会感到一种未知感。

他的新作《隐形》为三个步骤,首先与数学家、软件工程师花一年时间讨论写出一个软件,利用流体力学的基本算式来模拟人体进入岩浆的过程。其次从中选取某个时间点,将人体与岩浆混合流动的形态以3D打印的方式输出。最后在输出的立体造型上包覆以不锈钢,抛光打磨,并上色。

二、运算化设计——互动装置艺术

《Random International的沉浸式环境雨房》是通过运算化设计而来的艺术作品,雨水室是一片可以在任何地方检测到人体的地方停下来的瀑布,它为游客提供了控制雨水的体验。借助数字技术,雨室创造出精心设计的倾盆大雨,同时鼓励人们在一个意想不到的舞台上成为表演者,并创造出一种亲密的沉思氛围。

这项工作邀请参观者探索科学、技术和人类创造力在稳定我们的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在装置以外看起来是大雨倾盆,但当你真的走进去的时候又完全不会淋湿,装置内的 3D 摄像头会捕捉访客的身影,系统控制雨水避开行人,走进去会有一种自带主角光环的错觉体验。

三、声音媒介艺术

提到声音艺术,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他们就是日本新媒体艺术家池田亮司以及声音艺术家黑川良一。

日本艺术家池田亮司的最新作品形式是一个巨大的地面视频投影,伴随着令人不安的高低频率声音,这些声音便是他喜爱的“非主流声音”,地面投影上的一些疯狂的光条、粒子的频闪画面会在脚下滑动而过,即便是透过屏幕观看,也会感觉即将被传输到冷酷的数据深渊。

黑川良一在 “Node 5:5”当中,黑川良一结合使用了声音、激光轨道和投影画面,涉及到多种技术,包括动态激光铸模、视频投影和波场合成,激光系统控制着不同的激光,每一道都相互独立。 屏幕上的白色图案为投影图案,随着声音和激光而改变。

四、生物艺术

艺术家们运用科技手段,合成技术,试图突破“生命”的界限,创造出有别于传统概念的“生命”形态—— “合成生命”,或是通过编辑DNA来设计新的生物功能,也就是合成生物学。

在2008年,西澳大学生物艺术研究实验室的艺术家奥隆·凯茨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无害皮夹克》,他将人类及老鼠干细胞置于实验室玻璃生物反应器中,通过管饲小牛胚胎血清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这件“夹克”出人意料地疯长起来。最终馆方为了限制它的增长,不得不停止为其提供营养素。

作品《复活》中,8只实验用青蛙的新鲜尸身剥皮去头,泡在液体中,接上电极;仪器把电子音乐中的节拍转换成电信号传给电极,使尚保留活性的青蛙肌肉做出反射。在动感十足的音乐声中,无头蛙尸的大腿随节奏踢动,如同舞蹈。

作品就在探讨“意识是否能够控制身体”这个问题。而另一个问题是生命的边界。作品中的青蛙们都只有半个身体,但它仍旧在动。这时你就会觉得:“它是活的吗?但它又不是活的”,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这两件艺术作品以这样的结果收尾引起了一些争议,也是我们在生物艺术创作中一定要重视并解决的问题:生物学应用的伦理该如何规范?

五、影像艺术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来众多新媒体艺术家,比如洪昀、郝杰、张培力等。其中郝杰便是一位将装置艺术与新媒体结合创作的艺术家,其作品专注于感觉、可参与性和装置及空间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将科技手段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善于研究关于科学与技术对于设计相互作用的关系。

作品中一只气球漂浮在两个空间之中,这两个空间一个意味着被回忆温暖的过去,另一个是被想象加速了的未来。装置中气球的动态过程和轨迹是可以被仪器捕捉的,但是遗留了痕迹的水面却没有办法被保存保存下来。

参考文献

[1]黄洁,《具有宋代折枝画审美特征的糙木家居饰品设计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2]王康,《基于3D打印技术在纺织复合材料领域中的创新应用》,2018年

作者简介:孟靳(1996.11-),女,汉族,籍贯:江苏南京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视觉传达),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