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期水土保持管理技术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5
/ 2

建设期水土保持管理技术探讨

文庆

广西恒晟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 广西桂林 541199

摘要:文章在分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特点,建设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的水土保持建设管理体系。要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工程水土保持建设管理,首先建立健全各单位的水土保持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通过研究各类工程及各防治区水土保持管理要求,可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管理环节、管理内容,进而完善管理体系。

关键词:水土保持;管理;建设期

引言

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础,是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赋予水土保持部门的职责,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治理等决策的依据,是反映水土流失动态变化、评估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生产建设项目纷纷开工建设,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日益显著,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5万km2,水土流失量超过3亿t。相比自然状态下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具有突发性、强度高、危害大等特点,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监测成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水土保持监测,摸清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和危害,及时掌握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变化趋势,同时进一步研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技术,丰富和了解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概述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在具有特定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一定区域(或位置)内,针对生产建设活动所引起的扰动,以及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及防治措施与效果开展定性或定量的记录与评估。承担监测工作的机构,须配备一定数量的监测专业技术人员,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及工程相关设计文件为依据,根据项目特点和需要实行驻点、分区开展监测。线型工程以调查为主,辅以必要的定位观测;点型工程采用样地调查和地面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大面积、长距离、跨省区的特大型项目,可采用遥感手段进行监测。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因子、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效果等五方面。

2建设期水土保持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

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要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生产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应当验收水土保持设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开展。但在项目实际实施中,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普遍得不到落实,水土保持后续设计缺失,设计深度多停留在可研水保方案批复阶段;缺乏事中监督监测;相关变更手续得不到落实;业主落实监测工作滞后,有些是后补,违背了“三同时”制度的初衷,造成了不可逆的水土流失危害。

2.2水土保持工程管理规定与技术规范缺失

目前,水土保持管理主要依据主体工程施工管理方法与技术规范,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主体工程差异较大,不能完全适应主体工程的建设管理方法与规定,致使水土保持管理内容不确定。

2.3管理体系不健全,造成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对弃渣场管理的缺失

目前,包括建设单位在内,各参建单位对水土保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许多工程各参建单位没有完善的水土保持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致使水土保持工程管理无从开展。

3建设期水土保持管理体制

3.1蓄持技术及调控途径

蓄持技术主要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以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一种节水减排的效果。蓄持技术主要包括雨水蓄水池、湿塘、雨水罐、雨水湿地和人工湿地等。蓄水池是一种可有效收集存储雨水的生态基础设施,可有效削减雨水径流量,蓄水池可在降雨时收集存储可利用的雨水,在需要用水时,将存储的雨水进行利用,这些雨水可用来灌概绿地或植被、冲刷厕所用、洗车用水、景观中的水景用水及消防用水。蓄水池可选用不同的材质建设,比如钢筋混凝土或砖砌等,将蓄水池建设在地面之上或地面之下及大型的建筑物或者广场之下。湿塘是景观水景中的一种形式,它可收集和净化雨水,湿塘在平时是一个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景观场所,发挥着景观功能,但是在降雨来临时,湿塘可调蓄雨水,能够有效的削减雨水径流和缓解城市排水的压力,研究表明,在悦来镇示范点监测结果得出雨水在降雨结束后5~10h内缓慢排走,再考虑5~10h的汇流时间,则可使城市河道的径流时间延长10~20h。湿塘可建设在人们的居住小区、休闲娱乐的公园或广场上等拥有较大的空间环境里,所以湿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们居住环境的美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建设蓄水池、雨水罐、雨水湿地、人工湿地和湿塘等一系列措施,对城镇化建设期的大面积扰动地表进行恢复,补充城镇地下水资源,减小土壤侵蚀强度。3.2遥感(RS)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遥感监测技术利用遥感图像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施工区的植被状况、扰动土地、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等信息,具有广域性、时效性和快速性的特点,是近10年来新发展起来的观测方法。在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基础上,通过提取、分析、对比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强度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等,对生产建设项目进行水土保持监测。步骤通常为:获取遥感影像,影像预处理,外业调查,遥感解译,叠加分析。①土地利用类型采用目视解译或监督分类法获取得到,对比建设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可以了解并掌握生产建设项目的土地利用状况。②植被覆盖度通过植被光谱特征中的红波段、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计算NDVI,根据野外标准样地的实际植被覆盖度得出NDVI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得到植被覆盖度,再比较施工准备期、施工期、试运行期的植被覆盖度变化,以此来快速了解生产建设项目植被破坏情况。③土壤侵蚀强度是利用DEM的坡度信息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进行叠加分析,以《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2007)作为判别标准,得出土壤侵蚀强度,然后比较项目建设前、后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得到生产建设项目的土壤侵蚀。④对于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监测,是通过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利用目视解译法进行监测,全面、快速地监测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分布、数量和面积。

3.3水土保持建设管理工作要点

根据水土保持法及相关文件,水土保持变更分为一般变更和重大变更,一般变更纳入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重大变更报原审批机构审批或备案。重大变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项目地点、规模的重大变化,另一种是实施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的重大变更。以水利部“办水保〔2016〕65号”为例,项目地点、规模重大变化的情况有6种,实施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重大变更的情况有3种,项目变更符合其中情况之一的,建设单位应当补充或者修改水土保持方案并报水利部审批。

结语

水土保持工程管理与主体工程管理相同,实行统一管理、分级管理和目标管理。水利部作为国家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在《水土保持法》的指导下,已制定一系列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政策与规定。项目法人及建设单位是项目建设与管理的主体,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需通过加强建设单位及各参建单位的水土保持机构建设,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水土保持建设管理体系。各参建单位按其管理职责做好各类工程、各防治区,尤其做好弃渣场的水土保持管理工作,减少建设期水土流失,保证弃渣场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璞.大郑线铁路能力加强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预测分析探讨[J].水电站设计,2004(01):94-96.

[2]梁艳秋.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