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3
/ 4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初探

韦金贝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东龙镇初级中学 537128

内容摘要】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中学语文教师就要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使学生热爱并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关键词】语文;语言艺术;准确性;感染力;趣味性;启发性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1]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

一、语文教师讲究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一)教师的语言艺术对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的教学观的影响,教师往往充当着主体主宰的角色。学生只是一件器具、一件物体、一个留声机。我讲你听,我管你服,要灌即灌,这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种关系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师生之间实现平等,使教学过程从原来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不可替代的学习主体,教师应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主体,理解、尊重学生,创造平等的民主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主动地发展。

新课程的试行,广大教育工作者都拍手称快,但想要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我认为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2]新型师生关系应充分体现在师生间的尊重与民主上。而要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要的就是注重教师的语言。教师该多运用“让我们一起来好吗?”“请你再花点时间想想。”“你说应该怎样呢?”这些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代替“老师要考考你。”“再给你三分钟时间想一想。”“你来回答这个问题。”“你要这样做。”“你那样子学习不行。”这些居高临下的语言;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没关系,你大胆讲。”“你的看法很独特,比老师的还要好。”“你分析得头头是道。”“你想一想,肯定会说好的。”代替生硬冰冷的语言“今天,老师教你们课文。”“你要认真想才行。”“你真笨。”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平等而富有感情的话语,是学生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低头不语、愁眉苦脸转向满脸轻松、兴高采烈,才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语言,不要说一些有损学生尊严、人格的话语。教师要克服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习以为常的习惯性语言,力避使用一些刺激性的、负面性的词汇,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把激励、信任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受赞赏,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打破束缚,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3]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老师让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性学习活动中。

(二)教师的语言艺术对保持学生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话”其实是一门很大的艺术。[4]明明是同样的内容,可是却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给予对方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师生情感交流最多的便是语言。教师的话可以像一股清泉流入孩子心田,也可能像一把利剑刺入孩子心田。因此,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带给学生的将是什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语言表达方式,反映着教师的能力水平。

真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是爱的传递和情感的动员,能给学生自信,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愿望。[5]而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更主动,更爱动脑筋,更爱提问,更善表现。因而,教师应该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兴趣、有奔头。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6]激励性的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对孩子来说,一句赞扬的话比十句责骂更有效。教师坚持对学生的优点、努力、进步、成绩进行肯定与表扬,是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学的有效方法。当然教师也不可一味投其所好,高帽子满天飞,无原则地滥表扬,这不但不能激起被表扬者心中的波澜,也会引起未被表扬者的反感,所以教师要认准时机,善于表扬,深谙表扬的艺术。

(三)教师的语言对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所谓“师徒如父子”)。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而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关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课堂上,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的答案。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师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他严重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7]而新课程就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指出真正的教学不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也不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事实上,教学实践也越来越多地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纳者,学生本身就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及丰富的创造潜力使他们在课堂中展现出令人敬重与钦佩的活力。而正是这种富有生机的活力,才使得进行中的课堂连续不断地生成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收获、新的经验。

二、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

(一)思维的逻辑性

出色的教师的教学语言都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众所周知,课堂上的教学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而“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的”。每门学科都是由“逻辑思维的链条”构建起来的,有自己的内在的层次和条理性。8]要把这种具备内在固有层次和条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语言的表达没有相应的严格的逻辑思维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无论叙述讲解还是分析论证,语言表达都必须是有板有眼、脉络清晰的,环环入扣,井然有序。   

  在教学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上,数、理、化等理工科尤为突出。其概念、公式、推演、结论等前因后果和知识递进的逻辑过程来不得一星半点的模糊,必须准确无误,一丝不苟地进行表述。相对而言,史、文、哲等人文学科以及概论类课程的知识结构的逻辑性显得灵活些或跳跃性强些,但教学时仍要把握其内在的条理层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远及近的思维逻辑。   

(二)用语的精确性   

  逻辑性是教学语言思维结构上的宏观特征,而精确性是教学语言构词造句的微观特征。用语精确同样基于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所谓精确,一是准确,二是精炼。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知识传授的第一要求就是准确,否则岂不是天下大乱?特别是对于那些重要的概念、观点、定律和原理等的表述,更来不得半点失真和含糊,需要反复推敲所用词汇、句式的意义内涵甚至感情色彩,保证概念传递的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教学语言需要显豁凝练、明朗爽快、言简意赅,最忌讳拖泥带水、重复罗嗦,以至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厌烦、抑制、封闭等种种不良心理反射,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很多时候,教者劳心劳力而无功,学者心烦意乱而无获,就是因为教学语言欠妥。   

(三)阐述的互动性   

  讲课的最主要缺点就在于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单向性的思维交流方式。这个缺憾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使学生疲倦,兴奋度急剧降低,甚至昏昏欲睡。因而成功的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必须生动地互动性阐述。具有生动的互动性,才能促进学生精神亢奋,思维活跃,使学生产生自我主体学习意识。9]   

  通俗、生活化的语言是教学语言互动的基础。通俗,就会将教者学者间的距离拉近。不通俗的语言存在语言上的障碍,使学生丧失兴趣。通俗即朴素、自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内涵深刻的专门化学问和内容。要互动,就必须形象。形象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而在接受未知事物、新鲜信息时更是如此,人们最乐于接受和最容易接受的信息就是形象化的信息。   

除了通俗形象之外,互动性还要求讲课应表现出适当的幽默风趣。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制订的《教授法》中就有“说话要明白,风趣”两个要求。[10]风趣正是教学语言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教师讲课要有适当的幽默,能灵活地穿插一些可以引起学生兴奋的材料,让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寓教于乐的和谐氛围中;借代、仿词、双关等寓庄于谐的修辞手法亦可活用;有意识地安排两三个“趣味点”,讲些趣闻逸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并与教师同步学习,以讲带学,以学促教,“奇”乐无穷。      

(四)方式的启发性与多样性   

  教师不是把果实塞到学生嘴里,也不是把果实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而是要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得到果实。这就是启发性。    一条路通向一个目的地吗?不!路有千条万条,目的地多方多向,没有哪一条路从不出差错,也没有哪一条路绝对不通,这就是多样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与多样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不把知识全部正面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一定的基础上思考自己的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掌握获取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学语言的激发下产生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明确地进行多方面综合性的学习。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智力、个性多种多样,教学环境、条件也有种种高低好坏的不平衡,教师教学风格、志趣、特长有差别,在具体讲授时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这也是教学语言艺术的一种体现。    

三、把握好语言的音调、语速、节奏、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说:“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声调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讲,声调并不是教师的技能和设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一种不好听的或低沉的声调很可能阻碍教师事业成功。有时教师的失败,是由于他的声调太弱,学生听不清他的话,而他也不能用他的声调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的声调如粗糙的晨号声,听着就非常刺耳。”11]因此教师在讲话时必须注意语调的变化,并以此来控制学生的注意。鲁迅先生笔下的寿镜吾先生的语调也是抑扬起伏、高低有致的。这种音调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很多语文课文属于散文、诗歌等,需要用感情去朗读,并在变化的音调中去体会作者感情,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去感染学生。

有了好的音调,还要注意语速。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就是通过教师的言语点拨来实现的。教师讲话的速度太快,就会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模糊或错误。因此,教师讲话的语速快慢应适中,而且宜慢不宜快。著名历史学家尚钺这样记录着他听鲁迅先生上课时的感受:“他的语言,虽然还有点浙江绍兴的语尾,但由于他似乎怕有人误解而缓慢清晰的字音,和在用字方面达到人人能懂的词句,使全教室在整个时间中都能保持着一种严肃的静穆。”12]由此可见,语速宜慢的确是教师语言的一个特色。这样的语言便于创造某种意境,渲染某种气氛,使听众入情入境。语速略慢的语言,便于展现说理的思路,留下了思考的余地,使听众忘了自己的存在,而完全被说者精辟的思想和见解所征服。

抑扬的音调、快慢适中的语速,是语文教师语言艺术方面不可缺少的条件,与此同时语言的节奏性也很重要,音调、语速、节奏三位一体,构成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艺术,

除了语音、语速和节奏外,我还想说说情浓意深的语句。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之一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感情的变化随时处在被学生感受的过程中。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是一种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情浓意深的语言。这里所说的“情”和“意”是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并尊重他们浓浓的师情、师爱,并把这种感情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融入进每一节语文课。我在讲述《背影》这篇课文时,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主线是父亲的背影,表达作者对父亲无尽的怀念和作者父亲伟大的父爱。而现在的学生普遍受到溺爱,不觉得这种爱多伟大,这时教师就要适当的引导,记得当时我说道:“请同学们在老师的叙述中猜出你身边最亲近的一个人,这个人对你的爱很无私,小的时候用大手把你捧在手心,当你是最心爱宝贝,出去玩怕你摔跤,上学时怕你饿肚子,在妈妈批评你时会跑出来说情……”当我说到这里时已经有很多同学举手抢着回答道:“爸爸!爸爸!”用大家都熟悉的语言来描述父爱的真实存在,让他们心中被一种深情所填满,然后在开始分析课文,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到了初三我问他们对哪篇课文印象最深,他们总是会告诉我《背影》。语言上深情打动了他们的心,也使课文永留心中,使语文教学达到了更高层次。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园地需要语言艺术去润色添彩;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师的生命,我们有理由让生命之树万古长青。关于语言艺术的学问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共同探讨、总结、丰富。“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像热爱生命一样去热爱语言,不断加强训练、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我们的教学语言就会插上艺术的双翼,在语文的碧海蓝天中自由地翱翔。

[参考文献]

[1]韩斯.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N].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2002. 02

[2]李桂祯.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N].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JOURNAL OF YOUJIANG TEACHERS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GUANGXI. 2006. 03

[3]岳东生. 论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J]. 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603

[4]黄平. 试论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01.

[5]张典兵. 浅议教师语言艺术[J].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01.

[6]文正再. 浅议课堂教学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