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评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5
/ 3

听课评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张建华

河南省濮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育教研室河南濮阳

邮编:457000

摘要】听课评课是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听课评课中侧重于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这种现象影响到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听课评课实践中,从重点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关注学的状态、学的过程、学的方法、以及学的效果。

关键词】听评课;关注学的状态;学的过程;学的方法;学的效果。

正文】听课评课是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听课评课中侧重于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听课评课实践中,从重点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关注学的状态、学的过程、学的方法、以及学的效果。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提高了听课评课活动的有效性开展。

我在组织教师听课评课活动时,有一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90%的老师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观察、评价某节课,把关注重点放在了教师讲课水平如何?专业素养如何?课堂表现如何?很少有老师关注学生“学”的角度。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学习效果如何? 其实听课评课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相伴而生。听课评课是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重要途径,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以往的听课评课更多关注教师的单方行为,而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行为,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

《课堂观察——走向有效的听评课》一书中提出了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即课堂观察法。如下图(课堂观察框架简图):

5ee6d6788cf5f_html_19662caff36ac190.png

很显然,关注学生学习是课堂观察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再精彩的“教”,若不能作用于学生的“学”,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虽有密切联系,但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不是教师“教”了,学生就一定“学”了,乃至“学会”了。

2016年教育部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时,这位老师把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一个图表,比较“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实际教学内容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1.把学生带入“爱”的氛围

播放《小乌鸦爱妈妈》视频,创设“爱”的氛围。

学生了解“小乌鸦与妈妈”的故事,唤起自己与家人的爱。

2.回顾自己与家人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爱

收集家人关心自己的照片和礼物,鼓励学生回忆成长经历。

学生分享照片与视频背后的故事,体会家人的爱。

3.感受家人的爱。

设计“家人为我做过的事情”表格,出示学步画面,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方向。

学生填写调查表,感悟家人无微不至的爱:尝试扶着布娃娃走路、弓背弯腰计时体验3分钟等模拟游戏,深切感受家人的爱。

4.辨析家人的爱

1.出示绘本故事《肩头上的爱》。

2.提出问题:住宿的孩子——爸爸妈妈不要我们了吗?

学生自主阅读绘本故事;交流、思考家人的爱有多种表达方式。

5.向家人表达爱

教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人的爱

制作感恩卡、实施“贴心宝贝计划”将对家人的爱付诸于日常生活的行动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1.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师的行为是引领、触动、指导学生学习;教师的责任,是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便更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语言,是简炼的、使动的,不管是“讲”,还是“问”,其目的都是引导学生高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学的活动”占领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而且,“学的活动”不是单纯被动地听和回答老师的问题,更多的是体验、探究、实践。

所以,我们不管是在备课、上课还是听课、评课,一定要区分开“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多思考学生需要学什么,依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多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会、学得好。也就是说,每个环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开展学生 “学的活动”,就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讲,是让学生观察、参与、体验、探究、实践的活动。

换言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是学生学的有效性;追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活力,归根结底是追求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活力。那么,我们怎么从学生“学”的角度听评课呢?

让我们再来看书中关于“学生学习”维度的课堂观察点选择的举例:

维度一:学生学习

视角

观察点举例

1.课前准备了什么?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2. 怎样准备的(指导/独立/合作)?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样?

3.任务完成的怎样(数量/深度/正确率)?

4.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多少时间?

5.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复述或用自己的话表达同学的发言吗?

6.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发生这些行为?

7.有哪些互动/合作行为?有哪些行为直接针对目标的达成?

8.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9.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10.参与课堂活动(小组/全班)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11. 互动/合作习惯怎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12.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13.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练习)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14.自主学习有序吗?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15.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

16.课中有哪些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证明目标的达成?

17.课后抽测有多少人达成目标?发现了哪些问题?

这个表格里的内容,实际上是许多优秀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备课时着重考虑的,归纳起来是以下三个方面:“准备”是对学情的了解,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达成”是教学的终点,也就是这堂课目标的落实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倾听、互动、自主”是从起点到终点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

2019年3月18号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座谈会上有这样一名教师,他是来自陕西省西安兴华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王良老师。慕名在网络上听取了王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周末巧安排》一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了解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意义;难点是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有秩序、守时间的好习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周末生活大放送,每个学生提前准备与家长共度周末生活的照片、视频,孩子们在体验、欣赏中互相了解大家的周末生活,全班人人参与,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学习主动性强;第二个环节:我的周末大分享,每个人带着自己的调查表与同桌交流自己周末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小手高举到了“摩拳擦掌、不说不行”的热烈场景;第三个环节:周末安排小裁判,孩子们担任小裁判全员参与判断、学生表演周末生活的情景剧《小宝,不可以》等等,学习方式多样化,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大大提高;第四个环节:快乐周末我知道,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在思考、表达、质疑、探究、讨论中畅所欲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王老师的这节课的出发点到落脚点始终放在了学生的“学”上,构建了高效的德育课堂。在观察此课时,我们选取了观察纬度:学生学习.倾听/互动/自主;确定了研究问题:学生在突破重难点中的表现和效果怎样?

如图所示:

教学步骤

学生的表现

倾听

(倾听/回应)

互动

(提问/回答/讨论/汇报)

自主

(探究/思考)

1.周末生活大放送

学生课前准备周末生活素材,课上边看边听大家的周末生活照片、视频。

教师提问2次,学生回答问题6次

学生准备素材过程中,回忆自己的周末生活。

2.我的周末大分享

1.教师总结周末活动分类,1名学生张贴周末活动分类板书,其余学生大声齐读。

2.学生倾听同伴下周的周末安排

1.教师提问3次,学生回答问题17次(分别是居于中间座位的学生10次、两边的学生7次)。

2. 同桌交流讨论,个别学生汇报自己周末的生活。

1.学生填写“我的周末大分享”调查报告。

2.独立思考:下周周末如何安排。突破了重点:了解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意义。

3.周末安排小裁判

学生倾听当小裁判的要求,认真落实。

1.教师出示挑战题目,全班学生当小裁判评判,学生参与度广。

2.创设情境:小宝“美好”的周末时光,教师提问2次,学生回答问题11次,学生参与度深。

1.学生自主思考挑战题目并做答。

2学生表演周末生活的情景剧《小宝,不可以》,思考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可以?解决了教学难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有秩序、守时间的好习惯。

4.快乐周末我知道

倾听家长对自己周末安排的建议,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3次,学生回答问题10次。

1.独立思考问题。

2.制作周末安排表。

3.齐唱儿歌《快乐的周末》,升华了主题:合理安排周末,获得更多快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课堂从教中心转向学中心,让教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学,既是当下新课改发展的趋势,又为课堂注入了生命活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作为一门“知行合一”的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是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总之,在听课评课的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认真倾听,是否互动合作,是否自主学习、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是否真正达成了教育目标等。这一关注学生“学”的听课评课方式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3,77,75,104—105.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