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本科研讨性课程的教育价值——以《中国音乐史》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5
/ 6

探讨本科研讨性课程的教育价值——以《中国音乐史》为例

李 霖1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0700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2019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SWU1909602)。

作者简介:李霖(1994—),女,四川巴中,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原理。

摘 要:当今本科教育多采用传统讲授式进行教学,新时代的人才观念要求由“知识型”转向“创新型”,这势必要求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而教师摒弃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及以知识传授为教学目的的观念则是其关键。研讨性课程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是与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文章以本科《中国音乐史》课堂为例,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研讨性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关键词:研讨性课程;“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2

200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提出将科研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张;200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正式提出“积极推进研讨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2018年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3] 文件中,提出“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系列的国家政策都表明我国现在急需创新型人才,而不仅是知识型运用人才。而创新型人才从何而来?教育首当其冲。那创新型人才又如何培养?而则又是本科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本科教学模式如何转型的问题。当今的本科教学,传统的讲授教学依旧盛行,教师有意无意多以“知识”传授为其课堂中心。即使少部分大学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但多流于形式,未能得到研讨性课程应有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传统教学法对教师的影响根深蒂固,采用传统讲授法,仅限于知识传授目标;第二,教师主要还是以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目的,很少考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教师对研讨课的认识只限于形式(教学法层面),而未明白其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即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本文以中国音乐史为例,来探讨上述问题,为正确理解研讨课的教育理念提供新的思考,并希望能将此付诸教学实践。

一、创新与“创新型”人才

从“创新型人才”的组词结构上看,“创新”是其核心,因此,在探讨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创新”的含义。

何为“创新”?

创新(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Innovare”,原意为更新、改变和创造新的东西。创新作为一个理论研究的概念,最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4]151,即将新的、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此后,创新理论在各个领域进行了新的发展。1993年美国战略研究专家戴布拉·艾米顿(Debra M. Amidon)发表了《知识创新:共同的语言》一文,他提出:“知识创新就是指新思想产生、深化、交流并应用到产品(服务)中去,以促使企业获得成功,国家经济活动得到增强,社会取得进步。”[5]10-11我国学者唐五湘在其《创新论》[6]一书中,总结了目前关于创新的五种代表性定义,即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是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新变化的接受;创新是指一种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制造物;创新是从新思想到行动。

由此可见,创新虽然在各个领域有不同的定义,但其本质可以概括为:创新是一种不断更新、变革和发展的动态活动。创新可以是事物内部或外部的变化,也可以是由一种形态转化为新的形态。简单地讲,创新就是要突破常规,对原有事物进行发展和改变并产生出新的事物。

何为“创新型人才”?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Guilford)在1986年出版的著作《创造性才能》[7]中首次提出创造性才能,他认为创造性人才有八个特点: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有丰富想象力;富有幽默感;意志品质出众。[8]国内学者对创新型人才也有研究,如钟秉林提出“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9]何克抗提出“创新型人才”关键是具有创新的素质结构,包括“具有创新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10]程志伟提出创新型人才就是“能够打破常规,在原有知识、技术、技巧等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和相应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高素质人才”。

[11]庄寿强、戎志毅提出“创造性人才的主要素质包括: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12]239 王元丰提出“自由精神、面对社会需求、全面发展、扩大时间和加强竞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13]78由上可知,“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且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第一,要有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第二,要具有自由、独立发展的个性;第三,要具有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第四,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不仅要有全面、系统的知识,更要有创新的意识、思维和能力。因此,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塑造创新人才的核心部分。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最根本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其起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正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伯特·格乔伊所说的“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14]361可见,学会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而“研讨性教学”则是学会学习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转变本科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二、研讨性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成功模式[15]

由上述可知,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全面、系统的知识,更要有独立的人格、批判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今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毛连塭等合著的《创造力研究》[16]9-18一书中,归纳了创新能力的八种代表性观点:(1)能创新未曾有的事物;(2)具有创造性生活方式的能力;(3)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4)是在思考历程中能有创造性事物的产出;(5)是一种发明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6)是一种人格倾向;(7)是将可联结的要素加以联合或结合成新关系的能力;(8)是个人整体的综合表现。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指人在从事创新活动时,使用新方法,产生新观念,创造新事物,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其最重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哲学家波普尔提出“创新活动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循环过程[17]318”。由此,创新能力是指根据学习的目的和需要,提出、发现问题,并运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发现、提出问题,能主动寻找多种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创新能力作为一种能力,是人的具体思维表现活动,是有方法的,即是可以被培养的。大学生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因而创新能力是可以教,可以学的。那在课程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有全面、丰富的知识体系。要想有所创造就必须超越原有的信息,即是必须要对原有的信息进行使用、改造或重组。[18]153也就是说,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及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的全面、多样且新颖。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1]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没有好的教材,就不可能产生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通过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多地选择,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文献,以及多种资料查阅途径,了解各种相关理论、观点、学派的基本知识,逐渐形成批判、比较和探究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中,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的讨论,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析和思考,这在无形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和质疑精神,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课堂外,可以给出学生一份书单,内容学科不限:如《如何培养好公民》《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德性的探询:关于品德教育的道德对话》《文化与公民身份》《如何阅读一本书》《大学的理念》等等,并定期撰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还可以与教师、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长期以往,通过课堂和课外的学习,学生所接触的学科领域增多,更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在课外阅读期间,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这些都是作为一位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其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与学生合作交流,教学方式尽可能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直接手段。[19]12因此,教学方式的合理化及多样化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讲授是必不可少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因此,教师就必须将知识传授与启发教学相结合,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主,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创作实践和研究。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就是个性的和谐、全面、自由的发展。

[19]35即个性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必要基础,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部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探讨、师生交流等形式,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在与他人交流时,不同思维和观点的碰撞更能产生新颖的观点和想法。

再次,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20]17因此,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于创新也是必不可可少的。在课程学习中,这就必须要将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学习科研方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和调研。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实践,将所学运用于实践,并能根据自身的认识有所创造性的发现。这种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新的体验和认识,这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动力。而好奇心又是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由此,实践能力的发展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参与创新活动。

最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学会学习。从课堂学习来看,要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选择的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21]在这一学习模式下,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与实践,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内容,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搜集资料、寻找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则着重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学生通过多渠道、多途径获得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熟练掌握各种获取信息的工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有效途径,这对今后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而在与师生、生生的相互交流讨论中,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由上可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使学生有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还要有学习的愿景、问题意识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以及实践的能力。而研讨性教学作为一种以教师和学生互动、理论与实践联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过程,[22]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本科开始实施[23]。至今,已在部分大学教学中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如:清华大学在2007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中显示,通过开设本科研讨课教学,学生的科研能力、科学素养、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并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创造型人才。[24]复旦大学在实施研讨课教学后,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对课程知识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并使其有机会接触并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与立场,增强实践交往理性,提升观点辨识、交流合作等多种高阶能力。[25]湖南大学2015年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数据显示,与教师进行交流、寻求学术帮助、参加研讨等各维度师生互动频度均有显著提升。[26]由此可见,研讨性教学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讨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不仅来自于教材,还来自于相关书籍、文献资料及社会现实,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书本知识学习与经验知识学习相结合[27],注重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探究,这不仅为学生的知识积累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对知识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有机会接触更加多样且全面的知识,而且通过亲身参与课题研究,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提出自身的观点和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激发个性的发展,更有意识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正是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

三、《中国音乐史》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由上可知,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而研讨性教学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因此,本文以《中国音乐史》课堂教学为例,通过引用研讨性教学的方法,阐释在课堂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可能,在此仅供读者参考。

《中国音乐史》作为本科音乐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又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价值远不只是让学生明白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应体现其作为人文学科的教育价值。为此,李方元教授从教育的角度提出,音乐史的教育问题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音乐史的学习价值……二是中国音乐史的教育价值。[28]因此,中国音乐史教学应该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知识的目标,二是教育的目标。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前者是受到教师极其重视的,以至于会忽视后者的存在以及重要性,而恰好后者的实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由前述可知,研讨性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而创新能力的发展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学内容,创造平等交流的课堂环境,更要使学生学会学习。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选题,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文献资料及研究方法,以此丰富教材内容。如:在讲授孔子的音乐思想时,教师可以先对孔子的整体思想做一个阐述,然后,再让每一个小组选择孔子音乐思想的一个具体方面进行研究,如孔子提出了哪些新的音乐观点、孔子的“乐”的涵义、孔子的“乐德”思想等等。每一个小组都必须将自己选择课题的研究成果做成课件,并选派一名组员进行成果展示。在明确要求之后,教师要告诉学生如何去研究一个人物;如何通过网络和工具书查找相关资料;如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而为学生创造平等、自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拥有自主且自由的话语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师指导完学生选题,告知研究方法之后,就需要学生独立探索以及小组交流。这就需要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可选择在各个小组进行交流时现场指导,也可通过邮件和短信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如:一组同学选择研究孔子的“乐德”思想,首先要了解孔子的生平、社会时代背景,再从孔子的言论及史料中寻找有关孔子“乐德”思想的相关材料,也可从其他史料中寻找对孔子“乐德”思想的评述。每位同学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不管选择哪一种方式,只要能完成资料的收集即可,但也要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在小组交流讨论时,小组的每位成员都必须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独自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对论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使学生逐渐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自主学习、如何独立思考。与此同时,在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时,能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成果,学会尊重和聆听成员的声音,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学会接纳不同的声音。在这一过程中,能为学生今后融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更好的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之后,就需要各小组在课堂上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讲解,每组可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也可全组成员一起进行讲解,形式可自主选择,但在展示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多媒体课件,这样方便教师和同学们观看,时间在30分钟左右。讲解结束后,教师和其余同学要进行提问、点评、质疑等,而小组成员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提问可涉及研究成果的内容,也可涉及研究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习交流,学生不仅可以对知识点获得全方位的理解,还能在交流中学习别人解决问题及学习的方法,不仅能学知识更能发展能力,使学生更有能力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问题。同时,教师也应以非权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作为研讨会的组织者,更要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并以自身多年的研究经验对课堂讨论进行有效的引导。这种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交流、积极探讨的学习氛围,更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展示个性,这无疑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成为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课堂的最后,需要各小组根据课堂交流的结果,有选择性的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建议,根据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按照论文格式完成一篇小论文。然后,每一组成员也要对本次的研讨课写一篇评价或感受,篇幅不限,可以是对本次研讨性教学的评论或意见,也可以是与其余小组进行对比,写出自身的优点或不足,也可写自身的学习感受,也可阐述自身对中国音乐史这门学科的看法等等,学生可以进行自主选择。最后的课堂学习成绩,教师不再是按照期末成绩进行评分,而是根据课堂展示、论文、课件等多方面进行考评,并结合小组成员的互评以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进行最后的成绩评定。这种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整个中国音乐史课堂教学过程为主的成绩评定,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改变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景,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

通过以上的课堂学习模式,学生亲身参与研究、自主查询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在与师生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当然,研讨性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方法步骤和课堂形式都有所不同,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景。研讨性教学不仅要实现课程的知识目标,更要完成课程的教育目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本科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成功,但现在仍有部分学校未能真正实现教学改革,更未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其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教师仍以讲授法为主要或唯一教学方法,虽然部分教师采用了研讨式教学,但并未明白其教育价值——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师仍以知识传授为课程的主要或唯一目标,未能意识到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能力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学生无法适应大学课堂学习方法的转变,无法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也无法构建双向交流的课堂模式。同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教育观念和专业素养,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而且还需要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

[29]因此,本科教学改革是一个需要全体教育机构以及高校师生所共同努力和关注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本科教育的转型,才能为国家发展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从而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总之,在大力提倡本科教学改革的今天,音乐教育也应积极响应、与时俱进。在本科音乐教学领域,构建研讨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同时,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成为可能,为创新型国家的实现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①关于“创新型”人才也有“创造性人才”和“创新人才”是的提法,因此,在本文中,“创新型人才”“创造性人才”和“创新人才”是同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J].教育部政报,2001(10):468-471.

[2]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03):13-23.

[3]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9):18-24.

[4] (美)熊彼特著. 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5] (美)戴布拉·艾米顿(Debra M. Amidon)著;金周英等译校. 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 智慧的觉醒[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

[6] 唐五湘编著. 创新论[M]. 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 1999.

[7] (美)吉尔福特(Guilford,J.P.)著;施良方等译. 创造性才能 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8] 张辉,吴松强.美、日、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亚太经济,2010(2):89-92.

[9] 钟秉林,.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3):37-40.

[10]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0(6):3-7.

[11] 程志伟.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5(5):25-26.

[12] 庄寿强,戎志毅著. 普通创造学[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7.

[13] 佟景才主编.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14] (美)托夫勒(Toffler,A.)著;孟广均等译. 未来的冲击[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15] 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研讨性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10.13(4).

[16] 毛连塭等合著. 创造力研究[M]. 心理出版社, 2000.

[17] (英)波普尔(K.R.Popper)著;傅季重等译. 猜想与反驳 科学知识的增长[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18] 温元凯等编著. 创造学原理[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8.

[1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 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发展 制度与政策[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8.

[20] 王洪忠,陈学星编著. 创新能力培养[M]. 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8.

[21] 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05(02):1.

[22] 贡福海.研究性教学体系构建:点、线、面、体结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9(04):75-76.

[23]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81-83.

[24] 清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R].2007:102.

[25] 陆一,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效果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7(8):69-78.

[26] 曾欢欢,农海燕.一流本科教育“精细化”何处入手[N].中国教育报,2016-09-05(06).

[27] 别敦荣.研讨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2(8):10-12.

[28] 李方元.关于“重写音乐史”的几点思考——历史与教育双重视角的审视[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04):5-14.

[29] 刘智运.构建大学生研讨性学习的新体系[J].教学研究,2006(05):377-383.

To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seminar course in undergraduate course

-- tak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

as an example

Li Lin

(College of Music,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00)

Abstract: Nowaday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s often adopted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concept of talents needs to change from "knowledge type" to "innovation type", which inevitably requires that teaching must be reformed. The key is that teachers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knowledge centered educ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transfer as teaching purpose. As a kind of teaching mode, the deliberative course is suitable for the teaching goal of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nd students' abili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s in teaching,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Key words: Seminar course; "Innovative" talents; Ability to innovate; Education value

1

5ee6fec71caef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