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成为学生德性生长的土壤——《学做快乐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3
/ 3

让生活成为学生德性生长的土壤——《学做快乐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梁月群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德贤小学

一、案例背景

由笔者执教的《学做快乐鸟》第一课时是线上教育广州电视课堂录制课,面向的是全广州市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条件相对比较优越,视野也比较开阔,但对快乐的体验习以为常,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在电脑游戏中寻求快乐,部分学生缺失对不快乐的情绪的正确态度和处理方法。疫情防控期间,宅家时光漫长,有的同学难免会产生郁闷烦躁等不积极的情绪。基于电视课堂这一教学条件和具体的学情,怎样才能把道德与法治线上教学理念与互联网+融合?怎样才能让教学扎根生活的土壤,助力学生的德性生长?基于以上背景分析以及问题的思考,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本课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看待“不开心”这一常见情绪,辨识不同情绪的道德意义,并帮助学生掌握排解消极情绪的基本方法。

二、案例描述

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线上教育课程也应秉持这一理念,利用互联网+发挥的作用,达到隔屏不隔心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实现超越与重构。

1.活用教材,激活个体生活经验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单元主题、课文课题、活动话题都遵循了儿童生活的逻辑,充分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活用教材,用活教材,需要实现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的多元多视角的对话,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本课教材中“我很快乐”栏目,呈现了进步、分享、创造活动所带来的快乐三组图。“也有不开心的事”栏目提供了两个范例:一个是同学相处中因不被接纳而不开心,另一个是因被人冤枉而导致的不开心。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应重在引领学生从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快乐和不快乐的体验开始,激活个体生活经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更多的快乐,也知道生活中有不快乐,体现与自我共在。

片段一:

师:快乐就像阳光一样,给人温暖。可是,生活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开心的事,就像一片乌云飘在头顶,让人闷闷不乐。乐乐用《心情晴雨表》记录了一周的心情和发生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乐乐的《心情晴雨表》):从乐乐的一周《心情晴雨表》可以看出,一个星期当中有五天乐乐都很开心。星期二、星期四乐乐不开心,究竟发生什么事情呢?(以故事情境呈现以下事件)

事情1:朵朵的课本不知被谁弄脏了,她说是乐乐干的,可是乐乐确实没有做过,他被冤枉了,难过得忍不住哭了。

事情2:星期四课间时,大家一起玩游戏。小明说乐乐反应慢,不让他玩,乐乐觉得很生气!

师:同学们,假如你遇到这些不开心的事,你会怎么做?

生1:被人冤枉了,我肯定很生气,可能会忍不住大哭一场。

生2:遇到这些事情,我会告诉老师或者爸爸妈妈,让他们帮助我。

生3:被人冤枉了,我会跟对方沟通,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他。

生4:小朋友说我反应慢,不跟我玩,我会多练习,争取以后他们跟我玩。

……

开心小博士:是呀,假如被冤枉了,被拒绝了,先别急,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跟对方说清楚事情和自己的感受,争取得到伙伴们的理解。

师:从乐乐一周《心情晴雨表》,我们可以看到,心情的起伏与波动,有时开心,有时不开心。还可以看到心情是随着事情的发生随时产生变化的。

【分析:教材中的两个范例,老师巧妙地用乐乐《心情晴雨表》和故事形式呈现出来,并让学生在换位思考中与教材中的乐乐对话,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为后面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烦恼作铺垫。《心情晴雨表》的直观显示,让学生明白心情与事情的关系。

2.关注同伴,整理集体生活经验

大部分学生对快乐、不快乐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二年级的学生开始关注同伴的日常,初步具有班集体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搭建交流分享的平台,能让学生从关注同龄人生活的过程中,整理集体生活经验,体现与他人共在。

片段二:

师:我们连线几位同学,听听他们经历过什么快乐的事情。(链接来自不同学校的3位同学的小视频)

陈栩妍视频:周末,表弟来了我家玩,有时候我会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唱歌、一起搭积木。当弟弟和表弟争抢玩具的时候,我会进行劝阻。爸爸妈妈表扬我是一个懂事的大姐姐。

陈奕霏视频:三八妇女节那天,我洗干净弟弟用过的奶瓶,我高兴极了!以后我还要多帮爸爸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金星宇视频:我爱运动,疫情防控期间虽然宅在家里,我也坚持做体能训练。你们瞧,我在练习跳绳、高抬腿呢。

师:同学们,陈栩妍同学作为大姐姐,带好弟弟和表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称赞,陈奕霏同学为父母分担家务活,金星宇同学强身健体,他们都很快乐!同学们,你们一定也遇到过不少快乐的事吧,这些快乐的事情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的?与哪些人有关?请你回想一下,与家人分享,或利用微信等平台与老师、朋友分享。

(学生把快乐的事情写下来,与家人或者利用班群等平台与老师、朋友分享。)

片段三:

师:在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连线两位同学,看看他们为哪些事不开心。

视频1:记得第一次上烘焙班,我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一个很有特色的披萨,放学拿回家与家人分享。谁知走着走着,披萨被撞飞了。我差点就要哭出来了。

视频2:最近,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我们暂时不能听到班上老师的精彩讲课了,也暂时不能回到美丽的校园和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了,我心里有些失落、不开心。

师:同学们,这两位同学为什么不开心?假如你是他(她),你会怎么做?

生1:如果是我丢了用心做的披萨,我会捡起来,拍干净,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看也好。

生2:疫情期间,我也一样呆在家里。无聊、不开心的时候,我玩玩游戏、听听音乐、看看书。

……

开心小博士:突如其来的小意外让人不开心。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把学到的制作方法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做一个披萨。

疫情不可怕,乖乖呆在家,养成卫生好习惯,做好防护第一关。停课不停学,在家好好学。读书学习写作业,休闲做做小游戏。寒冬终过去,暖春必到来。待到疫情消散后,我们一起赏繁花。

师: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不快乐的事情?这件事给你带来怎样的情绪?不快乐时,你一般会做些什么?请你记录下来,跟家人谈谈,如果你愿意也话,也可以告诉老师或者好朋友。

(学生把不快乐的事情与家人交流。)

师:你、我、他都会遇到不快乐的事情,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不快乐的事情是正常的。

生2:我觉得人人都会有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事,遇到不快乐时也不要害怕。

……

师:是的,快乐和不快乐就像白天和黑夜,也像阳光和风雨,来得那么自然,又是那么正常。

【分析:关注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通过互联网+,分享同龄人的生活经历,让学生得以关注同伴的生活,从他人身上感受到快乐的类别很多,同时感悟发生不快乐的事情也是正常的,并在换位思考和开心小博士的话中学习正确对待不快乐。

3.链接社会,拓宽当下认知边界

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课堂,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快乐的认识不聚焦于自我,停留在浅表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放眼于社会,在社会的真实生活中拓宽学生当下对快乐的认知边界,体现与所在世界共在。

片段四:

师:同学们,一提起“助人为乐”,你会想起谁?老师最先想起的是雷锋叔叔。我们来听听雷锋的故事吧。(师讲雷锋叔叔的2个小故事)

师:同学们,听了雷锋叔叔的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俗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雷锋叔叔用自己的行动帮助别人,别人快乐,他也快乐!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乐于助人,获得真正的长久的快乐。

接着,教师拓展小学生学习雷锋叔叔清洁社区、帮助别人的照片,再而拓展疫情期间逆行而上为拯救生命而战的人们,感受他们躯体辛苦,但心灵的富足与愉悦。引导学生体悟乐于助人、履行使命、实现人生价值等,可以获得的真正的长久的快乐。

【分析:雷锋故事、“活雷锋事迹”、最美逆行者的事迹都来源于社会生活,挖掘社会生活的快乐元素,拓宽学生的视野,能帮助学生体悟快乐有更高的层次,更深的内涵,引发学生对过更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4. 指导生活,驶向未来生活的彼岸

道德的学习不能站在生活之外去进行,道德的学习者不能是一个静观的凝视者,必须是一个行动的实践者。

课后,学生用《心情晴雨表》记录一周的心情和事情,看看心情有没有很大的起伏和波动。为下节课学习快乐小妙招作铺垫。

时间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心情

事情

【分析:课后的延伸,使教学既汲取生活之水,又能让自身涌出的清泉到达生活的彼岸,实现课程向生活完整意义上的回归。】

三、案例反思

纵观《学做快乐鸟》一课,基于疫情防控期间特殊的居家学习这一背景,始终立足生活,关注学生的德性生长,灵活运用学生真实生活事件的视频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创设多个情境,也利用学生班群作为交流的平台进行互动学习。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

(一)扎根生活,让学生德性生长

陶行知先生在谈到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时曾说过: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资源的运用呈以下思路:“教材范例——个体生活——同伴生活——社会生活——生活中践行”,一直着眼于学生的所历所感,所思所悟,课堂上呈现的教学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新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课时,具体运用生活元素创设有效情境数据如下:

《学做“快乐鸟”》第一课时线上教育运用生活元素创设有效情境数据

教材中生活元素

学生生活经验

社会生活元素

2

5

2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当把学生原有经验作为学习的“原点”,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远点”,将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与新的感知相互作用,生成新的感悟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道德的主动建构和生长,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离开课堂后还能持续地生长。

(二)互联网+,让教育穿越时空

随着“互联网 +”文化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日益加大,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学习方式。它让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使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取和共享资源。本节课,基于疫情防控期间特殊的居家学习这一背景,老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创设多个情境,灵活运用学生真实生活事件的视频资源,也利用学生班群作为交流的平台进行互动学习,共同促进,达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与“互联网 +”融合的效果。课例利用广州电视课堂平台播出,线上学习与线下辅导相结合,让教育穿越时空,走向深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