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9
/ 2

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路径

刘文勉

游仙区育红博爱小学    

摘要:目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教学资源有限,无法充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现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无法有效提升其审美能力,这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体系

引言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语境下,美术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美术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的热情逐渐减弱。笔者认为应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1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单调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多以教材为主,很少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教学内容单调、不够丰富、内容陈旧,很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注重绘画技能的传授,缺少美术文化、美术能力的培养内容。

1.2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小学美术课程受到的重视度不够,教师只以教学任务为目标,对学生授课缺乏激情,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少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交流,导致学生学习的主体失位。

1.3教学评价单向化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多为教师主导的单向评价,考核内容也主要以期末考试为准,考核方法和内容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能得到合理的评价,而且教师的评价语言缺乏生动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小学美术教学改革路径

2.1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一些美术教师心中都有诸如“是否要求学生画得像”“学生画简笔画到底是对还是错”等困惑。第一个困惑出现的原因在于,部分人认为绘画应逼真、形象,否则就意味着学生未能有效掌握造型能力;部分人则认为,学生的绘画应该注重主观表达和对美的感受,画得怎样都没关系,要突出童真、童趣。第二个困惑的原因在于,部分人认为简笔画是学生快速掌握物体形象特征的有效方法;部分人则认为简笔画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上述问题看似不同,实则为一。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并非不正确,也并不矛盾,但都把绘画放在孤立和静止的背景中观察,忽视学生和成人的不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有明显的阶段性,同样的训练方法在不同的认知阶段产生的效果会迥然不同。儿童的思维在向成人思维模式转化的过程中,伴随着认知功能的转换。3岁以前儿童的绘画多是一团乱线的涂鸦。3~5岁的儿童绘画中,可以看到类似原始美术中表征化的轮廓形象。5岁以前的儿童绘画像与不像并不重要,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和成人不同,如,一名3岁多的男孩绘制的蜗牛,画中就已经有表征化的特点,他在表达一个物体的存在概念,而非用一个特定角度绘画。5~8岁儿童的绘画具有图式化的特征,其基于表述的需要,会对简笔画产生极大的热情,会对学习的简笔形象反复描画、乐此不疲。简笔形象简单明了,易于表达儿童的内心世界,儿童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图形语言进行记忆,但教师不能将其作为一种造型能力对儿童进行培养。随着儿童语言表述能力的提升,这种内在需求会逐渐降低,教师可以将儿童的关注点引向观察、想象和创造。如,一名5岁多男孩绘制的变形金刚,画中他能用各种形状归纳表现玩具的特点。这一阶段的儿童手脑还不完全协调,在绘画中会出现夸张、变形的线条和形象,充满童真、童趣,对于这种童趣本身,教师不应刻意追求。这一阶段教师应强调临摹,加强对学生的造型技能训练。9~12岁的儿童,手脑的协调性和认知能力增强,可以通过临摹和写生进行适当的美术造型能力的培养。9岁以上的儿童开始逐步理解和尝试应用透视效果,如,在一名10岁男孩的写生中,他已经能将照相机的大部分透视关系描绘得十分清晰,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十分出色。因此,儿童的美术教学必须建立在其认知水平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掌握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十分重要,教师应抓住学生发育的阶段性特点,激发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兴趣。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对教师的要求会予以积极的响应。但如果问题或任务超过其认知水平,或其未能及时获得正面的激励,学生就会产生挫败感,渐渐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也是学习最佳的原动力。

2.2巧用课堂生成资源,让课堂增添亮点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随时都会产生超出教师预先设计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是稍纵即逝的动态生成的资源。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无心生的“点子”,用一双慧眼认真观察、发现、捕捉这些资源,并对此加以巧妙引导,从而利用其拓展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针对被激发的灵感进一步探索、大胆质疑,并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2.3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应仔细研读教学内容,从中发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发掘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广泛收集美术资料,精心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在每个教学环节多设置几套教学方案。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节奏的变化情况灵活调整数学方案,从而使之符合当下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易接受。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避免打断学生的探索活动,避免涉及过多活动,以免分散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教师在每一节课应精选一两个探索主题,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使其深入进行讨论和分析。

2.4强化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教育的目的大体上可以概括为提高审美能力、智力开发和技能培养三部分。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技能的培养始终占据主要地位,部分教师忽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轻视学生智力的开发。教师应明确小学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首先,教师应意识到美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审美能力的培养也不局限在课堂,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才是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重要载体,这种能力的培养活动应该在文化情境中开展。课堂审美教学虽然主要集中在艺术美的范畴,但是教师也应该将其置于文化的背景下,结合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建筑、陶瓷、戏剧、民间美术(如剪纸、版画)等纳入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美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而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能够为其奠定良好的审美基础。因此,教师应充分审视当前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指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尽量符合小学生多样化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审美能力,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强.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快乐阅读,

2013(6):148.

[3]刘超,崔加良.试论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100.