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 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技能的 评价标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2
/ 3

探索构建 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技能的 评价标准

郭佳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0

摘要:随着幼儿教育在艺术课程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深化,对幼儿教师的美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探索构建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技能的评价标准对推动高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从学科特点出发,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改革理念,探索构建体现师范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改革方向的美术技能评价标准。

关键词:课程,职业需求,评价标准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美术类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了美术基础知识、美术基本技能、手工、绘画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有效实施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组织各种类型学前儿童活动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在艺术课程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深化,必然对幼儿教师的美术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改革及美术类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也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在此背景下,探索构建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技能的评价标准对推动高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制定基于“从学科特点出发,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改革理念,同时从侧面体现师范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改革方向的美术技能评价标准,对高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一.学前教育美术类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

美术又称为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而美术作品是人们借助一定物质材料,并通过造型手段将各种材料按照美的形式塑造出的具有一定感染力的视觉作品。因此从学科的角度出发,美术既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又是一门需要兼顾艺术及人文素养、鼓励个性化的学科。在内容上学前专业美术类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既包括几何、透视、空间、质感、色彩、明暗、线条等理论性知识,也包括了以水粉、简笔画、折纸、剪纸、布艺、结绳、泥塑等材料为造型基础的美术技能,以上所涉及到的美术知识与技巧,范围宽广,种类繁多。在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材料的性能和特点,在不断的训练中慢慢学会适当选择、加工和改造材料,借助技巧和能力把材料由死的形式变成活的形象,准确灵活地运用美术专业术语表达对自己和他人美术作品的评价i另一方面,基于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向幼儿美术的精度和深度发展,加强对儿童画、折剪纸、布艺、结绳、泥塑等多种幼儿美术技法的学习和应用;做到在“师范”与“职业”中寻找平衡,在“艺术”和“学前教育”中寻找关联,将技能训练、创造审美培养、教学技巧与幼儿园课程需求挂钩。ii基于这一原则,我们在制定学前教育美术类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采用融合“知识、技能、素质”于一体的多元评价方式。同时,更加注重美术素养与幼儿园艺术领域目标、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结合。

下文以《幼儿实用手工及环境创设》这门课程为例,进一步阐述融合“知识、技能、素质”的多元评价方式在该课程评价体系中的体现。

二、《幼儿实用手工及环境创设》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

(一)《幼儿实用手工及环境创设》的课程性质

《幼儿实用手工及环境创设》是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技能课程,是《美术基础》的后续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手工技能并运用于幼儿园手工活动的教学中,将一些简单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教给幼儿,同时学生掌握的手工技能还应当足以支持他们在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及环境创设时的需要。这要求学生不但要扎实地掌握课标里要求的每一项手工技能,还要有将技能融会贯通运用于教育教学的能力。此外,幼儿园的美育工作要求教师能够在日常环境和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手工教学、手工制作与环境布置的时候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具备将审美融入制作的能力,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落后于技能的掌握。最后,手工学习是一种自主的,需要思考、探索的研究性的学习,学生只有在自发的、积极的学习状态下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须关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细微心理变化,尤其是成绩评定与教学效果的关系,采用使学生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态的教学手段,更好地促进手工教学的健康发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iii

(二)《幼儿实用手工及环境创设》的评价标准及方式

1.评价指标及权重

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主要围绕美术语言的运用、制作技能的掌握与材料的使用、创意与运用三个一级指标展开。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七大模块,即:纸的造型、泥的造型、自然物造型、废旧物造型、布的造型、线的造型、玩教具制作及环境创设。同时,结合每一模块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二级指标并对一级指标的权重以及内容作出调整。将美术语言的运用以及制作技能的掌握与材料的使用两个指标归为基本目标,创意与运用这一指标定为提升目标。

模块一:纸的造型

(1)基本目标:

①了解纸的主要种类和其分别具有哪些特性。

②了解纸工的制作表现技法,掌握初步的纸工制作技能,如剪、粘、捏、揉、折等。

③能够综合运用不同材质的纸张,达到预期制作效果 。

(2)提升目标:

①能够充分利用不同纸张的特性进行手工创作。

②能熟练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手工创作,做到效率与质量兼备。

③作品构思新颖,造型、色彩具有一定审美价值 。

评分标准:

纸的造型模块总成绩由9次作业评分得出,每次评分基本目标占总分值70%、提升目标占总分值30%。

评分标准:

模块二:泥的造型

(1)基本目标:

①能用团圆、揉捏、压扁、粘合、搓条、盘条等多种技法,制作圆雕浮雕等泥塑造型。

②能清楚了解不同泥塑材料的材质特性,以及各种泥塑工具的用法。

(2)提升目标:

①培养在立体塑性中的三维空间意识。

② 感受不同泥料的材质特性和美感。

(3)评分标准:

泥的造型共2次作业,每次评分基本目标占总分值70%、提升目标占总分值30%。

模块三:多种材料造型

(1)基本目标:

能发现并运用自然环境中各种材料的不同特性进行手工制作。

(2)提升目标:

①能运用不同类型的材质创造性地造型 。

②能够发现生活中各种材料的美,并进行巧妙地联想和构思。

(3)评分标准:

多种材料造型共2次作业,每次评分基本目标占总分值70%、提升目标占总分值30%。

模块四::废物利用

(1)基本目标:

①掌握原形利用、切割重构利用等做种废物利用的形式。

②作品主要材料为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③作品造型生动有趣、结构合理。

(2)提升目标:

①能够发现废旧物的美,并创造性地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15分)

②作品立意独特,具有一定美感(15分)

(3)废物利用共1次作业,每次评分基本目标占总分值60%、提升目标占总分值40%。

模块五:布的造型

(1)基本目标:

①掌握布艺制作的基本针法。

②了解制作布艺的常用布料及其特点。

(2)提升目标:

能够将布艺制作与幼儿园环境创设和玩教具制作结合。

(3)评分标准:布的造型共2次作业,每次评分基本目标占总分值70%、提升目标占总分值30%。

模块六:线的造型

(1)基本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结绳方法,制作中国结或结绳小玩具。

②掌握捆绑造型的基本方法。

③能够使用细铁丝、铜丝制作立体造型。

提升目标:

①能够用结绳的方法制作壁挂或其他装饰物布置教室。

②能够在结绳,捆绑的基本技法上,进行具有创意地改造。

(3)评分标准:线的造型共两次作业,每次评分基本目标占总分值70%、提升目标占总分值30%。

模块七:期末综合测评:玩教具制作与环境创设

(1)基本目标

①能了解专栏版面的使用功能,巧妙设计富有童趣的装饰造型,并组织材料加工制作。

② 配合各年龄班不同主题的需要,能进行整体空间布局设计和风格形式定位,设计制作班级的环境创。

③能合理安排区域位置,并投放相应材料。

提升目标:

①了解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能够合理创设具有美感的物质环境以及营造适宜幼儿心理需求的心理环境。

②了解并能够利用环境辅助幼儿园各类型活动的开展。

(3)评分标准: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基本目标占总分值70%、提升目标占总分值30%。

2.《幼儿实用手工及环境创设》的评定方式

《幼儿实用手工及环境创设》的评定方式由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展示评价组成。其中小组评价选出小组最优秀的作品,并就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同时介绍创作思路以及制作过程,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三种评价相辅相成,做到在评价中教学、在教学中评价,同时也避免了教师评价这一单一评价方式所可能产生的评价过于主观的问题。以上三种评价方式为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的评定方式,此外每个模块中作业的平均分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分别占课程总成绩的60%与40%。

三、在教学实践中多样化地运用评价指标

首先,评比可在课中和课后进行。课中的评比以教师评价为主体,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创作构思过程,也通过评价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更加明确学习的方向。课后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后的评价自行选出若干优秀作品,并就这些作品在后续的课堂中进行自评和互评,从而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

其次,组织大型美术技能竞赛,通过竞赛的方式学生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技能在同学中处于怎样的位置,找到提高的方向。在组织技能赛时,我们的评分标准也应该更多维,如不仅仅单设一、二、三等奖,还设置若干特别奖,如加入最具创意奖、精工细作奖等特别奖项,鼓励学生在不同方向上进行突破。

总之,高职学前教育美术类课程教学评价指标的构建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并非一层不变的。我们的评价标准会随着学生特点、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但无论做出怎样的调整,“幼教性”和“艺术性”始终是学前教育美术类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制定的基石,只有紧握这两点,我们培养的学前教育人才才能在符合职业素养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有更开阔的专业发展空间。

i 翁震宇主编.美术教育概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358

ii 解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13,(09)53-55

iii 顾激.手工课成绩评定形式探讨———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评价体系.[J].理论高地,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