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让家校教育产生“合力”——论特殊学生家庭教育指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8
/ 2

“共情”让家校教育产生“合力”——论特殊学生家庭教育指导

段蕴瑶

广州市真光中学,广东 广州 510380

一、问题描述

案例的主角,是个女孩,名叫君君。

君君的“有病”,我早有耳闻。她在课堂上拿水杯砸破自己的脑袋,还有非礼强吻男生最终被迫休学。同学怕她,老师躲她,家长频繁来校,班主任心力交瘁。我真是心疼她的班主任。然而高二文理一分班,我,成了她的新班主任。

那些“有所耳闻”,变成了“正面冲击”。开学一周,同桌崩溃,老师投诉,传闻四起,搞得人心惶惶。君君当众指责老师讲课太烂。君君和同学们吵架推搡。君君偷拿同学物品,被发现后直接扔下楼。君君自言自语念念有词吓坏同学。君君威胁伤害同学性命……君君、君君又是君君!我完全处理不过来!新班级四分五裂,感受到的都是排斥、敌意和烦躁,谩骂和嘲笑。我善意的提醒和劝告,反倒被她挥拳相向。同学、科任老师、学生家长的投诉也接连不断。

找她谈话——令人绝望:君君的说或者写,都经常没有逻辑,沟通难以进行。

找她家长——环卫工人的父母,文化程度低,犹豫抗拒,再三才说出孩子是精神分裂症,他们也很痛苦,也无能为力。家中无人照看,治疗又无力承担,有点推给学校减轻负担的意思。

找领导——领导说,医生开具了证明可以复课,特殊管理,不能刺激,尽量隔离,不要影响其他同学。

找之前班主任——说没办法,最好劝退回家。

心理老师也说这种病理性的,其实无能为力。

我感到痛苦纠结,像一只被困的蜜蜂拼命寻找光源。一个班,一个特殊孩子,我哪个都不想放弃。

君君说,想上学,一个人在家又哭又怕,没人说话。但是多次与学生家长协商无果,没有解决的办法。

二、分析总结:“共情”让教育从孩子出发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最先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先导性,它对于孩子良好品格和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又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教育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对于特殊学生而言,甚至更为重要。所以,君君的问题从学校教育方面无从下手,应该还是首先回到家庭教育方面去面对和解决。

由于此前君君的父母比较抗拒到学校来处理孩子的各种问题,可能是害怕面对老师同学的“投诉”、“告状”,可能是担心君君面临再次休学甚至被退学的可能,将与他们沟通的老师一直放在对立面,而没有意识到其实老师也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为了君君以后的发展考虑。于是我决定,在学校有校运会、艺术节等活动时,邀请他们作为家长代表前来观看,再找机会交流。

再则,我感觉君君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精神分裂这种疾病是不愿接受和承认的,似乎觉得只要掩饰就没事,只要“无视”就相安“无事”,完全忽略的病症发作可能随时带来的危险。而我作为老师对此也不具有太多的话语权,于是我准备搜集资料,联系心理老师和此前作诊断的医生,多做了解并找机会向其父母进行解释,希望能引起重视。预期让家长正视孩子的问题,并愿意积极寻找治疗的方式,配合学校工作安排,控制病情就在学校继续学习,也做好转到特殊学校的准备。

运用同理心,也就是共情的能力,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学校对君君的关爱,和父母之爱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同时,我还希望把同理心运用到班级的教育管理中,希望同班同学能理解和帮助她,努力为君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支持和关爱她的班级氛围。

三、解决方案

(一)学校教育:“共情”让班级接纳个体

我观察的君君,有什么说什么,不懂人情不顾场合——耿直。经常打小报告——或许是正义的体现。语言表达弱——但喜欢画画。对喜欢的人和事物粗暴占有——说明她能发现美好。于是我教君君管纪律,画黑板报,早会时段请她在“赞美和致谢”环节进行分享。有事做有话说,精力转移,君君不那么“惹事生非”了。

可同学对她依然不友好。危机怎样转化成契机?首先我得承认班主任的能力有限,我不能治好君君,但我或许可以改变其他同学。

周五下午,我先编了个年级画教师节黑板报要找同学帮忙的幌子,请别的老师带走了君君。然后在学生好奇的注视下,关灯关门关窗,放下窗帘。深吸一口气,我说咱们来开个关于君君的班会。

先是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一顿诉苦发泄。

然后伴着钢琴旋律,我念了一个抑郁症女孩的遗书,她提到孤独和冷漠,写到了很多真情实感的绝望无助,道出心底的委屈。然而那个抑郁症的孩子还是没有被身边人理解,就在开学前几天,她攀上高楼纵身一跃。新闻讲完了,我接着说“君君和我们有一点不一样,她说话做事像一个小孩子,并没有恶意。她也受到了生病的困扰,刚刚休学一段时间,为了能够回归校园,她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努力。” 我看到有人低下了头,有人偷偷用手背擦眼睛。孩子的内心真是善良,我好爱他们!

这时,我给他们每人发回一张“秘密天使守护国王”的契约卡片。(正面是“公开的国王”,背面是“秘密的天使”,开学第一天孩子们就抽签了,每个人都是天使要守护一个人,每个人又都是国王,被另一个秘密的天使守护着,直到毕业才公开身份。孩子们很喜欢这个神秘又温情的游戏。)“咦?怎么又发回来啦。” 班长马上明白了我的用意,她站起来说,“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君君的天使!” 大家纷纷写下“我们10班的50位天使,共同守护君君同学。” 然后挺起胸膛,相视一笑,眼里写满温柔和骄傲。或许是有了大家共同的秘密,反而推动班级形成心理共同体。班风变了,特别团结。

学生写周记,“感谢君君,原来过去的我是那么狭隘”,还有“我爱十班,和而不同”。孩子们成长了,变得理解和包容。君君在学校交到了朋友,变得开朗多了。

(二)家庭教育指导:“共情”让家长配合老师

我第一次邀请君君父母到学校来,是学校的田径运动会。在此之前,我鼓励了君君报名参加一个她感兴趣的项目,不用担心名次,志在参与。出乎我意料地,她报了很需要体力的400米和800米两个项目。君君父母在我们班的大本营跟同学们一同观看了开幕式和比赛,气氛很不错,我也没有刻意去提君君最近的表现。君君比赛时,并不擅长体育的她自然落后很多了,我看到她父母脸上的担心与尴尬,但是班集体的加油鼓劲,还有君君完赛后的喜悦,让他们很快又脸色和悦起来,并且有那么一丝欣慰。

我趁这个机会走过去跟他们说,君君很努力融入集体呀,班里的大家很喜欢她。他们感到很诧异,因为在之前的班上,君君是很受排挤的。在他们的疑惑中,我讲了班里“国王与天使”的活动,讲了孩子们是怎么逐渐变化的,每一个孩子其实都需要正确的和善的引导。君君父母很感动,拉着我直说:老师,太让你费心了。

活动的空隙,我带他们到教学楼课室参观了君君和同学们一起绘制的黑板报,称赞她画画很不错呢。君君妈妈果然接过话来,说孩子小时候其实除了画画,还有很多爱好,在家有时也懂事体贴,可惜现在……她有点说不下去了。我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老师和父母肯定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君君的病况我了解一些,其实并不是不可治愈的,虽然医生诊断了,但也许只是轻微,把握好机会,给孩子切实的帮助才是最重要的,费用方面我们已经小范围募集了五千块钱,希望能专款专用,让家长先带孩子去复诊看看,该吃药吃药,配合治疗的话说不定很快就好了,关在家里或者扔在学校都不是办法,怕的就是耽误孩子。他们这一回,终于不觉得学校把孩子往外推了,表示愿意尝试一下。

在此之后,通过家访、班级生日会活动等机会,我积极以共情方式与君君父母沟通交流,将家庭教育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分享告知他们。

一起探讨家庭生活中一些具体情境可以如何引导教育孩子。目前,在和谐的学校和家庭氛围帮助下,君君积极配合治疗,交到了朋友,也顺利通过了职业学校考试,还有望能参加高考。虽不知道君君未来会怎样,但我想在家校合力教育下,总归是向着一个明朗正向的方向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