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谈 陶 渊 明 诗 的 “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0
/ 2

浅 谈 陶 渊 明 诗 的 “真”

李建文

将乐职专

摘要:陶渊明是一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别具气格的伟大诗人。他的作品以其真挚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读者,处处流露出对真、善、美的追求。“真”,是他做人的准则,也是他为文的准则,特别是他的诗,达到了“真”的最高境界。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陶诗的“真”及其意义作粗浅的分析和阐述,以利于语文教学。

一、陶诗内容上“情真、景真、事真、理真”。

二、陶渊明的“任真”、直率人格对作品的影响。

三、陶诗的“真”在当时、对后世以及对现在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陶渊明 诗 情真景真事真理真 任真直率 影响和意义

一、陶诗内容上“情真、景真、事真、理真”。

陶渊明现存的诗作有一百二十多首,在这些诗中,处处流露出对真善美的追求, 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情真理真”。

他抒写归田之欣喜,就高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之一);叙相聚的欢乐,就吟咏“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之一);吐志不得展的悲哀,则为“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杂诗》之二)总之,他的喜怒、爱憎、理想、希望,都无所掩饰地写入他的作品。这种抒情上的真率自然,正是他的诗作能撼人心弦的奥妙所在。

他把农村的田园、山川、花草、树木、鸟语、蝉鸣以及墟里、荒蹊、炊烟、井灶、鸡鸣、狗吠等毫无矫饰地纳入诗境,写出了不少表现田园生活和自然之美的清新诗句,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之一)“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杂诗》之二)“弱湍弛文鲂,闲谷矫鸣鸥。”(《游斜川》)“哀蝉无留响,从雁鸣云霄。”(《已酋岁九月九日》)等等。景的真,让我们有如临其境之感。

在农村,陶渊明亲自参加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他在作品中描述的许多事都是他亲历的,如种豆采菊植桑麻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之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之五)“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之二)唯其事真,才能景真、情真、理真。正是亲历了种豆的事,才能见到“月色和夕露、狭道和长草”这样的景,正是有带月晚归的怡然自得和夕露沾衣的艰辛苦楚,才会有“但使愿无违”的渴望之情。

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真理”,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其“理”的真,也源于事、情、景的真。如他的《拟挽歌辞》之三就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对于死亡,他的态度是多么洒脱,多么真实 !再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之五)“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等诗句,无不言浅理真,富有启示性。

二、陶渊明的“任真”、直率人格对作品的影响。

诗如其人。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的真性情无疑源于他人格的率真。他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祖上的风光和自身的破落以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的天性,使他从少年时代起就表现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一种率性任真,桀骜不羁的性格。他的一生,是以“任真”自期自许、自高自傲地走过来的。他厌弃官场,几次都是在“耕植不足以自给”,(《归去来兮辞》)的窘境下出仕的。最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在澎泽令任上辞去官职,归隐家乡。此后,即使是在不断遭受天灾人祸,生活日趋艰窘,“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的情况下,也“不复肯仕”,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隐。他的“真率”甚至达到超出一般人所能想象的程度:他直言不讳地承认,出仕就是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是为了解决一部分吃饭问题。他喝起酒来,更是抛却碌碌的尘寰,忘却俗世的一切繁文缛节:“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满手把菊,值弦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小事,还是有关经世济时、出处进退的大事,他都一任自然,泰然处之。正如苏轼所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他的这种“真性情”、这种“任真直率”的人格,把他造就成一位真实的诗人。真实的心中之善妙,化为真实朴素的语言,便成为美的诗篇。

三、陶诗的“真”在当时、对后世以及对现在的影响和意义。

陶渊明的“任真直率”的人格,使他的诗作具有了“事真、景真、情真、理真”的特点。陶诗的问世,宛如奇葩独放,以其自然平淡的风格、清新优美的意境,独树一帜,与雕琢绮丽的诗风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后代诗人创作树立了一面鲜艳的旗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平淡、清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早在一千多年前,萧统就认为“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拟乃爵禄可辞,不必旁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由此不难看出,反映陶渊明“任真直率”人格的陶诗对于净化人的思想、培养人的品质、塑造人的性格的重大意义。

到了唐代,陶诗的价值开始受到普遍的关注。清·沈德潜在《说诗粹语》中指出:“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他们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陶渊明的影子。李白更是旗帜鲜明地反对雕琢和模仿,提倡天真自然。

宋代,苏东坡对陶渊明崇拜得无以复加,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犹觉“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他特别赞赏陶渊明任真旷达的人生态度,认为“古今贤之,贵其真也。”黄庭坚、秦观等人,也学习、模仿陶渊明,都肯定、提倡陶渊明的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

现在,关于陶渊明的讨论、研究仍然方兴未艾。不仅在国内,陶渊明的作品在国外也广为流传,在朝鲜,在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我们捧读陶渊明的诗篇,可以从他叙述的真事中,直观地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生活场景;可以从他描绘的真景中,看到美丽的田园风光和自然万物;可以从他抒发的真情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可以从他道出的“真理”中,顿悟出旷达和洒脱,可以从他的“率真”人格中汲取无穷的力量,可以看到他的诗风对无数诗人的哺育和滋养。

陶渊明在生活的真实中获得了人生感悟,然后依着他的“率真”的人格,把最平凡的农村生活场景,毫无矫饰地写入他那“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的不朽诗篇中。“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是的,陶渊明正是这样一个“以真立世,以真为诗”的伟大诗人。他的诗如他的人一样落尽了豪华,让我们看见了真事真景,品味着真情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