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5
/ 2

智慧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刘刚

武汉市蔡甸城建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100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进入21世纪,城市化的速度持续加快,每年有数千万农村人口流入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病”成为困扰各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首要任务,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克服“城市病”的困境,智慧城市应运而生。智慧城市是以下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式,以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为基础,有助于实现信息化、产业化、城市化的深度整合,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市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效果和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安全一直是智能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智能城市的建设和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城市;安全建设

引言

在党十九大之后,习总书记曾在多次会议中强调,要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社会热点,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落实政府战略布局的需要,也是提高城市现代化的举措。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时,要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教训和经验,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避免重复出现相同的错误问题,从而更好的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1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数据共享融合困难。

决定智慧城市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数据能否实现共享融合,但是当前数据共享融合仍然存在不小困难。有些部门会因为害怕自身利益受损而不愿共享融合;有些部门会因为害怕数据泄露而不敢共享融合;有些部门会因为缺乏数据管理机制而不懂共享融合。而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数据之间相互隔离,无法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使数据的作用无法得以切实发挥,而这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1.2技术层面

1.2数据存贮以及处理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我国的发展,国家在建设的时候,一直将农村朝着城市的方向发展,在城市的建设中,把大数据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城市中的各项数据都大幅度提高,因此,在对这些数据的储存、整理与运用时,就显得比较麻烦。但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大数据在其中表现得最大的挑战就是数据的量比较大且价值密度比较低。比如,在目前城市中,基本上已经达到监控全方面覆盖了,这就导致数据急剧增加。在遇到案件的时候,需要调查监控,可以选择的监控有很多,但是需要的视频就几秒钟。但是为了这几秒钟,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与此同时,不同的监控很多视频都是重复的,这就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在进行监控的调取、观看与整理的过程中,也会是一大挑战。

1.3缺乏顶层统筹管理

当前许多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时,由于政府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顶层统筹和规划衔接也有失系统性和科学性,从而导致各个部门、不同企业之间缺乏交流,各自为战。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会过于局限,无法进行整体统筹,而这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是极为不利的。

2助力智慧城市安全建设的政策建议

2.1完善共享机制,搭建数据开放共享平台

在开展大数据下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共享平台的完善是其发展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就要依据实际情况设定法律制度保障,同时建设安全制度共享平台。在制度中,应该对数据的共享边界作出明显的规定,对数据的发布、处理与理由制定标准的步骤,使平台上的数据可以真实有效。在进行开放平台的建设时,应该进行全面的覆盖,体现出各行各业的数据,以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同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以保证数据共享平台的高效性,这样能够更好地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

2.2发展动态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建设处于快速增长时期,无论是从ICT基础设施投入、数据中心部署,还是在业务场景拓展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在政府主导的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文游、智慧水务、便民服务等城市治理领域方面带来了新的气象,也对于数字产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要在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民生保护和改善、确保国家数据安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公开共享,确保数据安全,加快数字中国的建设。2016年,国务院发表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网络+政务服务”的方针[国发(2016)55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建设新的智能城市,就要创新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加强统一,重视实效,加强分类,推进新的智能城市建设

2.3引导智能空间设计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的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数据融合,推动智慧城市软硬件设施与城市设计、空间场所建设工程的一体化布局。立足于人的交流活动和人与物质空间场所的互动,开展城市功能区、产业园区的智能空间设计,探索智慧城市技术的空间落地模式;借力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智慧休闲”“智慧健身”“智慧康养”“智慧文化”等便民服务导向的智慧交互场景,营造有温度的公共空间,增强物质空间场所的科技交互体验。

2.4鼓励创新,培养大数据人才

鼓励创新,培养大数据人才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高水平、专业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是重要的人力保障,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要积极挖掘、引进和培育管理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专业、电子科学专业的大数据复合型人才。政府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树立大数据人才培养优先的地位,在城市人才建设和培养总体部署中积极融入大数据的队伍建设,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战略和人才培养要求,为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高校是培养大数据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场所,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部门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促使高校统筹和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各种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等,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让高校学生对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为智慧城市建设培养出更多专业性的、高水平的、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结束语

让城市更智慧,须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不能只看大不看小。智慧城市的建设,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但剥开内核,更是一个理念问题。但个别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把眼光局限在解决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显性问题上,而忽略了诸如便民政务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却更加隐性的问题。雄安在建设之初,就牢固树立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创新服务、创新监管、创新决策,将智慧城市的“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了打通交通、能源、供水等民生基础设施的“神经网络”上,体现在了15分钟工作生活圈的打造上,体现在了实实在在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安居乐业、信息互通等具体细节上。

参考文献

[1]冯婷婷.智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8(12):6-7.

[2]吕瑞瑞.“智慧城市与跨界融合”高峰论坛如约登“鹭”[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8(24):66.

[3]张洁钰.扬中市智慧城市建设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8,35(36):43-47.

[4]傅振瀚.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困局化解[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12):56-57.

[5]常江,魏学瀚,刘伟.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城市三维分类建设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4):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