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问题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2
/ 2

关于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问题的初探

刘烨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民用航空学院

摘要:我国每年有数百万的高校毕业生,社会可供就业数量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方面的研究。不过从现阶段的表现来看,缺少足够的理论储备,研究也不够深入,实践缺陷众多。本就系统、复杂的预警机制,研究十分困难,其涉及到就业系统、预警系统、供求数据、专业数据、人才供给等因素。也就是说需要多个社会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价值。

关键词:预警机制;大学生;问题分析

前言:在现代社会中,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模块之一。近些年高校的迅猛发展,使得毕业生人数有不断增加。有资料显示,仅仅是19年高校毕业生就有834万,而之前还有很多界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这意味着,社会待就业数量远远不止834万,且很多之前的毕业生在能力上并不比这834万中的大部分人差。解决毕业生就业矛盾,需要建立预警系统,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意义重大。

一、就业预警机制

所谓的预警机制说的是问题发生前,对即将到来的事件进行判断、预测和分析,最后根据得到的结果建立反应机制,应对问题。如果能够保障预警工作足够主动、足够针对、足够高效,那么问题解决质量将能够带来最大化效益。在社会发展中,预警机制已经深入到社会而各层面,高校毕业与就业同样如此。高校就业分析能够很好的判断毕业生今后就业情况,而这个过程得到的数据又能够反馈给高校,成为创业选择、学科设置的根基,帮助高校得到教育选择主动权。

在预警机制中,最关键的就是预[1]。要做好预的分析,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关系、就业机构情况调整,了解就业率趋势,减少结构性失业问题。这样高校毕业生就有了更多的就业渠道,其今后就业趋势也将更加多元。

二、高校毕业生预警机制建立意义

(一)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为保障社会稳定发展,就需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体系,这是毕业就业市场、社会经济体制发展多向选择的必然出路。就业是民生发展之大计,毕业生本身和民众的利益就有着紧密的联系[2]。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考虑自己的子女能不能考上大学。

大学生毕业以后,其择业的方向和国家经济成长、健康发展关联密切。要想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需要做好人才结构、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学生就业实际上就是在合理利用人才资源,保障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如果就业质量存在问题,尤其是有的地方有空缺,有的地方又多出人,则会浪费社会资源。高校毕业生属于高层社会资源,其在社会中的价值发挥大小,关系到国家能否稳定建设。

(二)平和人才供需失衡

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渐渐成熟。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当然社会人才需要也在不断能扩大。这种人才局限性矛盾在于各方面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教师资源有限。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明显,尤其是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与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差异十分突出。大多数毕业生毕业以后都会去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这是东北地区人越来越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相互信任是预警机制最大的价值

面对严峻的就业背景,如今很多学校与用人机构都有出现失信问题。不少用人单位给出不真实的信息,骗取毕业生想要找工作的心理[3]。不少学校在推荐毕业生的时候,也会选择夸大就业能力,隐瞒真实情况。甚至是除了学校和用人机构,不少学生也会制造假材料骗取用人单位录用。一些毕业生因为各种原因,随意毁约,影响了双方利益。

三、预警机制建立办法

(一)加强办学与市场预警机制结合

要做好市场研究把握发展方向,这十分重要。高校人才培养、专业教育、办学方向都要结合市场需求确定,将市场作为发展导向,掌握产业结构需求,了解高校发展目标,确定办学性质和办学目标。

高校一定要找到合适的发展目标,明确自身定位。基于对人才研究和科学预测基础上,确定发展方向,打造自身品牌特色。要考虑到社会发展、地方经济需求,确定办学方针,为各个行业输送比例合适的人才。

(二)建立意向调查

要根据在校生的择业、就业需求,培养学生价值观、就业观。让学生能够形成长远发展职业意识,用就业预警系统增强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要按照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求建立公共必修课,做就业指导。要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进入实践活动,分析自我,根据专业前景和发展情况设计职业规划方向。要深入进行指导,甚至有必要邀请已经毕业就业的学生回校传授经验。

结语:不同时期的社会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社会需求。当然,社会发展的核心仍旧是人,没有了人才社会发展将会放缓。为了最大化人才价值,平衡人才与社会供需关系,就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冬,张彩云.高校就业与专业:协同预警与改革思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05):29-33.

[2]闫凌云,张亚菲,杜红.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评价与预警研究[J].河南农业,2017(21):4-7.

[3]张海涛,邢晓庆,司慧迎等.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云南高校专业就业预警机制构建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1(01):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