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乐高”作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9
/ 2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乐高”作文教学

陈婉京

福建省宁德市第五中学 352100

[摘要] 以往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常见“教师满堂灌,学生无从写”之弊,语文核心素养难惊人真正实现。为此教师应本着平等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乐趣:引导学生搜集、整理、阅读名篇佳作,建立素材库,多角度地鉴赏,学习写作技巧;创设轻松的氛围,激发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乐趣,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作文的快乐高效教育。

[关键词]核心素养;快乐高效;作文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概括语文素养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而当下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过于限制内容、注重技法和强调指导,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个性,没有提供足够的学习动力与有实质意义的学习内容,没有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动起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出了“乐”是“知”的前提,无“乐”就无“知”。要让学生乐学,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发他们写作的快感,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使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成长的乐趣,提升语文素养。

一、阅读鉴赏,提升审美素养

中学语文每册每期的教材均有文质优美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这人手一本的教学材料,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鉴赏活动。因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文体、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等方面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同时发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选出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动的文章2-3篇,尽可能地列出喜欢或感动的种种原因。然后师生一起针对其中的若干篇,从立意、结构、语言、技巧等角度进行推敲、体会,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的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例如在《谈骨气》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一是背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谈谈文天祥的事迹并从不同角度作评价,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多角度提炼论点的方法。二是引入甲午海战邓世昌英勇牺牲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从某一角度阐述才能抓住该事例的本质牲,才能体现该事例的典型性。如文中写道“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 来证明“富贵不能淫”,并未涉及到其“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惶恐滩”、“零丁洋”等生活经历。三是体会议论文与记叙文中叙事的区别与写法。先请学生生动形象讲述“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读文中此部分文字,比较总结其原因及不同的写法再进行巩固迁移。

二、关注生活,实现人文积淀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这要求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当要千方百计地和学生一起投身生活,接触事物,开拓视野,关心日新月异的社会,感受瞬息万变的生活。

《普通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确立了在作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自主写作的新观念,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来感悟身边的社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到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中,到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去广泛地接触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让生活能够真正地为学生所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三、情境创设,挖掘思维纵深

教师运用语言、教材、教具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与写作内容相关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教师应当要积极地利用和开发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等在内的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如:电视、广播、网络,如自然风光、文化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来,使之主动积极地和情境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活跃,内心更充盈激情,那么,下笔就会异乎寻常的的轻松快速。

如上《南京大屠杀》一课时,教师利用了电影资源——南京大屠杀的部分片断、漫画、歌曲等来再现历史,加深理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还应本着“以人为本,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的思想,积极地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创设自主开放、竞争有趣的情境,如玩游戏、听音乐、画图画、开展竞赛、演讲、辩论等等活动,由此激发了同学的写作欲望。

总而言之,语文作文教学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关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在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探究合作等多层面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主动建构起来的核心素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而学生在整合语言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语言积累和语言建构的语文素养,体会高效作文的快乐,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年

2、《论语》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3年

3、《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戴维·珀金斯著 杨彦捷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年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5、《在语言运用中提升语文素养》 王云峰 中国教育报 2017年0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